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武建业老师,1920年出生,民国 时期当过老师,国民政府乡长,后来在湖北孝感参加工作,1981年退休后回到家乡.在汝州市直中学任教20多年,对汝州过去的社情人文研究颇深,出版了三本书《弹话锤》系列,可惜没有机会拜读,仅仅看网上搜索的几段,乡情浓郁,颇有沧桑之感。希望有一天向武老师讨到这几本书来细细品读。
概况
老汝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南临汝河,西傍洗耳河,西南有岘山、崆峒山,南有塔夵山、马头山,北有玉皇山,还有如笔架形的少室山,可谓群山环抱,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老汝州城城墙是砖砌成的,高约四丈,宽三丈,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楼。城墙上罗列着整齐的城垛,约百步远还建有小房屋,据说是守城士兵的营房。城门楼两侧是青石砌起来的台阶,可顺着石台级登上城楼观赏。沿城走一周,细数有九里十三步,我上小学时,每逢星期日,就约三两个同学周游城墙,内看大街小巷,外眺远山近水。
西城门是用青砖拱成的城门洞,有东西向、南北向两个城门洞,城门是用铁皮嵌成的,全门上都钉满了圆形的铁钉,门上钉有铁锁链,经常挂着十多斤重的长方形铁锁,晚锁早开,平日由地方团队士兵守门,若有驻军,由驻军派兵站岗守护,平时乡里人进城,守兵不问,战时要查问进城有啥事,那街那巷找谁?
城楼上经常有士兵驻守,负责城防工作。城门洞下,开设有两三家铁匠铺,匠人掌锤,徒弟摇风箱,不时火花四溅,响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打破了城门洞内的沉寂空气。也有几家小杂货店开设在城门洞内,间有几个摆纸烟摊的,供进出城门的人购买。
出了西城门,便是卵石遍地的洗耳河滩,洗耳河从北向南蜿蜒流经西城门外东南注膭入汝河。说起洗耳河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至今还脍炙人口:说春秋时代有个高膭士许由,洁身自好,不爱富贵名利,当时有个国君想把王位让给他,他听了以后,认为这个国君的话污了他的耳朵,便跑到河边,用清清的流水,洗去他玷污的耳朵,还他清高的声名。后来,这条河就取名洗耳河流传至今,许由洗耳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出西城门往南走不远,有一座土石灰和石子混凝起来的大坝横卧乌龙渠边,防洪水淹城。土坝北河滩上是当时的刑场,常有土匪和被处极刑的罪犯,被绳捆索绑押送这里执行刀砍枪决。有一次,驻军西北军某部在东南乡一带剿匪,活捉了十八个匪徒,一次性地在这里被大刀砍头。记起是一个星期天,我和临汝县立第一小学几个同学去西河滩看杀人,到场时,只见河滩上横七竖八躺着十八具尸体,周围像西瓜一样摆着十八颗血淋淋的人头,河滩上血迹斑斑。据一观众说,执行时,是一士兵抡起大刀,犯人站了一个圈,一气砍掉了十八颗人头,这个士兵堪称“高级刀斧手”。当时看了血腥惨象,吓得心惊肉跳,几个同学便飞跑似地回校,心还忐忑乱跳,夜里睡觉还梦见河滩上那一颗颗西瓜似的血淋淋的人头,从今后再也不敢到西河滩看杀人了。民国三十年前后,临汝镇的花花太岁闫五少(阁臣)、庙下乡连圪当的“打孽团长”连天生也是在这里伏法的。
西河滩在西城门外,南北乡进城赶集的人,必从这里经过。河滩上开有几家饭馆,专供进城返乡的人吃午饭。当时西关的大白馒头和“死面锅盔”很有名气,邓豹子的“羊肉糊饽”也是四乡遐迩闻名的小吃,西南乡人进城必从这里过,集罢回乡,从不轻易放弃到邓豹子的羊肉馆内美餐一顿,回去还买几个西关锅盔回去,让家人尝鲜.
