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汝州的历史变迁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6-23 浏览量:

汝州的历史变迁

     汝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汝州是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等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文物保护单位14处。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中国64件不可出境展出的文物之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最早、最完整的一幅陶画。原产于汝州的汝瓷,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史称“汝窑为魁”。诞生于汝州的曲剧,是中国第八、河南第二大剧种,深受群众喜爱。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专设篇章《汝坟》,生动描绘了汝水之滨古代先祖生活的美景。唐代汝州人孟诜所著《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被称为食疗学鼻祖。
     汝州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汝州资源丰富独特,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汝州温泉,具有极高的健康养生和医疗保健功能。汝州风光秀美,独具魅力,风穴寺、九峰山、崆峒山、广成泽、紫云山、蒋姑山、大红寨等风景名胜,兼具南北风光之神韵。风穴寺,曾与少林寺、相国寺、白马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
     汝州交通便利,发展迅速。汝州地处中原腹地,位于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南阳五市交叉辐射地带,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交织,交通便捷,四通八达。近年来,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现代陶瓷、生物医药、机绣纺织、“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农业、健康养老、新能源汽车、文化旅游等快速发展。
     汝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建成有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文化站、农村书屋全覆盖,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近200家,汝瓷企业近百家,年产值3亿元左右,每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数期,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市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市委市政府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结合汝州市资源特色和优势,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战略举措,拉开了汝州市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大幕。汝州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文化工作要求,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汝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市汝瓷博物馆、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升,“四馆合一”工程全面动工建设,“送文化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圆满完成任务,“互联网+汝州乡土文化”项目顺利推进,文艺创作和文艺精品不断增多,汝瓷小镇、温泉小镇、云禅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进展迅速,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大型文化活动不断增多,文化交流活动持续增加,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事业支出逐年增加。

汝州历史

【古代建置】

夏(前2070年至前1600年)  据《尚书·禹贡》载,夏王朝首开区域建置和地方行政体制之端,按居民居住地划分为九州。时汝州境有霍邑(在汝州市西南)。属豫州。

商(前1600年至前1046年) 初为霍邑,后为诸侯国霍国,管辖南到伏牛山,东到禹州(今禹州市),西至嵩县,北至登封(今登封市)一带。仍属豫州。

西周(前1046年至前771年) 霍国仍为诸侯封地。属东都王畿。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至前476年)时,霍国及其东北部的梁邑,为王畿之地。后戎蛮兴起,建有戎蛮子国,将梁及霍纳入其国。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楚陷戎蛮子国,梁及霍遂属楚。

战国(前475年至前221年)初,郑打败楚,梁(含霍,下同)隶郑。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韩灭郑,改梁叫南梁(以别于陕西韩城南部的少梁)。时南梁附近又出现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聚落或城邑,如阳人聚(在今汝州市西)、(dàn)狐聚(在今汝州市西北)、赫人聚(在今汝州市西南)、注城(在今汝州市西)等。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隶韩。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攻韩,战于南梁,韩五战五败,南梁遂属魏。周赧(nán)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属秦。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灭东周,置三川郡(治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隶三川郡。

秦(前221年至前206年) 地方实行郡、县制,在南梁置梁县,辖附近诸城邑、聚落。梁县隶三川郡。

西汉(前206年至公元25年) 初承秦制置梁县,仍隶三川郡。高帝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梁县先后隶河南郡、司隶校尉部(简称“司隶部”,下同,仍治洛阳)。元鼎四年(前113年)和次年,又分别在梁县东部和东南部置承休县(在今汝州市东)和成安县(在今汝州市东南)。成安、承休两县隶颍川郡(治阳翟,即今禹州市)。

王莽(公元2年至23年在位)新朝  袭西汉制,在周承休侯国置嘉美县,隶颍川郡。

东汉(25年至220年)  建置因袭西汉,仍置梁、成安、承休三县。建武二年(26年),改洛阳为雒(luò)阳,并废成安、承休二县入梁县。梁县隶司隶部河南郡(治雒阳)。五年(29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尹(仍治雒阳),梁县隶司隶部河南尹,至东汉末。

