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汝河文化悠远厚重 汝河文明光耀华夏

来源: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6-03 浏览量:

汝河文化悠远厚重        汝河文明光耀华夏



汝文化是存在汝水流域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河洛文化的源头,早期对河洛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应该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
1汝文化概念
2汝河文化的地理范围
3汝文化起源
4汝河文化
5基本资料《鹳鱼石斧图》《汝帖》
6汝文化历史沿革

汝文化概念
在发展中与周边地区文化进行了大的融合,形成了更宽泛的河洛文化,后期与河洛文化成为一体,但仍有自己的特色。汝水是汝文化的源头。汝诗文化、汝陶文化、汝瓷文化、官瓷文化、汝帖文化、汝石文化、温泉文化、医药食疗文化、庙宇寺院塔楼等文化的母体是汝水文化。汝水文化是汝文化链条的核心。以汝水文化为核心形成的厚重汝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汝河文化的地理范围
汝河文化的地理范围以汝州为中心包括今天平顶山市所辖的区及宝丰、郏县、鲁山,许昌的襄城,洛阳的嵩县、汝阳等地。汝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远古汝文化;第二阶段为夏商周汝文化;第三阶段是汉魏汝文化;第四个阶段是唐宋汝文化;第五阶段是明清汝文化.

汝文化起源
伏牛山深处,弯弯的,细细的流出一条小河,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太多的人注意她的存在,然而,她总是以她哪优美的姿态流淌着,浇灌着,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大地,这就是汝河!

汝州北汝河晚景

汝河文化
汝河,没有黄河壮阔,没有长江的绵长,因此也没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称号,远古时候,从发现的盆盆罐罐看,是黄河文明涵盖了她,长江文明对她也有影响,目前还说不清楚,石斧鹳鱼缸出自这里,目前就放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向人们诉说着一种文明,然而也是彩陶文化,这里有没有独特文化体系的存在,至少说目前还没有发现,古代的遗迹,哪时候人们的选居是有条件的,至少说没有水患,我们的祖先被水折磨的经历太残酷了,这片被汝河浇灌的土地哪时候太湿润了吧,因此发现的不多,或者已经被洪水和泥土淹没,淹没在历史的土地里。然而,三皇姑,蒋姑这些女神们的历史故事,也仅仅知道一点点,她们是属于哪一个时代的女神,现在看来,极有可能是母系时代的人物,然而,从古到今,生长在这块土地的人们,被战争把他们撵来撵去,土地不知何时成为主宰者的舞台,这些应该传说下来的故事,也随之淹没了,女娲是上古时代的人类始祖,以后的女神形象确实不多,这也许是汝河仍然是汝河的原因吧!伏牛山是侏罗纪的产物,当地壳把它凝固在中国的中部时,也随之向两边仍出了一个一个土石结构的山丘,这给唐宋时代的能工巧匠们提供了创造的土壤,因此美丽的汝瓷被创造出来,直到汝瓷文化被人们唱响大河南北的时候,汝河还是汝河,弯弯的细细的,只是水小了好多,两岸的树梢上多了红红绿绿的塑料袋,宋代的生活场面被埋在两米多的地下。
汝河如果被称为文明的话,黄河文明怎么称呼?汝瓷被称为文化的话,汝河往哪里放?称汝河文明显然缺少证据,称汝河文化的话,不就涵盖了汝瓷文化。
汝河,弯弯的,细细的,近万年的人类生存历程,这里是人类实现梦想的土地,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勤劳勇敢的古代祖先们在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汝瓷的创造给她描上丰厚的一笔,称为汝河文化当之无愧!
我行进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的时候,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哪黄色的花朵,给这片土地披上了金装,更显得她的魅力无穷!
