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话说汝山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3-08-14 浏览量:

山是自然形成的高出于地面的一块高地,离地面高度通常在100米以上,包括低山、中山与高山,是否被称作山取决于当地人。

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为高山,海拔在1000至3500米的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为低山。海拔低于500米又称丘陵。

许多座山连在一起形成山脉。

相邻山脉可以组成山系。

古诗文中把汝州山简称为汝山。孟郊:汝水无浊波,汝山饶奇石。欧阳修:汝山西南险,平地犹硗确。《汝州全志》:汝山唯岘山孤危。

宋·苏辙《望嵩楼》:连山鄣吾北,二室分西东。

元·尚野《望嵩楼记》:环汝皆山,汝水自中流出,有似夫滁与桃花源者。

明·王雄《河南汝州志序》:四面环拱皆山也,而汝水自西徂东,横流于其中。

《汝州市志》2012年版:市境区南部为外方山脉,北部是嵩箕山脉,为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槽状地形。

彩超汝州,话说汝山。

汝北山脉名箕山

箕山南的汝州城,远山为外方

连山鄣吾北,二室分西东。

东山几何高,不为太室容。

西山为我低,少室见诸峰。

--苏辙《望嵩楼》

公元1094年,也就是北宋绍圣元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苏辙来到汝州任知州。第二天他登上州衙后苑的望嵩楼,写下了五言绝句长诗《望嵩楼》。

这里的“鄣吾北”的“连山”,就是中原的文化名山箕山。透过箕山脉脊隐约可见的远山诸峰便是嵩山山脉的二室--太室山和少室山诸峰。

箕山山脉西起伊川东南部、汝阳东北部,隔伊河谷地与熊耳山脉相望。向东经洛阳伊川,郑州登封,平顶山汝州、郏县,许昌禹州等五县四市辖地绵延至豫东平原。其走向略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从卫星地图测知东西长50至80公里,南北宽10至45公里。

箕山名由来有二:其一,箕为篾编而成的簸粮去杂的器具,三面有帮,一面敞口。箕的双字词是簸箕。箕山主脉构成酷似簸箕,它的开口朝南。其二,箕为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主风。汝州自古多大风,宋时民间方谚有“汝州风,许州葱、濮州钟”。意为汝州风大。古人认为汝州大风来自北部风穴洞里,故称箕山。箕者,风也。词语有箕风,成语有箕风毕雨。这个由来不科学,北宋科学家沈括曾专程来汝州到风穴洞考察,认为汝州的大风与这个洞没有关系,文见《梦溪笔谈·杂志一》。

最新研究认为,箕山或与女娲有关。女娲姓风,史传封汝水之阳。风穴为风氏女娲所居的洞穴,箕山应为风氏所居的风山。为避风氏之讳,以箕代风,是为箕山。此说人文特色虽浓,更具合理性,因为汝水曾叫女水,女娲所居的河。2019年12月,汝州获得“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称号。

箕山最西端从南部汝阳的内埠镇向北至伊川的江左镇,有西南东北走向五座相连的山峰,称五纵山,是为汝河与伊河的分水岭,也为汝州与汝阳和伊川三县的界山。五纵山可谓箕山的“右帮”。

从伊川江左镇向东至登封徐庄镇,主脉基本呈东西走向。北隔颍河谷地与嵩山山脉相接,为汝河和颍河的分水岭,也为汝州与登封的界山。这部分可谓箕山的“里帮”。

从登封徐庄向南,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经禹州市西部、南部至郏县北部。这部分可谓箕山的“左帮”。

箕山山脉平均海拔1000米以下,称为低山。个别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跨入中山的范畴。

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3个,均在汝州大峪镇境内:老婆寨1063.7米,蜜蜡山1049米,大鸿寨1150.6米。大鸿寨山为汝州、登封、禹州三市的界山,山顶上嵌有界碑,碑面刻有三角形的几何图,标示为东南许昌,西南平顶山,西北郑州,为国务院1997年所立。大鸿寨是许昌第一高山,汝州第二高山。