魏(220年至265年)  史称“曹魏”。初,建置承汉,复改雒阳为洛阳,梁县隶司隶部河南尹(治洛阳)。景元三年(262年),改司隶部为司州(仍治洛阳),梁县隶司州河南尹。

西晋(265年至317年)  初,建置袭魏。泰始二年(266年),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仍治洛阳),梁县隶司州河南郡。

永嘉五年(311年),成汉(即匈奴汉国)攻陷洛阳,改司州河南郡为荆州(仍治洛阳)。梁县属成汉,隶荆州,至西晋末。

东晋十六国(317年至420年)梁县隶属多变:

建武元年(317年)属东晋,隶司州河南郡(治洛阳)。

建武二年至咸和元年(318年至326年),属前赵,隶河南郡(治洛阳)。

咸和二年至永和五年(327年至349年),属后赵,隶河南郡(治洛阳)。

永和六年至七年(350年至351年),属“冉魏”,隶河南郡(治洛阳)。

永和八年至十一年(352年至355年),属前秦,隶司州河南郡(治洛阳)。

永和十二年至兴宁二年(356年至364年),属东晋,隶司州河南郡。

兴宁三年至太和四年(365年至369年),属前燕,隶洛州河南郡(治洛阳)。

太和五年至太元八年(370年至383年),再属前秦,隶豫州河南郡(治洛阳)。

太元九年至十九年(384年至394年),再属东晋,隶司州河南郡。

太元二十年至隆安二年(395年至398年),属后燕,隶豫州河南郡。

隆安三年至义熙十一年(399年至415年),属后秦,隶豫州河南郡(治洛阳)。

义熙十二年至元熙二年(416年至420年)复属东晋,隶司州河南郡。

南北朝(420年至589年)  初,梁县先后隶司州河南郡(治洛阳)、洛州(治洛阳)。

北魏  神(jiā)三年(430年),改司州为洛州(仍治洛阳),梁县隶洛州。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梁县仍隶洛州。太和十七年(493年),复改洛州为司州(仍治洛阳),梁县隶司州。次年,置南汝原县(治今汝州市城区)、治城县(治今汝州市西)、石台县(治今汝州市西,即杨楼乡石台村)、东汝南县(治今汝州市东)。此四县和梁县隶司州襄城郡(治所在襄城县城)。

孝昌三年(527年),置汝北郡(治阳人城),领梁、南汝原、治城、石台、东汝南五县,隶司州(治洛阳)。至北魏末。

东魏(534年至550年)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初,汝北郡属东魏,隶司州。天平二年(535年),罢汝北郡,并改南汝原县为汝原县(仍治今汝州市城区)。梁、汝原、治城、石台、东汝南五县隶司州襄城郡。武定元年(543年),复置汝北郡,移治梁雀坞(今汝州市东北),并废石台、东汝南二县入梁县。汝北郡领梁、汝原、治城三县,隶司州(治洛阳)。次年,置北荆州(治南陆浑县,即今嵩县东北),汝北郡领三县不变,隶北荆州。四年(546年),汝北郡改隶广州(治山北县,在今鲁山县东,武定中移治襄城县城)。五年(547年),汝北郡移治石台县城,仍领前述三县,隶广州。

北齐(550年至577年)北周(557年至581年)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汝北郡移治汝原县城(今汝州市城区),不久,改为汝阴郡,并废治城入梁县,汝阴郡领梁、汝原二县,隶广州,属北齐。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改北荆州为和州(仍治南陆浑县),并改汝阴郡为汝北郡。汝北郡领梁、汝原二县,隶和州,属北周。

