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汝州近代玄门高道!武汉长春观监院侯永德道长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10-09 浏览量:

汝州近代玄门高道!武汉长春观监院侯永德道长

 

侯永德(1887~1943年),字静恬,河南汝州人,自幼慕道,崇仰神仙,勤读道书,有出世之心。然因侍养父母,不能出家远游, 遂以钱庄为业,娶妻生子。迨至双亲去世,即将钱庄权与妻子,作为母子生计来源,自己至嵩山拜中岳宫范教成道长为师,成为龙门正宗第十八代玄裔弟子。不久,侯永德谨遵师命,云游四方,至南阳玄妙观受戒。

 

长春观监院侯永德道长

 

受戒之后,侯永德南下,参访武汉四大丛林,至 上海白云观任司帐,不久云游至北京白云观,同样担任司帐。当时八国联军侵华,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北京动荡不安,与道友高虎臣等云游至千山、医巫闾山、沈阳太清宫挂单,执务寮房客堂三四年。复入上海白云观,见道友不同于往昔,于民国四年长住长春观, 任知客兼化主达八年之久。民国十二年(1923年)长春观监院陈宇定因年迈而退座,因侯永德执事严谨,被道众公推为继任之人。从此长春观进入由侯永德任监院的时代,直至他1943年因中风而羽化。

 

武汉市长春观

 

侯永德任监院之前,曾云游过道教重要宫观如 上海白云观、北京白云观、沈阳太清宫等,并担任过掌管宫观钱财的司帐等职,后在长春观长期担任知客与化主,主持长春观对外交往,又经历过晚清民国的变革,这一切让他视野开阔,接受了新思想,对传统宗教所遭遇的困境深有体会。上任后,他发挥了其长袖善舞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了与军政商各界人士的交往,为长春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侯永德交往的军政要员与社会名流、工商界(民众乐园、协记德生义、曹祥泰、泰昌祥、裕华纱厂、叶开泰药堂、福盛谦茶号等)贤达;交友众多,有萧耀南、夏斗寅、何佩瑢、贺衡夫、徐荣廷、蔡辅卿、萧禹虔、刘宗三、叶凤池、刘维桢、项竹坪、沈文田,庞龙翔,计国桢等,均是武汉三镇有影响的人物。

 

这些军政要员、社会贤达,或是长春观的大施主,或是通过各种途径给长春观以支持。史载,何佩瑢“知长春观先农、神祇二坛之古,每朔望必临以二坛三殿如常……迨经营告蒧,又时在观指导永德,提点之不逮,有学识,为群伦师资焉”。上述工商界和社会名流,本身就是热心于慈善的人物,他们的捐助给长春观以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当地社会的声名扩大了长春观的影响力。

 

除结交重要人物外,侯永德还通过道教经忏仪 式服务,赢得广大信众支持。经忏,又称斋醮、法事,民间叫做放焰口、做道场,是道教的主要宗教祭祀活动。较大型的宗教活动是武汉道教丛林主要集资方式之一。经忏经由武汉三镇富商名绅即“护法”出资。一般内容为祈雨祈福,超度阵亡将士,超度某人亲属等。长春观是道教有名的“经忏丛林”, 以经忏闻名天下,后来著名的高道、经忏名家王世南、喇万慧、韩高超以及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长等都曾在此治学修道。侯永德十分注意道教仪式,以此结识了汉上许多闻人。汉口工商界巨子贺衡夫就是这样与之相识的。贺衡夫曾回忆说:“我认识侯道人大约是在民国十年。在旧时代一部分人迷信敬神不分什么佛教、道教,遇有法事、道场,常被邀去参加礼佛拜道。我便在这样的场合里认识了侯道人。” 此时的侯永德尚在担任长春观知客。任监院后,他在汉上闻人叶凤池资助下,“在长春观兴建祈祷世界和平会一二次,以常年永为祈祷皇经会。他主持的祈雨仪式给当地民众留下深刻印象。