西关
西关是汝州城西门的外围,外围四周是土寨墙,有东寨门和西寨门,东寨门建有寨门楼,门楼有两扇寨门,可以落锁,这是南阳、许昌往洛阳的通衙、客商必经之地,街两旁开设有商店、骡马店,供客商住宿、售货、停车喂马。关内显得繁花热闹,这里曾住着二个豪门世家,时称“李家”、“漫家”,李家豪绅李清新(又号李六老),拥有土地两百顷,西关和城西门大街都有豪宅和李家花园。漫家的豪绅叫漫仰周,也拥有土地三十顷,经营西关粮行,其后裔漫集梧、漫卓章系当时教育界名流,漫集梧当过临汝县立女子师范校长,后寄居开封市,仍在开封高中任教师,其人工书法、常为亲朋书写屏联。
西关西街还有一个双石碑拐街,也传有一段故事,传说是为张进士立的路碑,双石碑附近还有石人、石马等。
汝州残存的南关西寨门,很多人误以为是南城门,可惜残破不堪,然仍能依稀看到抗战时枪炮留下的痕迹,但去年匾额被盗,现在即将面临着和北城门一样的命运
出了西寨门,便是洛宛公路,直达洛阳。往西北行不到一里路,就可到乌龙庙、观音阁、报恩寺,这里也是当年休假日旅游胜地,每到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城内中小学生就成群结队来这里短游。庙内供奉着乌龙爷,传说是一条秃尾巴苍龙,它的舅父住在风穴山白云寺,每年六月十九日是它舅父的生日,它必然驾云至风穴山与它舅父祝寿,当天中午乌云遮天,狂风暴雨落下来,把赶庙会的香客淋得像落水鸡。
乌龙庙内还有一个乌龙泉,股股泉水喷覀出来,形成一条小渠叫乌龙渠,婉蜒流经西关南边,渠两旁形成了不少稻田,种植水稻,西关人那时就能吃上白大米。学生们在乌龙泉附近捉虾、掏蟹、捕鱼、洗足以为乐,过一个愉快的礼拜日。
傍乌龙庙,还建有一座观音阁,三丈多高。阁正中供奉着南海大士观音菩萨。大士端坐在莲台中间,手中握有一个金哈蚂(蛙)。左边侍立手持柳瓶的龙女,右边站着合掌当胸的善财童子。传说,人在阁下面拍手,金哈蚂就会哼哇哼哇的叫。当时我们几个同学真的在阁下啪啪地不停鼓掌,大士手中的金蛙也随着发出哇哇的叫声,逗得同学们乐不可支,这个谜早为声学解释清楚,至今我还弄不明白。
庙附近还有一座报恩寺,传说明崇祯年代,陕北农民李自成(亦名闯王)的起义军,进军河南,一路烧杀,路不见人迹,当时还是一片高埋人头的蒿草,荒凉得很。当时有两个人躲避义军杀头,藏在这些荒草地里,俩人保全了性命,为感德报恩,就在此蒿草丛中盖了一座庙宇,取名报恩寺(煤山公园南是所在地)。
北关
座落在北城门外,说是关不象关,只是稀疏的住着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没有一家店铺,真所谓一片荒野,西北有一座吕祖观,供奉着“八仙”中的一位风流仙子“三戏白牡丹”的吕洞宾,香火不盛,只有一个头结发髻,身穿道袍,手执拂尘的道士在庙内守候,过着清苦的日子。这里是通往北乡的通道,但行人稀少,一片荒凉,时称“小北乡”。抗战晚期,日寇西进,老汝州城遭到了日寇飞机的轰炸,警报“笛”、“笛”一响,市民、学生争向奔跑到这里躲避日机的轰炸,直到警报解除才回城。
记得城垣周围有城壕,洗耳河的水能放进去,冬季有些地方是干壕,夏秋之间水可满半城壕,生长些浮萍、芦苇及一些水草,有些地段,还生长着荷花、菱角,东、西、角城门边有浮桥,东门南是一座石桥,西门是临时搭的木桥,在过去,城壕也是保护城市的一种设施,也叫“护城河”。星期天和同学们转游城墙时,城楼内,城垛边,还横躺着长筒台枪和铁炮,炮身都生了锈,它已作为当代战争史的见证(应为清末僧格林沁在汝州战捻军所铸,小编注),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已经消失的北城门,北城门北即为北关街
东关
出了东城门就是东关大街,顺街走不远,街北有一座意大利人修建的天主堂,附设有医院,为人医伤治病。天主堂,内有牧师、修女向教徒传诵《圣经》——《旧约全书》,男女信徒不少。东关系往南阳、许昌要道,商业比较发达,商店林立,来往客商不绝。