汝河,弯弯的,细细的,亿万年的流淌,流出了灿烂的汝河文化


基本资料
早在100多万年,寄料的张湾一带就有先人居住。张湾文化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生产工具为刮削器、砍砸器等,发现有牛猪、狗化石,而且有早已绝迹的三趾马化石。张湾文化遗址早于山西兰田人,晚于云南云谋人,具很高的历史地位。汝河文化的地理范围以汝州为中心包括今天平顶山市所辖的区及宝丰、郏县、鲁山,许昌的襄城,洛阳的嵩县、汝阳等地。汝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远古汝文化;第二阶段为夏商周汝文化;第三阶段是汉魏汝文化;第四个阶段是唐宋汝文化;第五阶段是明清汝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汝州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多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的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有的成为国宝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中。这此遗址较有名气的有骑岭乡槐树尹、大张,纸坊中山寨、阎村,安沟水库南的神德宫,城区内的煤山等。中山寨遗址文化层厚达7米,内含新石器时代的裴里岗、仰韶、龙山等文化成份,从母系社会早期延续到父系社会约3000年一直有先人居住。中山寨遗址发现颇有传奇,解放初一文物贩子在北京出售一支用仙鹤腿骨制成的骨笛时被警放抓获,经审问是在河南汝州中山寨出土,中山寨文化遗址在文物部门的关注下重见天日。城区煤山遗址发现了水井和原始的陶窑,说明汝州的确是陶瓷的故乡。
据史书记载,在我国的商代,就有应国的记载,古文献及甲骨卜辞有关于商王步于应,应侯朝商等记载。灭商之后,周公改封武王之子于应。学者们根据应国地近申、曾及汉阳诸姬,而“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推测应国大概在楚武王或楚文王时亡于楚国。《左传·二十四年》曰:“ 于、晋、应、韩,武之穆也”。应国故城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蚩阳镇。应国城址1964已没入白龟山水库西北隅。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平顶山薛庄乡北蚩村一带,发现了周代应国墓地,包括数十座贵族青铜器墓,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应国原为商代方国。
《鹳鱼石斧图》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华夏文化的一个耀眼的光环,代表是汝文化仰韶时期的最高成就,是汝河儿女用聪明和智慧为中华文明史作出的巨大贡献《鹳鱼石斧图》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国内外专家还在不断深入地探讨,它的价值已有人提出取代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图》的历史地位。去年国务院公布了不准移动的国宝级文物,《鹳鱼石斧图》名列第一。
这个鹳鱼石斧图彩陶瓮上的图案,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都认为是一幅生殖崇拜图,鹳,鸟性象征男根,鱼象征女阴,石斧是古人的生产工具象征生生不息。是一幅抽象化的人文图案,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个观点被认定后,少有学者提出疑问。
1989年焦枝铁路复线施工是发现,在一个墓中出土瓮棺136座,加上被破坏的一角,总是超过200个。这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早规模最大的仰韶文化墓葬,以《一个墓里百余棺——汝州洪山庙》为题,收入《二十世纪河南考古大发现》一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汝州洪山庙》一书,详细介绍了贵址发现经过和历史价值。棺上更多彩画大大丰富了原始社会的文化内容,许多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从中得到印证。从图案的解读中,发现汝州还是面具、木梳最早使用的地区。生殖崇拜图案在这里表现的非常突出,是重复最多的图案,说明这里的人们已经认识到生育与生殖有关,对生殖器官顶礼膜拜,以达到人口繁殖的目的。
汝文化对夏朝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又在夏朝这个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影响下进一步得到发展。夏朝末期,汝州杨楼乡东樊故城一带的霍国逐渐强大起来兼并了周围的广大地区,成为夏西南部的大国,与汝河下游的应国在夏的南部成对峙之势。
商初,出生于霍国西南部的伊尹帮助商汤变法,使商国强大起来。后来霍候响应商汤的号召,派军队加入到来夏的战斗,巩固了国家的地位。霍国在有商一代过着较为安稳的生活。而此时的洛阳,只是一个叫洛的小邑。周武王伐商纣,霍候没有听从周王的号召,而是以忠君的候国对商王大力支持。周武王灭纣后,大军南下包围霍都,霍候只好开城投降。霍国纳入周的统治范围,归周天子直按管辖,将霍候和后人迁到今杨楼西南建立小邑安置。汝州是霍姓的发源地。
周代汝州是人类开化较早的地区。《诗经·国风·周南》有《汝坟三章》,反映了古代汝河两岸劳动人民的生活,诗中表现了男女笃于爱情和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感情。是国风中的优秀篇章。
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阳后,汝州洛阳东南门户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突现出来,周平王将自己的两儿子分封到汝河上游和下游地区,建立了自已的候国,以形成洛都东南的第一道防线。封在上游的姬唐的封地为霍国旧地,起名为梁。姬唐及后人以封地为姓,这就是后来的梁姓,汝州是世界梁姓的起源地之一。