北齐承光元年(577年),改汝北郡为和州(移治汝原县城)。和州领梁、汝原二县,隶南襄城郡(治隔城,在今桐柏县西北),复属北齐。

隋(581年至618年)  初,地方建置罢郡,实行以州统县制。

开皇初(581年至583年),改和州为伊州(治伏流县,原南陆浑县,即今嵩县),领梁、汝原二县。开皇四年(584年),伊州移治承休县旧地(今汝州市东),后(约在开皇四年至仁寿四年,即584年至604年间)又移至汝原县城(今汝州市城区)。伊州领梁、汝原二县。

大业元年(605年),改湛水县为犨(chōu)城县(治今宝丰县南)属汝州辖,伊州领梁、汝原、犨城三县。二年(606年),改汝原县为承休县(治今汝州市城区),并改伊州为汝州,自此始有“汝州”其名,治承休县城(今汝州市城区),汝州领三县不变。三年(607年),复改承休县为汝原县(治今汝州市城区),并以郡代州,改汝州为襄城郡(治汝原县城),领三县不变。四年(608年),改辅城县为郏城县属汝州辖,襄城郡领梁、汝原、犨城、郏城四县。八年(612年),再改汝原县为承休县(治今汝州市城区),并划阳翟(今禹州市)、汝源(治所不详)、汝南(今汝州市东南)、鲁(今鲁山县)等县属汝州辖,襄城郡领八县。

唐(618年至907年)初,建制袭隋。武德四年(621年),废郡设州,改襄城郡为伊州(治承休县城,即今汝州市城区)。伊州领梁、承休、郏(以郏城改,改年不详)三县,隶洛州总管府(治洛阳),同年,罢洛州总管府,改置陕东道大行台(仍治洛阳)。伊州改隶陕东道大行台。

贞观元年(627年),省原梁县,改承休为梁,移治于此(即今汝州市城区)。并废鲁州置鲁山县属汝州辖。伊州领梁、郏、鲁山三县,隶洛州都督府(治洛阳)。八年(634年),复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即今汝州市城区)。汝州领前述三县,隶洛州都督府。十年(636年),始设道(省级)。汝州领三县不变,隶河南道(治洛阳)。

证圣元年(695年),置武兴县(宝丰县)属汝州辖,汝州领梁、郏、鲁山、武兴四县,隶河南道。神龙元年(705年),改武兴县为中兴县,不久又改中兴县为龙兴县。先天二年(713年),置临汝县(治所在今临汝镇村)。汝州领梁、临汝、郏、鲁山、龙兴五县,仍隶河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河南道为都畿道(治洛阳)。汝州仍领前述五县,隶都畿道。二十六年(738年),划仙州(治所在今叶县西南)的叶及许州(治所在今许昌市)的襄城属汝州辖。汝州领梁、临汝、郏、鲁山、龙兴、叶、襄城七县。二十八年(740年)襄城划隶许州。汝州领六县,隶都畿道。

天宝元年(742年),改汝州为临汝郡(治梁县城,即今汝州市城区),临汝郡领六县不变。七年(748年),襄城复归临汝郡。临汝郡领七县,隶都畿道。

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临汝郡为汝州(仍治梁县,即今汝州市城区)。汝州仍领七县,隶都畿道。直至唐末。

五代(907年至960年)  唐亡后,北方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后梁(907年至923年)、后唐(923年至936年)、后晋(936年至947年)、后汉(947年至950年)、后周(951年至960年)等五个朝代。这五个朝代都袭唐置汝州(治梁县城,即今汝州市城区)。汝州仍领前述七县,先后隶河南道开封府(治所在今开封市)、河南道河南府(治所在今洛阳市)。其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废临汝县为临汝镇,入梁县。汝州领梁、郏、鲁山、龙兴、叶、襄城六县。

北宋(960年至1127年)  初,建置沿袭五代。至道三年(997年),废道设路(省级),汝州仍领六县,改隶京西路河南府(治洛阳)。熙宁五年(1072年),京西路分为南、北两路,并废龙兴县为镇入鲁山县。汝州领梁、郏、鲁山、叶、襄城五县,隶京西北路河南府。