民国时期的童子军
东关街道很长,西起东城门,东至迎风楼(来青阁)约二里之遥。提起迎风楼,我记起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历:大概是1941年5月的一天,当时我在临汝县立第一小学任教,临汝县政府通知各机关学校、市农工商代表列队到“迎风楼”,欢迎一个路经这里的抗日名将。童子军教官郭德化组织全校童子军列队前往,童子军每个上穿墨绿色上衣,下穿土黄色短裤,紫色领巾,头戴黄色茶叶形帽,身背黄色小水箱,肩扛红白相间的童子军棒,整队出校门沿大街东行。前边军鼓、军号引路,鼓声咚咚,号声嗒嗒,团长郭德化在列队旁领着喊:“誓死抗战到底!”“日本鬼子滚出中国去!”“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抗日救亡的呼声惊天动地,《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一些抗战歌曲,响彻在老汝州街头巷尾,同学们雄纠纠气昂昂唱着歌曲,穿过大街,跨出东门,直奔东关外“迎风楼”。在洛宛公路南侧站下,这时有的学校已先到,省立四小,县立二小、一初、二初、省中,陕州棉校、临汝师范、豫西高中、汝阳中学都穿着不同的校服,列队在公路两旁。市农工商代表也手执红绿黄各色写着“抗战必胜”、“誓死不作亡国奴”、“打倒日本鬼子”等五色彩旗,排着整齐的队列,站在公路两边。县政府领着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警察局……各下属机关人员也参加今天的欢迎行列,这时欢迎的人群都禁声伫立南望,想尽早瞻仰这位久战沙场的抗日将军。
“嘟嘟嘟”一阵吉普车声从南疾驶而来,后边紧跟两三辆绿吉普和草绿色的装甲汽车,载着荷枪实弹的士兵,保卫着一位军官驶入行列,这时列队里迸发出一阵阵的口号声:“欢迎李司令长官”、“热烈欢迎抗日功高的李宗仁将军!”这时,才知道今天是热烈欢迎这位劳苦功高的抗日名将李宗仁将军的。
在热烈的欢呼声中,李宗仁将军走下吉普车,在卫兵的保卫下从容走过欢迎的行列,不时举起带白手套的手向欢迎的人群招手致意。走近我们学校的队列前,我特别目睹了他的容颜,个头中等,面部呈现古铜色,身穿草绿色呢子军服,腰束武装带,足穿长筒皮靴,刚毅的面孔上,微带笑容,在人群中不时伸手向欢迎人群致意,人群中也不时爆发出“李长官劳苦功高”、“热烈欢迎抗日的李宗仁将军!”
李宗仁将军走出欢迎的行列,登上吉普车驶向洛阳的公路上了。事后才知道将军这时任襄樊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奉命赴洛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参加军事会议的,此前他曾在鲁南指挥过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歼灭了日寇的坂垣、矶谷两个精锐师团二万人,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今天能亲眼目睹这位身经百战的**名将,从内心里感到自豪和敬佩!迎风楼这个小小的城区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东关城墙东南角一隅(小编翻拍于9月11日于汝州学宫)
南关
我从乡里进城上学,有时会走南关,关外有一南刘庄,乃回民居住区,多信奉伊斯兰教,村内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斋日诵《古兰经》,回民习俗不食猪肉,常以牛羊肉代替,因此,村民常杀牛宰羊,开牛、羊肉馆为生。牛、羊皮制成皮带、皮鞭、皮条、皮鞋……出售。记得有个回民刘大头,身高二尺左右,是个侏儒,常挑着皮货,走街串巷,游四乡卖货,今已不见其人。