箕山山脉的南界为汝河,汝河北岸的山山陵陵均来脉箕山。

汝南山脉号外方

汝山西南险,平地犹硗确。

汝树生拥锺,根株浸溪壑。

--欧阳修《汝瘿答仲仪》

欧阳修诗中的“汝山西南险”指的就是外方山。

外方山脉是秦岭东段支脉,这个独立的山域呈西南东北走向,东西宽50至90公里,东北西南长约100公里。大致分布在伊河以东、北汝河以南、沙河以北,东至豫东平原边缘。或者说外方山隔伊河西望熊耳山,隔沙河南望伏牛山,隔汝河北望箕山。西南与伏牛山脉相接。

在行政区域上,外方山脉处在鲁山、汝州、宝丰、汝阳、嵩县五县市接壤地带。为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

外方山脉西南高东北低,欧阳修的观察和诗述是准确的。

西南部的伊河与洛河之间的中部山地,海拔在1500米左右,主峰海拔在1700米以上,伊河、洛河分水岭主脊小寒山海拔1641米,车村北面陆龙垛海拔1618.2米,属中山类型。

东北部向汝州方向山势渐缓,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多在500至1000米。寄料镇的岘山海拔1165.8米,是汝州的最高峰,为汝州与汝阳的界山。佛爷垛海拔818.6米。蟒川镇的五垛山海拔933米,蒋姑山海拔787.4米。

丘陵集中分布于汝河谷地南侧和沙河阶地北侧地带,以及平顶山附近,海拔200至400米。小屯镇的三山寨主峰310.5米,是汝州地图上标注的最低的山峰,临汝镇崆峒山的海拔为320.1米。

外方山的由来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一度强大,占据了方城。于是,方城之北的山,便称作外方山。

王昌龄《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首句描述的就是外方山。

汝山山系属秦岭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

汝北环山(箕山中段部分)

河南是多山的省份,山地、丘陵总面积将近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一半。

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地理概况: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章秉辰先生,在《河南省山脉走势与边界划分》一文将河南省山脉走势概括为“三山一平原”,即北部的太行山、王屋山系,西部及中部地区的秦岭东段山系,南部的桐柏山、大别山山系,东部的黄淮海泛滥平原。

秦岭山脉东段山系是全省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山地系统,位于黄河以南,南阳盆地以北的广大地域。属秦岭山系的东延部分,因其有明显呈余脉性质。

这个山系共由7 条山脉组成。除外方和箕山山脉,简介如下:

小秦岭山脉,主要分布在豫西灵宝市境内,是陕西省华山山脉向东延伸的部分。最高峰灵宝老鸦岔脑,海拔2413.8 米。

崤山山脉,西南端与陕西华山山脉相连,西北面有宏农涧河谷地分割,东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农涧河与洛河之间,自西南向东北一直延伸黄河岸边。最高峰是三门峡青冈峰,海拔1902.6 米。

熊耳山山脉,位于崤山东南,分布在洛河与伊河之间。西南端与伏牛山相接,东北延伸到龙门西山,全长约150公里。最高峰为洛宁全宝山,海拔2094米。熊耳山堵汝州西外方与箕山缺口,成为汝地西部环山的组成部分。

伏牛山脉,为山系的最南部,北面与熊耳山脉和外方山脉交汇,南面与南阳盆地相接。呈西北东南走向,长200多公里,形如卧牛故称。最高峰栾川县的鸡角尖,海拔2212.6 米。

嵩山山脉,与箕山山脉合称嵩箕山脉。

嵩箕山脉,位于河南省中部,北边与黄土丘陵区相连,南至汝河谷地北侧,东到豫东平原,西到伊河谷地右侧边缘。呈孤立的块状突出。在嵩山与箕山之间由于有白降河和颍河宽谷的分割,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山脉。