封在下游的是周平王少子姬烈,姬烈一门后代兴旺,均采用周姓为姓氏,有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汝州是周姓的起源地之一。周后人后来迁到全国各地,台湾的周把汝州作为其祖籍地。周平王为保护洛阳的安全,在汝州设两道关,一是临汝镇的广城关,二是在今汝州城设有榆关。为便于巡视,在今焦村乡泰山庙设立泰岳行宫,今天的泰山庙就是泰岳行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目前保存古建筑最多的建筑群之一。
春秋中期,汝州西南部的戎蛮子国强大起来了,在梁城地建立了新的都城,统治以今汝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戎蛮子国被楚国灭后,划入楚国版图,南北文化在汝水流域交融,汝文化在这个时期进一步升华。
在今寄料四寨山地区发现的楚长城,可能就是当时的作品。
楚国鲁阳(今鲁山)人黑翟,春秋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创立墨学,所著《墨经》内容严谨,涉及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多科知识,具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秦统一六国后,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率大臣投降秦王赢政,秦王称帝后把汝州杨古城一带封给周赧王为食邑。因此杨古城一带有“周赧王,坐庆阳”之说。庆阳古城去年升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周赧王的后人大都以周为姓氏。秦始皇灭西周候国时,将其后人迁至惮狐聚(临汝镇一带),灭东周候国时将东周君迁杨人城一带(庙下乡古城村),他们也都以周为姓氏。所以汝州应该是周姓最重要的发祥地。
战国时期,汝州还形成了几个大的聚洛,一是大约在春店一带形成了注人聚,在杨楼石台一带出现了赫人聚,与阳人聚惮狐聚和小屯一带的霍阳聚互应,构成古汝州灿烂的文化图。
先秦时期传说中的高人中,在汝州活动的就有三个:
一为广成子,居临汝镇南的崆峒山。五六千年前,汝河流域雨量充足,在汝州至郏县这段汝河形成了10几里宽的河道,象大海一样宽阔,因此汝州长期有汝海之称。那时的崆峒山实际是个小岛,岛上有个天然石洞,广成子就住在洞里,他知识渊博,知天文,晓地理,明治国和养生的道理,整日与仙鹤相伴,以钓鱼为乐。不知有多大岁数。加上附近经常出现海市蜃楼现象,崆峒山成为当时的神岛,广成子被远近认为是岛上的仙人而敬仰。那时轩辕黄帝在今新郑称帝,汝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在参加部落联盟大会时向黄帝谈起广成子的事情。黄帝决定去拜访广成子。黄帝为帝十九年,带着大队人马从新郑出发,经禹州、郏县来到汝州。《老子·在宥》篇之三,对黄帝见广成子时的情景和对话作了详细说明。
第二位高人是巢父,也就是在树上筑巢居住的有巢氏的祖先,在汝州叫颖河(今洗耳河)的河边生活。
第三位高人是许由,登封郜城人,能力在尧帝之上。唐尧继承天子位,闻许由有才,欲把帝位让给许由。清高的许由闻信沿河南下,躲到汝州北部的箕山脚下隐居。后来尧帝闻许由在嵩山南麓,就派使者请他出任九州长,被许由拒绝。使者走后许由认为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在河边洗耳,被来河边饮牛的巢父看到,问明情况,巢父把牛牵到上游饮水,害怕许由洗耳的水污染了牛的嘴巴。这便是“尧帝访贤”和“许由洗耳”的传说,后来便有“洗耳恭听”“牵牛上饮”两则成语。洗耳河和洗耳路是后人为纪念许由而命名的。
《汝帖》:为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由汝州知州王寀杂采自夏至五代的金文及名家书法,汇集刻制而成的丛帖。包括真、行、草、隶、篆诸体,计九十四种,一百零九帖,分十二卷,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博大精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书法史及古代书法的一部很好的法帖,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珍视。曾任河南巡抚的清朝碑帖学家毕秋帆在他著的《中州金石考》中极口称赞


《汝帖》
道:“真宋室之鸿宝也”。《汝帖》刻石历经沧桑,散落民间,后经查找收集、归拢管理后存放在文化馆内,由文化部门专门管理,系仅存之宋刻帖原石,林志钧《帖考》曰:“宋刻帖原石至今犹全存者,《汝帖》之外,殆无第二种矣”。现作为珍贵文物移至汝瓷博物馆内收藏,极具考古、文学、书法研究价值。 《汝帖》问世近九百载,几经波折,流传至今,实属难能可贵,她是历代书法家给我们留下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永远值得我们自豪!
汝文化历史沿革
汝文化是存在汝水流域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河洛文化的源头,早期对河洛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应该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在发展中与周边地区文化进行了大的融合,形成了更宽泛的河洛文化,后期与河洛文化成为一体,但仍有自己的特色。汝文化的地理范围以汝州为中心包括今天平顶山市所辖的区及宝丰、郏县、鲁山,许昌的襄城,洛阳的嵩县、汝阳等地。汝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远古汝文化;第二阶段为夏商周汝文化;第三阶段是汉魏汝文化;第四个阶段是唐宋汝文化;第五阶段是明清汝文化。