过去刘庄,就到了党庄、王庄,这是南关南郊的两个村庄,党庄西街有一官府,大门楼上竖着一块长方形的小匾,蓝底金字“御前侍卫府”,哪个朝代记不清了。朱漆红门,辉煌耀目。门两侧高高矗立着两根旗杆,据谈这家官员姓王,其后裔王观潮,字慕韩,是当时的名儒,精书法,曾任临汝师范学校教师,德高望重,时人甚为敬重,子王允生、王允厚、王允发都系当时河南省立第十中学的高材生,品学兼优,特别在体育方面都是健将。还有一个叫王允红的,据谈是中共地下党员,后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衔。还有个小将王允兴,万米长跑冠军,时称王氏五兄弟为“王家五虎”。党庄北街过洗耳河滩就到了南关,这是老汝州城南的外围,寨墙全用土垒成,西寨门是青砖的门楼,楼四周都有小方孔作枪眼,监视四方。进西寨门不远,北边便是豫西高中,这是临汝镇闫家捐地30顷建的一所私立高中,也是老汝州当时唯一的一所私立高级中学,首任校长叫王召武。
南关西街路南开了不少骡马店,专供远来运输商人卸货住宿,店内设有卧铺、马棚、马槽,路商多为盐商、皮商、粮商、干果商、茶商,运货工具多为大马车,三匹、四匹马拉车。
南关东街杜家门口也矗立着一个青石过街牌坊,何时何人为何立,记不清了。南关杜家也是有名的望族,其子孙杜恒、杜恕、杜惠、杜悌、杜恺、杜性、杜慈,皆为当时教育、卫生界的名流,在老汝州中小学中教书育人。
南关十字街东街路北有一座山陕会馆,这是山西商人兴建的,晋商善经营,行迹遍全国,各地都建有会馆,供山西商人聚会住宿,会馆内房舍不少,院内空阔,南关人每逢节日常在馆内搭台唱戏娱乐,可能是一种爱好,南关人爱“汉二簧”——汉剧,地摊唱戏,唱路戏都要哼二句二簧自娱自乐,这方面和东西关人不同,东关人爱唱越调,西关人爱听靠调(河南梆子的一种调),当时临汝县立第二初级小学就设在山西会馆内。
水坑沿(全盛街)
进得西门,南北城墙边有一段宽广的通道,名南马道、北马道,都是西靠城墙东有住房的半边街,顾名思义,当时是守城驻军喂马、溜马的地方,靠东一边有不少简易的马棚和马槽。
从南马道街一段路向东拐,远远就闻见一股刺鼻的臭味,那便是老汝州的水坑沿街,中间一个长圆形的大水坑,水是黑绿色,散发出一阵阵臭气,可称是汝州的“龙须沟”。坑北边一排低矮的瓦房,居民以做粉皮为生,磨粉下粉皮的污水随地流淌,天长日久积成了污水坑。
这里的居民大多以制粉皮为生,他们用豆类、红薯作原料磨成粉,再把粉面和水搅匀,用铜罗倒上一铜勺拌好的粉面,在锅台上的大热水锅里,双手左右晃动旋转,锣内的粉面汤煮熟了就成了一张粉皮,用双手把粉皮轻轻的取出,贴在锅边的术竿簿上,做好一张放一张,直到簿上贴满,便拿到外墙边向阳地晒干,就成了一张张洁白透亮薄如蝉翼的粉皮。这是老汝州的土特产,食用时把一张张粉皮先放在温水里泡软(切不可用开水泡,一泡就不见影踪了),之后用手撕成一片片粉皮,放在碗(或盘内)内,拌上香菜、黄瓜丝、韭菜或韭黄,再加上姜汁(蒜汁)、醋和香油,然后再加芥茉油一起拌匀,就成了一种美味可口的凉菜,这是菜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老汝州的粉皮,一直响誉省内外。晒干的粉皮叠起来,凑成一捆捆,一捆约300张或80张、50张,用麻筋捆起来,送到食品店销售,北方各省市每来汝州的商人或旅客,都要购几捆粉皮回去馈赠亲友。
水坑沿街住有一李姓大户,原籍西北乡的安洼村。户主李法斌,当过区长。其子侄辈李守恭,任临汝师范校长;李守让当过临汝师范附小校长。还有李守范、李守祺、李守礼等均为当时政教名流。
抗日