 

民国十二年(1923年)武汉大旱,督军萧耀南在长春观祈雨,请侯监院主持法事,由于非常灵验,萧督军捐献两千大洋用来兴建道藏阁。第二年,武汉士族项竹坪又捐助了五千大洋,有了这两笔资金,于是将雄威壮丽的道藏阁修建完成。道藏阁刚完工,侯监院即与武当宫方丈刘嗣授大真人一道,在此开坛传戒,度戒子四百七十多人,为道教的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当时的《申 报》记载到:“萧兼省长以数月来天乾不雨,灾荒将成,自上月三十日禁屠,一日期满,复于二日至四日止,陆续禁屠三天,二日上午七时,萧氏亲率各文武官员,赴长春观,再度拈香祈祷,九时始行返署。关于侯永德主持祈雨的过程,当时人后来曾有回忆有一年湖北大旱,武汉近郊更是久不得雨。侯道人为了求神降雨,好多天沐浴斋戒,三更半夜起身,从长春观步行到卓刀泉,在泉水中汲水一大杯,双手捧着由卓刀泉步行到汉 阳门江边,路程往返约三十华里。卓刀泉到马路又有一段山坡小路,曲折起伏,武昌城外的马路年久失修,路基的大块蛮石露在外面,陷下的地面则是大坑小垱。侯道人屏声静气,如履坦途,又要使杯中泉水不溢点滴,一路不稍停歇,直到江边朝天叩拜,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把泉水倾入江中,表示以水引水,乞天降雨。萧耀南“每年歉雨,(萧)必亲临(长春)观内先农、神祇二坛及老氏讲道之宫 祈祷焉。须臾甘霖普降,盖至诚感神也。时藏经阁草创,筚路蓝缕,缔造艰难。耀南捐俸银二千元为 之倡,功德在民,至今武汉人士犹讴思勿置。”

 

民国二十年,湘江发大水,数万灾民从湖南逃亡到武昌,政府在洪山宝通寺和长春观分别开设粥厂作为接济,侯监院率全观道众,日夜熬粥济民从事慈善事业。民国二十四年,湖北天门一带闹水灾,他又协同政府,组建慈善团赴天门赈灾。民国二十五年,武昌建造环城公路,拆迁周边坟墓,而蛇山一带,有很多墓地,那些找不到主人、无人认领的墓地,全部遭到抛弃,一时间白骨累累。侯监院于心不忍,立即发动道众进行收捡,并与弟子李崇钦带头示范,然后购买棺木,将捡来的白骨、遗体另行安葬……这样的善举,在侯永德道长担任监院的三十来年时间里,不胜枚举,如:开设医馆,为市民义诊送药;一年四季散发救济物资,光年终赈济年关的时候就要用掉几百上千担粮米;在来城楼内开设平明学校,聘请老师为百多个无钱读书的小孩教书;收养陕甘荒年时产生孤儿数百人……实在是道门之中难得的大德。是故,武昌士人濮智诠写了一首《利济行》的长诗赞颂他的功德,利济道人的称号,由此而来。

 

长春观侯爷亭

 

侯监院的一生,虽然以利济苍生为德行,受到世人的敬仰,但他的功德远远没有限于这方面。当年刘方丈在长春观传戒,遇上武汉大旱,粮米紧缺,幸亏汉上信士叶凤池捐米两百担,才让道众、戒子们不至于挨饿,让传戒得以圆满完成。有了这个教训,侯监院之后便大力开垦农田,将长春观的千亩荒田变成了良田,为丛林产业的开拓,立下了巨大的功劳。而自那之后,由于有了千亩田产的支撑,长春观年年有余,才得以开展施舍茶汤、送医送药、救济贫民等等慈善活动,每年散发给贫民灾民的粮食,都以千担计。利济道人,利而济之,名不虚传。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