远古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100多万年,寄料的张湾一带就有先人居住。张湾文化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生产工具为刮削器、砍砸器等,发现有牛猪、狗化石,而且有早已绝迹的三趾马化石。张湾文化遗址早于山西兰田人,晚于云南云谋人,具很高的历史地位。汝州在外工作的文史研究人员曾向市委、市政府建议在这里建立史前公园,对这个地区进行保护。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汝州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多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的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有的成为国宝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中。这此遗址较有名气的有骑岭乡槐树尹、大张,纸坊中山寨、阎村,安沟水库南的神德宫,城区内的煤山等。中山寨遗址文化层厚达7米,内含新石器时代的裴里岗、仰韶、龙山等文化成份,从母系社会早期延续到父系社会约3000年一直有先人居住。中山寨遗址发现颇有传奇,解放初一文物贩子在北京出售一支用仙鹤腿骨制成的骨笛时被警放抓获,经审问是在河南汝州中山寨出土,中山寨文化遗址在文物部门的关注下重见天日。城区煤山贵址发现了水井和原始的陶窑,说明汝州的确是陶瓷的故乡。
一九七八年在纸坊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纹彩陶缸,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绘有《鹳鱼石斧图》(或称鸟鱼石斧)。图分为两个部分;左边画了一只圆眼、长嘴、两腿直撑的水鸟,它昂首,身躯微微后倾,嘴上衔一条大鱼。图的创作很注意通过细部处理强调表现对象在运动中的姿态以及它们生活的某种情状,创作者似乎是为了追求一定的情感才去作画的,通过这些动物形象传达的某种神情,以唤起观者的联想;右边竖立着一把装有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石斧在先民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鸟、兽、斧的组合并非偶然。图中鹳与鱼面对石斧,寓意着先民对劳动生活的特殊审美气质,与对劳动工具的崇拜,以祈求工具保佑人们吉祥、平安和丰收的生活。图中的鹳直接用色彩平涂形体,而鱼、斧则根据不同的审美需求用粗浓的线条勾勒轮廓,转折、起伏、刚柔互用的绘制,以表现物的形态与神情,达到形神兼备的审美要求。其构图表现,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工具安装与使用提供了珍贵的图形资料。《中国文物鉴赏辞典》称《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充满神秘的气氛,这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甚为罕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南京博物院梁白泉院长在《国宝大观》一书中知名人称“只因器表绘有一幅目前我国新石器时代幅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鹳鱼石斧图而闻名于世,珍贵非凡”。认为可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媲美。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鹳鱼石斧图》是一件在我国绝无仅有的美术杰作。它内容丰富,含意深远,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线条古朴流畅,自然生动,随类赋彩,采用夸张与写意手法及比兴手段,情趣妙生,实为神品。它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国内外专家还在不断深入地探讨研究。从民族艺术而言,它证明了我国先民很早就成功地掌握了点、线、面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开合法则,整个器皿和构图展示出一种较强的民族时代精神与艺术的美妙魅力。从科学角度而言,先民很早就能够利用粘土,经水湿润,塑成形状,彩绘加工,干燥烧成。整个工世流程恰到好处,表明了当时汝河流域的科技水平据世界先进地位。《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华夏文化的一个耀眼的光环,代表是汝文化仰韶时期的最高成就,是汝河儿女用聪明和智慧为中华文明史作出的巨大贡献。
《鹳鱼石斧图》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国内外专家还在不断深入地探讨,它的价值已有人提出取代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图》的历史地位。去年国务院公布了67件不准移动的国宝级文物,《鹳鱼石斧图》名列第一。
与《鹳鱼石斧图》同期的洪山庙大型墓葬,1989年焦枝铁路复线施工是发现,在一个墓中出土瓮棺136座,加上被破坏的一角,总是超过200个。这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早规模最大的仰昭文化墓葬,以《一个墓里百余棺——汝州洪山庙》为题,收入《二十世纪河南考古大发现》一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汝州洪山庙》一书,详细介绍了贵址发现经过和历史价值。棺上更多彩画大大丰富了原始社会的文化内容,许多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从中得到印证。从图案的解读中,发现汝州还是面具、木梳最早使用的地区。生殖崇拜图案在这里表现的非常突出,是重复最多的图案,说明这里的人们已经认识到生育与生殖有关,对生殖器官顶礼膜拜,以达到人口繁殖的目的。
