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消逝的古迹!市区郁文桥暨备水渠的历史变迁

来源:汝州文化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3-11-10 浏览量:

『汝州文史』——消逝的古迹!市区郁文桥暨备水渠的历史变迁

 

刘孟博/文图

 

郁文桥,百姓俗称玉虎桥,其旧址位于汝州市区文峰游园南侧,城垣南路与南关东街交汇处。郁文桥为清代雍正元年,汝州知州章世麒大修汝州城时,组织民夫重新疏浚备水渠后,在备水南渠上新建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因其在文峰塔下,遂取名“郁文”,以祈汝郡文风繁盛。

 

道光《直隶汝州全志·桥梁》卷三记载曰:“郁文桥,坐落城东南两郭之交,下即城北甘灵泉所经处也。雍正元年,州守章世麒创建。”
图片

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城池》卷三记载曰:“浚城隍以通城北之甘灵泉,筑堤于东以遏水势,俾濠水环城而南,沿渠纡折以入于河,跨桥其上,题曰:“郁文”,遥映文峰,祈文盛也。是岁恩科,士荐贤书者二人,岁亦渐登,虽曰适逢其会,应感之理,地灵人杰,亦未必非培护之力也。”

图片
 

道光《直隶汝州全志·灾祥》卷九记载曰:“雍正四年,丙午,州城东甘灵泉涌。旧志载,泉一名进士泉,水环城东,自西南入河,亦曰玉带河,时出时涸,出则科第发,岁丰稔,泉涸二十余年矣。是年春,忽随地涌出,淙淙不竭。”

图片

备水渠是明代汝州东关地区,为了引流时常发生的洪水,由官府主持开凿的一条人工泄洪渠道,该渠宽一丈,深八尺,总长约八里,以东城濠为界,分为备水北渠、备水南渠两段。因汝州东关的地势较低,发源于城北纱帽山、太祖山、玉皇山、风穴山的诸山水系,经大大小小的沟壑,奔流直下,部分水流取道东关后,向东南经郭庄、闫庄汇入汝河。以现今的地形来看,东关北部的焦洼、梁庄、田屯等地,由山洪南流冲刷而形成的大沟壑共有三条,分别是从大陈、范集、北王庄、十里铺、高庄、焦洼、石岗南下的水系;从刘沟、杨庄、常庄、下程、崔庄、梁庄南下的水系;从百户沟、马窑、许湾、田屯南下的水系。据熟知老汝州城风物掌故的姚国旗老师介绍,在上述的三条水系中,对东关影响最直接的为焦洼、石岗而来的水流,梁庄、田屯两地的水流,从眼下来看大部经吴洼、党屯向东南流去,但仍有少部分水流经史庄、李庄南流进入东关,尤其是夏秋季节暴雨之后,山洪倾泻而下,在水不归槽的情况下,东关街自然首当其冲,极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古人在上述区域修建围堰,人工开挖水渠引流洪水,也就成了当时重要的民生水利工程。

图片

明弘治八年(1495年)夏,由于备水渠年久失修,洪水下泄不畅,东关街发生特大水灾,淹没房舍,冲毁财物,对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破坏。时任知州赵永桢经过实地考察后,决心根治水患,于次年春,组织民夫五百余人,自城北八冶庙开渠,将沿途众沟壑之水引流至东北城濠内,此段是为备水北渠。然后又自东南城濠开渠,导引水流进入汝河,此段是为备水南渠,并在南渠之上修建石桥,方便过往行旅,渠旁栽种柳树、榆树等绿植,保护土壤,减少渠岸侵蚀。从此,困扰东关地区的水患得治,百姓再无漂泊之苦,一时间称颂之声,此起彼伏。

图片
汝州学正任仪所撰《重修备水渠记》曰:“州之北皆重山,山之下多沟涧,其势直趋于南,而是关适当其冲。每夏秋淫雨,山水泛滥,居民湮圮者常五六,民甚病之。时虽知有古渠堰以防其患,每闻于守,间有知之而弗为,为之而弗力焉者,以是因循弗就者累岁。今我侯来知州事,不逾年,以兴利除弊为心,以捍灾御患为事,凡有益于民者,悉次第举行之,略无靳意。乙卯秋大雨,一夕暴至,关民頽屋坏垣者将几百家,居而囷庾,商而货贿,多被淹没,至若几榻食饮之器,亦皆漂流十余里,嗷嗷之声接于道路。侯闻之恻然,于中若己,推而纳之也。当是时,即欲相势以预防之,适朝觐不遑。今春归,首访旧渠得实而开拓之,遂募乐于趋事者得五百余人,畚鍤悉具,择勤干吏老三人董其事。自州治北八冶庙迤东开渠起,至东城隅止,计深八尺,广一丈,长五里许。众水自北来者,皆自北渠入于东北城壕,径东南城壕入于南渠,而潨泄于汝矣。南渠实当东西通衢,又架石梁以便舆徒之往来。渠傍植榆柳千余株,用防日后之侵者。是举也,凡木石之储需,工役之廪饩,皆侯自区画,不烦公私,而自足于用。经始于季春三日,落成于孟夏四日,彼渠开得前渠旧迹者,大率八九,人又以此异之。吾知今而后,虽暴雨如倾盆翻瓢,而居民安堵,向之所谓漂没之患,可保其必无矣。将来植木之成绿阴,满岸翠色,沿堤行者负者,又得以憩息焉。夫水患息而民居安,民居安而生业遂正,犹人之肩背无恙而可以运用天下事矣。”
图片

备水渠开凿后,明清两代屡塞屡修,而备水渠桥作为连接东关与南关的通衢要津,更是历代重修的重点,因之继知州赵永桢在备水南渠上修建石桥的二百余年后,知州章世麒再次在备水渠上创建石桥,以便人们的出行往来。可惜的是,这座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古桥梁,最终也没有躲过消逝的命运,在2012年前后,城垣路南延工程中被埋入地下,与残余不多的备水南渠一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时代记忆中的一道风景。值得庆幸的是,汝州档案局收存有郁文桥的珍贵历史照片一帧,该照片拍摄于1954年,由汝州市文化界知名人士唐子正先生捐献。今天的人们通过这张照片,尚可一睹郁文桥的旧貌,该照片以文峰塔为背景进行拍摄,郁文桥当时保存尚好,桥面残存的石雕护栏,由方形石柱相隔,在桥的西侧有碑楼一座,桥的东侧同样有石碑一块,推测这两块石碑应该是不同时期修缮郁文桥后树立的碑刻。

图片

同时,1984年,临汝县(汝州)汝瓷博物馆曾组织人员,在全县开展古桥梁遗存现状调查,对郁文桥的结构和尺寸进行了详细测量记录。次年,该调查报告被《中原文物》1985年04期刊登,其文曰:“玉虎桥,位于县城东部,在南关与二里店之间的一条小河上。桥面长5.3米,宽5米。拱作圆弧形,宽3.1米,高1.90米,采用长1.10米、宽0.80米,厚0.25米的长方形微弧条石横置砌成。拱两端用外弧长0.66米,内弧0.55米、宽0.40米,厚0.25米的短弧形条石镶边,两石之间则采用条形铁扣固定。镶石外表顺拱形刻二阴线作装饰。桥的一侧,拱顶端置一长0.60米,宽0.35米,厚0.38米的正方形石雕龙首,后置一圆形龙尾,均残。”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