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龙兴县,汝州领六县;崇宁四年(1105年),郏县划属颍昌府(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至政和三年(1113年),汝州领梁、鲁山、叶、襄城、龙兴五县,仍隶京西北路河南府。政和四年(1114年),汝州因近京辅(指京城附近的地方),所以也叫辅州。

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兴县为宝丰县。至靖康元年(1126年),汝州(辅州)领梁、鲁山、叶、襄城、宝丰五县,仍隶京西北路河南府,直至北宋末。

金(1115年至1234年)  建置沿宋。天会五年(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初领五县不变,改隶汴京路(治所在今开封市)。贞元元年(1153年),改汴京路为南京路(治所仍在今开封市),至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汝州领梁、鲁山、叶、襄城、宝丰、郏县(属汝州辖时间不详)六县,隶南京路。直至金末。

元(1206年至1368年)  首置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太祖二年(1207年),划襄城隶许州。次年,划叶县隶裕州(治所在方城县城)。直到至元二年(1265年),汝州领梁、鲁山、宝丰、郏四县,仍隶南京路。至元三年(1266年),废宝丰、郏二县入梁县,汝州领梁、鲁山二县,仍隶南京路。八年(1271年),汝州领前述二县,改隶河南江北行省南阳府(治所在南阳市)。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郏县属汝州辖,汝州领梁、鲁山、郏三县,仍隶河南江北行省南阳府。直至元末。

明(1368年至1644年)  建置袭元。初至洪武七年(1374年),汝州领县、隶属同前。次年,废梁县入汝州直辖,汝州领鲁山、郏二县,仍隶河南江北行省南阳府(治今南阳市)。

洪武九年(1376年),废行省和路,改设布政使司,汝州领前述二县,隶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成化十一年(1475年),析汝州东南境复置宝丰县属汝州辖,汝州领三县,隶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

成化十二年(1476年),兵部左侍郎滕昭(汝州籍人)和河南布政使原杰,以汝州距南阳府太远,联名上疏奏请朝廷将汝州析离南阳,宪宗准奏,汝州遂于同年九月从南阳府析出,升为直隶州(同府级),直属河南布政使司。十二月,割嵩县、鲁山、汝州部分地区置伊阳县(治所在今汝阳县城)属汝州辖。汝州直隶州领鲁山、郏、宝丰、伊阳四县,隶河南布政使司。直至明末。

清(1644年至1911年)  初,改布政使司为省。汝州仍领鲁山、郏、宝丰、伊阳四县,直隶河南省。直至清末。

 

【近现代建置】

中华民国(1912年至1949年)  初,建置袭清。汝州领县、隶属不变。

民国2年(1913年)2月,为推行道制(在省下设道),对河南原有府县进行裁改,降汝州直隶州为临汝县(治所在今汝州市城区),隶豫西道(治洛阳)。次年6月,改豫西道为河洛道(仍治洛阳),临汝县隶河洛道。

民国16年(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制。临汝县隶河南省。民国21年(1932年)8月始,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汝县隶属河南省第五(许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许昌专区)。

民国33年(1944年)5月4日,日本侵略军攻陷临汝城。7月,日伪县政府成立(驻临汝县城),隶河南省第五(许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民国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至2011年12月)  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临汝县隶许昌专区。

1954年10月至1986年1月,临汝县隶洛阳专区。

1986年2月起,撤销洛阳专区,实行市(地级)管县制,临汝县又改隶平顶山市。

1988年8月,省政府通知“撤销临汝县,设立汝州市(县级),由省直辖,实行计划单列,委托平顶山市代管”。

2011年,经中央编委批准,被确定为河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6月1日起,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省单列管理,行政建制、行政区划维持不变。

2014年1月1日全面实行省直管体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古汝州城考证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