《史记·五帝本纪》这样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取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字,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昌意生高阳。黄帝崩,其孙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今天所说的五帝实为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部落聪明首领。部落联盟是由若干相关部落组成的。部落是由若干相关的氏族组成的。部落联盟首领是由核心部落成酋长担任。这样看来,黄帝部落与西部落衍生出了玄嚣部落和昌意部落。昌意部落就居住在汝河流域,《大戴礼记》载:“昌意降居若水”。若水大部分专家认为若水即汝水,古字汝、若相通。黄帝死后,昌意的儿子高阳部落的实力最强大,便继承了帝位,是为颛顼帝。颛顼帝在汝水称帝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了。颛顼之后,玄嚣的孙子高辛继位,叫帝喾,帝喾之后传位于儿子尧,尧之后传位给颛顼的后人舜。弄清了这些,汝州10多处三黄五帝时期的文化遗址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同样,纸坊中山寨村厚达7米涵盖斐里岗、仰昭、龙山四千年文明的古遗址的价值之高也就不言而语了。
看来,三皇五帝中“五帝”有两帝是和我们一样喝的是汝河水,是我们汝州人。
先秦时期传说中的72高人,在汝州活动的就有三个。一为广成子,居临汝镇南的崆峒山。五六千年前,汝河流域雨量充足,在汝州至郏县这段汝河形成了10几里宽的河道,象大海一样宽阔,因此汝州长期有汝海之称。那时的崆峒山实际是个小岛,岛上有个天然石洞,广成子就住在洞里,他知识渊博,知天文,晓地理,明治国和养生的道理,整日与仙鹤相伴,以钓鱼为乐。不知有多大岁数。加上附近经常出现海市蜃楼现象,崆峒山成为当时的神岛,广成子被远近认为是岛上的仙人而敬仰。
那时轩辕黄帝在今新郑称帝,汝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在参加部落联盟大会时向黄帝谈起广成子的事情。黄帝决定去拜访广成子。黄帝为帝十九年,带着大队人马从新郑出发,经禹州、郏县来到汝州。《老子·在宥》篇之三,对黄帝见广成子时的情景和对话作了详细说明。第二位高人是巢父,也就是在树上筑巢居住的有巢氏的祖先,在汝州叫颖河(今洗耳河)的河边生活。第三位高人是许由,登封郜城人,能力在尧帝之上。唐尧继承天子位,闻许由有才,欲把帝位让给许由。清高的许由闻信沿河南下,躲到汝州北部的箕山脚下隐居。后来尧帝闻许由在嵩山南麓,就派使者请他出任九州长,被许由拒绝。使者走后许由认为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在河边洗耳,被来河边饮牛的巢父看到,问明情况,巢父把牛牵到上游饮水,害怕许由洗耳的水污染了牛的嘴巴。这便是“尧帝访贤”和“许由洗耳”的传说,后来便有“洗耳恭听”“牵牛上饮”两则成语。洗耳河和洗耳路是后人为纪念许由而命名的。今西关洗耳河边,有明清时许巢庙的遗址。现代姓氏研究认为,汝州是许姓和巢姓的起源地之一。


夏商周文化五彩纷呈
大禹治水的故事的在汝州广为流传。大禹治水指挥部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都以详实的证据居为正宗。最近大禹治水“工程指挥部”在汝阳发现实物证据,部分专家、学者在对汝阳县牛头山多次考察、考证后,并对《禹贡书》、《山海经》、《史记》等文献记载及现存文物遗迹等进行认真研究后认定:汝阳县牛头山为大禹治水“工程指挥部”遗址。牛头山位于汝阳县陶营乡境内,现存的文物遗迹有:大禹祭天的香炉石,缆船的枚船橛、玄女台、拴龙橛、大象石。此外,在这里还发现了夏代文字——蝌蚪文化石等,这些都成为确认大禹治水工程指挥部的实物证据。
大禹在汝州的东北部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汝州成为王畿之地,汝文化对夏朝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又在夏朝这个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影响下进一步得到发展。
夏朝末期,汝州杨楼乡东樊故城一带的霍国逐渐强大起来兼并了周围的广大地区,成为夏西南部的大国,与汝河下游的应国在夏的南部成对峙之势。商初,出生于霍国西南部的伊尹帮助商汤变法,使商国强大起来。后来霍候响应商汤的号召,派军队加入到来夏的战斗,巩固了国家的地位。霍国在有商一代过着较为安稳的生活。而此时的洛阳,只是一个叫洛的小邑。
周武王伐商纣,霍候没有听从周王的号召,而是以忠君的候国对商王大力支持。周武王灭纣后,大军南下包围霍都,霍候只好开城投降。霍国纳入周的统治范围,归周天子直按管辖,将霍候和后人迁到今杨楼西南建立小邑安置。汝州是霍姓的发源地。
周代汝州 是人类开化较早的地区。《诗经·国风·周南》有《汝坟三章》,反映了古代汝河两岸劳动人民的生活,诗中表现了男女笃于爱情和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感情。是国风中的优秀篇章。
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阳后,汝州洛阳东南门户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突现出来,周平王将自己的两儿子分封到汝河上游和下游地区,建立了自已的候国,以形成洛都东南的第一道防线。封在上游的姬唐的封地为霍国旧地,起名为梁。姬唐及后人以封地为姓,这就是后来的梁姓,汝州是世界梁姓的起源地之一。封在下游的是周平王少子姬烈,姬烈一门后代兴旺,均采用周姓为姓氏,有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汝州是周姓的起源地之一。周后人后来迁到全国各地,台湾的周把汝州作为其祖籍地。