嵩山山脉,西起洛阳龙门,东至新密市东部,延伸于登封与伊川、偃师、巩义、荥阳、新密之间。自西向东依次有万安山、安坡山、马鞍山、挡阳山、玉寨山、嵩山和五指岭等。最高峰为登封连天峰,海拔1512米。

中国地情网将河南地貌分为五大部分:豫北太行山地,豫西伏牛山地,豫南大别山地,豫东平原和南阳盆地。汝州属豫西伏牛山地。

唐代诗人王建(765年-830年)是河南许昌人,大历年间考中进士,历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郎、太常寺丞、陕州司马。《江陵使至汝州》描写的是王建出差湖北荆州返回汝州看到的沿途风光,表达了诗人离家已久终于得还的喜悦心情。大历年间汝州为望州,管辖梁县、郏城县、鲁山县、叶县、襄城县、龙兴县、临汝县等七县。王建从襄洛古道返回,先到南阳,然后进入汝州辖境,首先看到的汝州山应是伏牛山。

汝山前世与今生

汝水无浊波,汝山饶奇石。

大贤为此郡,佳士来如积。

--孟郊《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同赋十韵》

汝河的石头--光蛋,是汝州的俗语。这些称为光蛋的汝州石头均来自汝山,是外应力作用和河水数千万年的冲刷荟萃在北汝河汝州地段,成为奇石爱好者寻觅的至爱。

14亿年前形成的汝石

汝州两山的山巅裸露着不同色彩和不同年代的岩石,山的断崖面可以看到纹理、材质完全不同的密合岩层,均可以在汝河里找到其磨光的个体。

地球形成约有46亿年的历史,但现代科技能判断出的地层为36亿年左右,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把地层的年代划分为5代12纪。五代是地球的五个大的地质层,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根据放射性元素,可以知道这些时代具体年份。每个地质代可以细化为纪,应为地层的子分类。太古代和元古代早期太远,地球上没有明显的生物特征,现代科技无法对其细化。古生代开始,发生了生物大爆炸,地球进入生物时代的纪元,岩层里保存的生物化石可以准确地将地层细分。12纪从元古代末开始至今,将地层细分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

尚玉德先生是汝州市地矿局总工程师,对汝州的地质变迁有权威和通俗的论述,收入《汝州文史资料》之中。

距今36亿年至25亿年为地质史称的太古代。

太古代是地壳形成的最初阶段,汝州和整个华北地区都处于活动性很强的海域。先期,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频繁发生,使海底形成厚达两千多米的岩被;后期稍趋稳定,接受了泥沙质和钙质的沉积,加之后来长期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等内外应力的综合地质作用,从而形成了一套深变质的混合岩化的岩层。

距今25亿年至6 亿年为元古代。

距今25亿年发生了一次称为“嵩阳运动”的全球性地壳运动,汝州及周边广大地域由海域抬升为陆,长达约三亿年。之后,下沉为滨海、浅海环境。

距今19亿年至14亿年,秦岭北麓大断裂发生了多期岩浆喷发,汝州市西南部被厚达1000多米的中性熔岩覆盖。汝河流域特有的体内布满梅花状花纹、被称作“梅花玉”的汝石就形成于这个时期,至少有14亿年的历史。汝石是汝州特有的石种和文化名片。

距今14亿年至10亿年,汝州地域为秦岭、嵩箕两大古陆之间的滨海、浅海环境,长期接受砂砾石及石英砂的沉积,当时气候炎热干旱,形成了厚达1000多米的紫红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由于其坚硬难风化,在后来的造山运动中构成陡峭的山脊与山体,箕山中的禹王山、鹿台山、纱帽山、石榴嘴山、关顶山,外方山中的焦姑山、石门山等山脊上岩层均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些紫色的石英岩是建筑和制造石器的上好材料。