日军打通平汉路南段后,开始实施战役第二阶段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围歼当时正在密县、登封一带与日军激战的国军第一战区主力。为了达到围歼的战役目的,日军第12军命令战车第三师团由新郑和许昌地区出发西进,一部从禹县、郏县向临汝推进,主力则部署在许昌、襄城、郏县和临汝沿线,以遮断国军第13军撤退的道路。5月2日,就在日军占领许昌的第二天,战车第三师团分别从长葛和尚桥和许昌出发,开始西进。战车第六旅团长佐武胜司少将亲率渡边谦太郎大佐的战车第17联队、机动步兵第3联队山野边荣吉少佐的第一大队,另附九零式野炮两个中队、105MM榴弹炮一个中队,于当日12师开始向郏县攻击。守军81师两个团,与日军战车部队展开激战。当天夜晚,日军突入城内,国军不支,5月3日郏县失陷。占领郏县的日军战车部队,并未停留,随即沿公路向西北方向的临汝推进,在5月3日晚间抵达临汝城外。
日军战车部队的快速机动,令国军十分被动。日军占领许昌、襄城一带后,第一战区指挥部就预感到自己侧后有威胁,遂令47师驻防临汝;同时令13正在密县登封一带与日军激战的13军和85军将防区移交给新9军,然后向临汝急进。第47师自宜阳白杨镇(今河南省汝阳县城)日夜兼程,刚抵达临汝城内尚未开始构筑防御工事,日军战车部队就已经前进到临汝东的十里铺,并于正在附近的85军110师328团接触。
85军110师的328团是85军前锋,该部两天一夜急行军,于3日晚匆忙赶到临汝东北的旋风寺附近,正准备向临汝开进,突然接到消息:日军战车已经抵达十里铺。随即328团奉到命令准备夜袭十里铺。部队正在准备间,日军的战车部队就已经开始使用自行火炮向临汝东关开火,而手忙脚乱中的国军47师141团第一营刚来得及在临汝东四里铺展开,就与日军接触。
战斗一开始,日军即以小股部队牵制守军,主力20余辆九七改中战车及九五轻战车,配属40多辆汽车装载的机动步兵,绕过四里铺,径直向临汝东关进攻。这股日军是战车第三师团战车第六旅团长佐武胜司少将亲自率领的战车第13联队及机动步兵第三联队主力;战车第三师团搜索队队长福岛甚三郎中佐则率领轻战车一部,自临汝北部迂回而来。而面对这两股强悍对手的是守卫临汝东门的国军是47师141团的一个步兵连,没有任何阻挡战车的武器,因此日军轻易攻入城内,续而攻击西关。47师师长杨蔚将军后来在台湾回忆此战时说:“我奉命自宜阳白杨镇率139团及宜阳的141团驰援临汝时,本师的小炮连(37厘口径平射炮)及140团尚留在洛阳郊区守防,但该团第二营则随师部行动,全部兵力仅为7个步兵营,1个特务连,一个通信连。火力咧,师小炮连留在军部,仅各团迫炮连及各营的重机枪连。我因听说敌人攻许昌及颖桥已使用战车,就请求军长谢辅三将军让师小炮连归还建制,以为防战车之用,但他没答应,部队就匆匆出发。3日下午9时,我们以急行军由白杨镇经伊川上洛叶公路走了一夜一天,141团于4日下午赶到临汝,其余于4日下午陆续到达,行程180华里。”没有对付日军战车部队的武器,着实成为部队的一个大问题,杨将军在回忆中无奈地说:“师属工兵连尚未成立,没有防战车的地雷,对敌人装甲部队没有应付的武器”,他对防战车的武器要求太迫切,4日下午协同47师作战的85军23师联络官前来联络时,杨蔚将军迫不及待地问那联络参谋:“贵师配属有战防炮没有?”那个参谋不无遗憾地说:“我们军部同三个师部都没有这种炮。”联络参谋想了想说:“13军有个战防炮连,去年31集团军总部办了一个训练示范团,当时我曾奉派受训,团长还把他们的一门37战防炮拆开来,用几匹骡马来驮载示范,以便于道路状况不好时,可以随步兵行动,参加作战”。
这大约是当时在临汝作战的国军官兵中唯一一个见过战防炮的军官了,可有这种战防炮的13军还远在密县,远水救不了近渴。当听说13军也正奉命赶来时,杨蔚心中稍微有些宽慰,他希冀如果战事紧张,说不定石觉会借几门战防炮让他用用。可眼下没有武器怎么办?47师在城内搜索了半日,想找写麻袋封堵城门,可是找来找去,就找到了十几条麻袋,这怎么能够?最后只好找了些菜馆饭店的桌椅板凳塞在城门洞。这种障碍物阻挡步兵还马马虎虎,要去抵挡日军的战车......
(后续将有更全面的汝州抗战保卫历史,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