周平王为保护洛阳的安全,在汝州设两道关,一是临汝镇的广城关,二是在今汝州城设有榆关。为便于巡视,在今焦村乡泰山庙设立泰岳行宫,今天的泰山庙就是泰岳行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我市目前保存古建筑最多的建筑群之一。
春秋中期,汝州西南部的戎蛮子国强大起来了,在梁城地建立了新的都城,统治以今汝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戎蛮子国被楚国灭后,划入楚国版图,南北文化在汝水流域交融,汝文化在这个时期进一步升华。在今寄料四寨山地区发现的楚长城,可能就是当时的作品。楚国鲁阳(今鲁山)人黑翟,春秋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创立墨学,所著《墨经》内容严谨,涉及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多科知识,具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秦统一六国后,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率大臣投降秦王赢政,秦王称帝后把汝州杨古城一带封给周赧王为食邑。因此杨古城一带有“周赧王,坐庆阳”之说。庆阳古城去年升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周赧王的后人大都以周为姓氏。秦始皇灭西周候国时,将其后人迁至惮狐聚(临汝镇一带),灭东周候国时将东周君迁杨人城一带(庙下乡古城村),他们也都以周为姓氏。所以汝州应该是周姓最重要的发祥地。
战国时期,汝州还形成了几个大的聚洛,一是大约在春店一带形成了注人聚,在杨楼石台一带出现了赫人聚,与阳人聚、惮狐聚和小屯一带的霍阳聚互应,构成古汝州灿烂的文化图。
在风起云涌、天崩地坼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众说纷纭,士人卿客各说其主,中国人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在这期间,汝州西部山区应运诞生最早的军校——鬼谷子洞。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王诩,因隐居在汝河流域的鬼谷自称鬼谷子先生,为了尽快结束战乱的局面,编写了有一本奇谲绚烂的书——《鬼谷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还有的说孙膑与庞涓也是他的弟子。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使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勋。
战国时期,汝州地区叫南梁,是楚、韩、魏等国争夺的焦点区,战争对汝州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汝文化在朝韩暮楚的争夺中得以发展。《战国策》著名的《南梁之役》就发生在汝州。此役让韩国元气大伤,魏国庞绢在攻打南梁的过程中,被他的师兄齐国军师孙膑设计从南梁退兵,在与齐国军队交战中死于马陵道。


汉魏文化引领时代
汉魏时期,汝州是洛阳的门户,宛洛、洛许两条大道在汝州交汇,河洛文化、荆襄文化、同生共荣,对汝州文化产生很大影响。两汉的王朝统一战争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汉初四杰之一的张良是汝州父城人。他辅佐刘邦定天下,有高超的战略决策能力,被刘邦誉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位列四杰之首。西汉武帝时期的汝州人韩安国,官至御史大义.位列三公,于朝政多有匡正。西汉梁县的韩安国位列西汉政府三公,留下了“死灰复燃”、“强弓之末”的成语。《史记》为其立传留名。西汉生于梁县的申屠嘉,以行伍出身出任相宰相,封故安候。司马迁在《史记》为其立传,并给予高度评价,被称为汉初四大名相。汉武帝时刘彻在洛阳巡视,发现周庙十分荒凉,知统治中国八百多年的大周王朝祭祀祖先的后人都没有了,便召集洛阳百名60岁以上的老人,寻找姬姓后人,找到在洛阳流浪的姬嘉,查明祖谱后,确为周的后代,当即颁诏,封姬嘉为周子南君,在今汝州尚庄北榆庙一带建立承休候国,食三千户。并诏流落到各地的姬姓后人到承休国投靠姬嘉。汝州是姬姓的第二故乡,是现在姬姓的祖籍地。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在汝州无人不知,许多村名都与刘秀有关。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中的四分之一是汝水流域人,他们是平定关中的冯异,首倡与匈奴和亲的王霸,西征隗器的祭遵,第一个劝刘秀称帝的铫期,讨灭公孙述的臧宫,挥师江东的傅俊,南阳平叛的坚镡。他们的军事指挥艺术丰富了我国的军事学术宝库。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被封梁侯,食四县,守广成关(临汝镇一带)死后葬邓禹村。东汉汝州人张陵官至尚书,为东汉后期的政治家,他一身正气,挺身与外戚腐败势力斗争,朝野声望很高。汝河流域这些军政的人才的不断涌现,赢得了曹操“汝颍固多奇士”的赞美。
两汉时,汝州温泉西部至临汝镇的广大地区被皇家圈为禁地,为广成宛游猎场,皇室经常组织在此校猎。东汉顺帝、桓帝均来此打过猎。东汉大主文学家马融于元初二年(115)作散文《广成颂》献于汉献帝,盛赞广成泽的山水林竹鸟兽虫鱼,并有“神泉侧出”之句,对汝州温泉进了描述。
三国时期,汝河流域是争夺的主要战场之一,南北文化再次在这里交融升华。《三国演义》孙坚阳人斩华雄的故事就发生在杨古城一带。曹操以开辟许下屯田发迹,汝河流域是曹魏开发最早,经济效益最高的屯田区,屯田遍布汝河两岸。这里生产的粮食不仅供应许都官民食用,而且在曹操统一北方的事业中,经济支柱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至今一些村庄仍以屯命名,大多出自曹魏的屯田时期。