距今10亿年进入元古代震旦纪。“晋宁运动”使秦岭、嵩箕古陆上升为高耸陡峭的山脉,汝州市抬升为陆,地势高低悬殊,当时气候寒冷,形成山岳冰川,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由山岳向下运移,汝州大地被冰流覆盖。后来气候渐暖,冰川消融,形成厚薄不一的冰碛层。外方山罗圈至蟒窝一带堆积较厚,出露较全,最有代表性,被命名为震旦系罗圈组。箕山盘龙山、禹王山、纱帽山北侧及田窑、七里沟等地有较薄出露。世界有四大冰川遗碛,汝州有其一。

距今6 亿年至2 .8 亿年是地史中的古生代,分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共6 个纪。

距今6 亿年至5 亿年为寒武纪,汝州地体逐渐下沉,先为滨海,当时气候温和湿润,节肢动物繁盛,形成了一层含磷的砂质沉积。后来,海水渐深,气候变得炎热,形成了泥质、砂质沉积物(紫红色馒头组页岩)。中期,汝州为稳定的浅海(较深),以钙质化学沉积为主,形成了分布面积很广的石灰岩。石灰岩是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材料。后期,地体逐渐抬升为半封闭的海湾全封闭的潟湖,且气候变得炎热,海湾中盐分逐渐增加、浓缩,形成了富含镁质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这些岩石在冶金工业中可作熔剂和耐火材料,在化学工业中可制造钙镁磷肥、粒状化肥等。

距今5 亿年至3 亿年时,由于“加里东构造运动”,汝州地体再次抬升为陆,持续经过地史中的奥陶纪、泥盆纪、志留纪、直到石炭纪中期,长达近两亿年,地表受到强烈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很厚的古风化壳,使铁、铝、锰质富集,从而形成了储量丰富的铝土矿、铁矿、锰矿等。

距今3 亿年的石炭纪中晚期,地体又下沉,直到距今2 .8 亿年的二叠纪晚期,汝州地域处于滨海湖沼和内陆湖沼交替变化的动荡环境里,气候温暖潮湿,大地植物繁盛,古木参天。2000多万年来生生不息的植物不断沉积,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几十层厚薄不均的化石能源,使汝州大地成为“百里煤海”,外方山的朝川、胡沟、梨园、卢沟,箕山的暴雨山、庇山、宁庄、夏店、牛庄、黄庄、大峪等井田均为汝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与煤矿伴生的黏土岩(高岭土),又为汝州增添了北方瓷都的美名。

距今2 .8 亿至0 .8 亿年为中生代。

距今2 .8 亿年至2 .2 亿年的三叠纪,汝州大地处于内陆湖沼、河流环境。

距今1.95亿年的“印支运动”,地体再次抬升为陆,经过地史中的侏罗纪、白垩纪,历时1.15亿年,一直受风化剥蚀,使汝州大地准平原化。

距今0 .8 亿年地史进入新生代。

新生代以“燕山运动”为起点。“燕山运动”前期表现为强大的南北向压应力,使大地褶皱、变形、断裂,南北两侧隆起为东西向的山地,中部凹陷为槽地,山前出现东西向叠瓦式断裂,构造上称汝州地堑。所以北部的箕山峰脊多为南坡陡北坡缓,外方山则相反,北坡陡南坡缓。“燕山运动”后期表现为北西南东向的压应力,对先期形成的山体骨架进行了改造,产生了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因此汝州两山的山体比较破碎,形成的河流众多,为汝州人类文明诞生奠定了基础。

“燕山运动”,对汝州两山夹一川的地理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汝州怪坡风景区的汝州地质苑,展示有采集汝州两山五代十二纪不同时期的岩石标本,缩写了汝州大地的前世今生。

(作者尚自昌,汝州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汝州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出版有《英奇医路》《汝瓷的前世今生》《风穴寺探密》等书)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