曹操在请汉献帝到许昌的过程中,驻所在梁城(杨楼东)的杨奉组织军队进行了载击。曹操在许昌局势稳固之后,于196年10月派兵攻打杨奉。在交战中,看到杨奉手下大将徐晃勇猛无比,便设计将杨奉收到帐下,成为曹军的一员大将。这便是历史上《曹操收徐晃》的故事。

唐宋时期光辉灿烂
唐宋时期汝水流域基本上属汝州管辖,唐宋汝文化为汝河流域达到新的辉煌的时期。唐诗宋词是人们公认的古代文学的两座峰颠。出身于汝州的诗人刘希夷,其作品以歌行见长,标志着诗歌由宫廷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转变,传世名句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内部年年人不同”。唐德宗贞元间,博学爱才、刚正廉洁的陆长源任汝州刺史兼中央御史中丞,被许多不得意的知识分子视为知己,纷纷从全国各地投奔汝州。贞元九年(793),43岁的孟郊从洞庭湖出发来到汝州,受到了陆长源的友好款待。孟郊在陆的帮助下,三次赴长安考试,终于考中进士。孟郊在汝州实现了人生的伟大理想,为后人留下了诸如《游子吟》的感人诗篇。在盛唐时代以从江南移居汝州的沈千运为核心形成一个文学派别,被评价为“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由洛阳迁居汝州的祖咏,成为与王维齐名的田园诗人。安史之乱以后成名的元结落籍汝州,喜欢诗和散文。其诗多反映人民疾苦,得到杜甫的极高评价,有《元次山集》留于后世。李白两次到汝州,写有《离彭婆值雨投临汝》五言诗。大唐名相姚崇是三门峡人,二十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迁回汝州崆峒山附近的外婆家居住,在汝州生活了二十多年,四十多岁才一举成名为大唐宰相。为光耀门庭,被朝庭封为梁县侯。汝州人孟诜,潜心研究养生之学,著成《补养方》三卷,后增补为《食疗本草》,为全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食疗专著。
宋代汴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处京畿的汝州的区位势显得更加重要。官员的提升,中央官员的下派,汝州成为重要的候选地。变法失败的宰相富弼,为避风头,到汝州疗养,兼任汝州通判,把在中央未了的心愿在汝州了结,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汝州经济的发展;理学家程颢在汝州监管税务时在汝州讲学,汝州一度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吕端任宰相前为汝州司户;尚书左丞蒲宗孟,曾任汝州知州;翰林学士侍读蒋之奇(《宋史》有传)被贬官汝州守;宰相毕士安,曾监汝州稻田务;李大临神宗时以工部郎中出知汝州。文学家、史学家杨亿(974~1020),诗多用事典,讲究声律辞藻,形式精丽工整,时称“西昆体”,影响北宋诗文风数十年。他早于苏辙八十年出任汝州刺史,任职期间官风良好,并写了大量的诗篇,还朝后汝州人建思贤亭将其诗百余首作刻石纪念。北宋时代的著名词人孔夷,家居汝州龙兴湍阳。宋人选宋词的赵闻礼佳作《阳春白雪》即选有孔夷的《惜余春慢》。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价说“石晏卿为之臣仆”。朱古微选辑的《宋词三百首》录有他的《南浦》,被评论家誉为“工绝警绝”。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大学士苏撤贬为汝州知州,虽然只有三个月,却干了两件大好事,一是资助汝州龙兴寺僧重修了吴画殿,对唐代画家吴道子留下的壁画进行了保护;二是将思贤亭扩建,把散落诗石重新补刻,镶于左右壁,供人观瞻,并作《汝州杨亿公诗石记》,对杨亿生前的刚介耿直予以高度赞扬。苏东坡曾委任为汝州团练副使,却没有到任。之后三次到汝州,留下了不少诗篇,也看中了汝州郏县小峨嵋的风水宝地。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廷美因赵普进谗言,被宋太宗赵光义皇位继承人的秦王接连降职,最后贬为四川涪陵房山县县公,在抑郁中死去。赵光义死后宋真宗赵恒继位,恢复了赵廷美的封号,按皇家礼仪将赵廷美改葬在汝州新丰乡(今陵头),是为汝州秦王陵。赵廷美的十个儿子和几十个孙子后来都相继安排了重要官职,死后大多葬在秦王陵。
唐宋时汝州有两大人文景观,望嵩楼和温泉。望嵩楼唐宋金元时为汝州名楼,可与黄鹤楼比高下,建在汝州城北门上的高楼,登楼遥望嵩山太室、少室二峰,是当时汝州招待贵宾的地方。中唐诗人刘禹锡,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代表作《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播即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成为千古绝唱。另一代表作《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常被后人引用。刘因参与“二王八司马”集团,被贬出京城,大和九年(834)出任汝州知州,在汝州工作期间,对望嵩楼重新进行了修葺。汝州也因为刘的到来成天下文人会聚的地方,望嵩楼成为他们饮诗做画的场所。刘在望嵩楼宴请牛党首领牛僧孺,两人握手言和。被称为唐代才子和李益,与宗人李贺齐名。任河南少尹时到汝州巡视,写下了《上汝州郡楼》,收入《全唐诗》中。汝州温泉因武则天三次临幸,成为唐朝著名盛地,唐汝文化在此闪耀出一片光芒。武则天封禅嵩山成功后,第三次临幸温泉,心还情特别高兴,仿王羲之“曲水流觞”,掘大池,建亭阁,命文臣围池而坐,流杯饮酒斌诗,庆祝封禅成功,一连三天。将诗汇辑成册,取名《流石杯池侍宴诗》,命龙阁舍人李峤作序,秘书丞殷中容执笔书丹,刻石立碑于池侧,为武后碑,成为当时珍品。
宋代汝州出了兄弟状元——孙何、孙仅,当时名震全国。孙何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是宋朝第一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孙何中状元后,通判陕州,召入值史馆,迁秘书丞,京西转运副使,历右正言,改左司谏。景德元年(1004年),孙何奉旨回京任太常礼院士,执堂三班院。又嘉升为知制诰,赐金腰带,紫蟒袍。孙何因操劳过度,身染疾病,英年早逝,年仅四十四岁。孙何一生笃古好学,著有《两晋名贤赞》、《宋诗十二篇》、《〈春秋〉意》、《尊儒教仪》、《驳〈史通〉》、《西桓集》及《孙何文编》四十卷。有《读杜子美集》等存世。《宋史》为其列了传。
孙仅,孙何的大弟。宋真宗咸平元年中进士,点为甲科状元。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与辽国媾和结盟,互派和平友好使者,宋朝首先派孙仅为“国母生辰使”,前往辽国为萧太后祝寿。孙仅严于律己,施政于无为而治,被封为刑部员外郎,主管审刑院,尔后封为谏议大夫和集贤院大学士,理政开封府,又封为左谏议大夫,官至给事中。
孙何的小弟孙侑,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中进士,官至殿中丞。翰林学士王禹伺感叹:“天地间的钟灵秀气,全部聚集到荆门孙家。”
中国制瓷工艺唐宋时已经成熟,汝州鲁山段店窑的花瓷是唐瓷中的上品。花瓷羯鼓受到精通音乐的唐明皇的垂青,称“不是青州石末,即须鲁山花瓷,燃小碧上,掌下有朋肯声。”北宋时汝州的工匠创造了影响全世界的汝瓷。其中汝官瓷为北宋时居五大名瓷首位。汝瓷以籼色丰富,釉质独绝著私,籼如堆脂,厚润透亮,光泽如玉,有“雨过天睛云破处”、有“非玉而胜玉”的美誉。宋徽宗时又在汝州今张公巷一带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官窑,使瓷的发展又上了新的高度。
宋汝贴被誉为“宋室鸿宝”,成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由北宋神童汝州知州王采收集名家书法刻制而的丛贴。明清时曾驰名华夏,与《淳化阁贴》、《泉州贴》、《绛州贴》并为四大名贴。

明清时期独具风采
明代汝州改为直隶州后,汝州的地位恢复到唐宋时期,大批文人到汝州任职,汝州的官学也得发展,汝州的文庙占地数万平方米,为汝州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如明初郏县李希颜被朱元璋召至南京作十皇子师傅。清宝丰吴垣也曾受康熙之命担任皇太子的老师。郏县仝轨殿试落选后由著名诗人王士祯举荐给河南巡抚主讲大梁书院。清代长篇小说《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是汝州宝丰人,他用30年时间写成六十万字的传世名著《歧路灯》,是部描写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普通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杰作。其后人出了不少文学巨匠。道光年间汝州宝丰人杨淮用八年时间编撰出《国朝中州诗抄》三十卷,汇集河南知名诗人520家2560首诗,为后人保留了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明清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地方志不断出版。最早的为明代《正德汝州志》,于正德元年(1506)由时任汝州知州的王雄主编。1993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茂和书影印出版,成为目前保存最多的汝州地方志;明万历十七年(1589),文学家方应选任汝州知州时,将前任未完的志稿增补编纂成书,由汝州进士张维新校对,于万历二十四年成书为《汝州志》。现存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北京图书馆存在影印本,2004年市志办从北就购回两本;《汝州全志》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由时任汝州知州的金先声亲手编纂全书共12卷;第二本《汝州全志》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汝州知州王登魁请汝州儒学正李在兹主编;雍正七年(1729),汝州知州武锡彤编修汝州志未印调至南阳,乾隆六年宋名立任汝州知州,取武志增编,又下令鲁山、宝丰、郏县。各县整理志书报州,篡修为《汝州续志》,于乾隆八年刻印;《道光汝州全志》成书于道光十八年(1838),由时任汝州知州的东北人白明义合清代的志书而成,由举人赵林成为总篡删误补漏而成。方志还有《风穴志略》和《续风穴志略》,前者有汝州人任枫任灵石县令时,于康熙十二年(1673)编著。后者成书于乾隆二年(1737),由汝州名士屈启贤编著。
明清时汝州有两个人文文化中心,一为汝州风穴寺,一为汝州郏县三苏坟。《风穴志略》和《续风穴志略》为我们留下详实文字资料。元明清有两朝为少数民族掌权,但在保护苏坟名胜上蒙汉满三朝官府的政府和措施却是一致的。三苏为中华文明所做的贡献之大可视一斑。“风穴钟声”和“苏坟夜雨”被定为平顶山外八景的其中两个。明清时距州东北50里的观音堂和聚仙堂寺,有小南海之称,是另一个人文文化中心,影响山西、陕西,河南密县、禹县一带,许多古碑记录了当时的文化发达的盛况,聚仙堂的墙壁上,至今还有清代文人诗迹。
明清汝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汝州和各县旅游业比较发达,汝州和辖县均有八大景观,且保护较好。各景点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明清汝州城经过重新规划整修,城内设施功能更加完善,一个具地方特色的中型城市闻名远近。
宋代的汝贴,至宋元明三代虽保存下来,但损坏严重,清代几任知州相继修补,至道光十八年(1838)知州白明义用重金从洛阳购得宋《汝贴》原拓片重摹刻石,使得这一鸿宝完整地保存至今天。
河南曲剧为河南戏曲四大曲种之一,由清未由汝州从高翘戏送上舞台改革而成的,汝州清代被称为是戏窝。汝州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
实事证明,汝文化各阶段的最高成是当时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自己的独特风格自立于中华区域文化之林的。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