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史 湖
宋 李廌
校注:杨占营
李豸方叔记:(原注:此文李廌《济南集》失收。豸与廌通)汝州刺史宅引牛山1水为池,于石穿牙城2之东,窦而入于堑3。然其防岸垫缺,土堙水秽4,或漫浸民室。自丞相富公5领州以来,欲治未遑。他日郡置铸钱官6,派水共用,除归于池7,水溢大,池窦不能容泄,则又有决溢之虑,公私病之。今太守德安王公8慨然曰:“郡以水名,而汝有海称。且古语谓汝有三十六浸,是乃泽国。乌有吾池蹴步9之外,辄使公私病之?亦政所当及也。”属岁二月举春令,命有司慎沟洫陂障,而以待时雨10。于是因水所入,至水所出,源流汇委11,一时浚治。发故窦为门栅关键,以限内外12。广故堑为湖,方行五舟13。表景三十余刻乃遍,其深有倍寻者14。堤高恒有五尺,长二千步,杂植佳木弥望15,命之曰“万家堤”。并门架桥,上可过车,下可通舫16,命之曰“万红桥”。引余波沟堤之南,注之州学17。东与桥对,亦有沟,循昭惠庙18,濡贯里巷,会南沟于通街之渠,流出东关,过东郭以入于黄陂19。盖前日蓬雚薋菉之怒生20,今槐柳交蔭,桃李成溪矣。前日蛙黽蚊蚋之閧集21,今藻荇浮湛22,鸥鹭翔戏矣。妙因佛刹,飞观复阁,映带其左23。而古城乔木,樛枝苍干,蔽亏其右24。汝阳楼25据其北,少室、风穴诸山,又在其北。尊胜台26控其南,崆峒、鲁阳诸山又在其南。陵波之亭,辛夷之洲,浮出于回塘菡萏之间27。水光照衣屦,山色满欄楯28。史君与客,步自西畴29。临石濑,撷秋英30。登舟于南陔之涘31,循东西溪,所经皆竹里花坞32。委蛇曲折,行锦罽罨画上度门至湖33。忽空旷清明,如开奁出镜。云行日湛,鸢飞鱼跃,皆在镜中。遂为一郡胜处。客曰:“此湖延袤,几与并汾柳堤34等。而郡山浸碧,不减鄠杜渼陂35。盍以嘉名之!”或曰:“成州之房公湖,汉阳之郎公湖36,所以为名,皆因太守。王史君于书无所不通,于文无所不能。妙龄擢上第,骤登瀛洲,领著作37。熙宁以来史官日历,实与伦次38。又尝以家学典治历39,其成书曰《大观纪元》。论者谓史家三长40,使君能兼之,俱绝人甚远,可谓善太史之职矣!宜以‘太史’名之。俾而今而后,游览于斯者,想其风流于无穷,不宜可乎?”众曰:“唯州园十二景,惟‘望高’‘香远’为无恙,余但遗址而已41。访之州人,虽少者犹及见之,而能指顾其处,然则其颓毁未远也。”
【题解】
李廌《太史湖》一篇,载中华书局1966年3月第一版(元)孛兰肹等撰赵万里校辑之《元一统志》。
李廌(公元1059年~1109年)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济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丧父母,能刻苦自学。少年时他的文章就受到苏轼的称赞,认为“笔墨澜翻,有飞砂走石之势”,被誉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便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元祐中,曾上《忠谏书》、《忠厚论》及《兵鉴》二万言。中年应举落第后,即绝意仕进,寓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生活清苦,直到去世。
《元一统志》是元代官修的一部全国地理书,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该书自明以后即不见全本。赵万里是在残本的基础上开展的校辑工作,故书中多有缺失,这在李廌《太史湖》文尾亦可推见。
太史湖是望嵩楼苑内最主要的景观,每见于历代文人雅士的诗赋歌咏。但限于资料的阙如,有关太史湖的作者、具体创制时间以及命名的由来,历来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本人辗转购回的《元一统志》一书,就其中李廌《太史湖》一文的发见,则极大地廓清了上述问题,同时也是对望嵩楼研究资料的最大弥补。
《太史湖》一文,不仅能使我们详细了解太史湖的景观、规模、浚治过程,而且还帮我们纠正了相传已久的“太史湖”乃是以北宋汝州知州王素命名的讹误。是以珍贵之至。
【注释】
1牛山:古称牛脾山,今名庇山。汝州城根脉所依。
2牙城:统指古时军队中主将居住的内衙的卫城 。具体指:1. 军中主帅或主将所居的城。以例当建牙旗,故称。《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渥父行密之世(注:渥指杨渥。杨渥字奉天,南吴太祖杨行密长子 ,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君主,905年—908年在位),有亲军数千营于牙城之内。” 胡三省注引《蜀注》:“古者军行有牙,尊者所在。后人因以所治为衙,曰牙城,即衙城也。” 2. 唐代卫护节度使住宅的内城。《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比至,子城已洞开,惟牙城拒守,寻纵火斧其门而入。” 胡三省注:“凡大城谓之罗城,小城谓之子城。又有第三重城以卫节度使居宅,谓之牙城。”我国唐宋时期州刺史(知州)多领军,故对其住宅有“牙城”之称。
3防岸垫缺,土堙水秽:言刺史宅的池塘,不但堤岸坍塌,垫土缺失,而且泥土淤积,长满了杂草。
4窦而入于堑:窦,孔洞。堑,壕沟。言自刺史宅东围墙(即牙城)开孔洞、凿堑沟,引牛山水注入池沼。
5丞相富公:即富弼。《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上:“(熙宁元年)二月壬子,观文殿大学士、右仆射、判河阳富弼判汝州。”《宋史·富弼传》(卷313):“熙宁元年,徙判汝州。明年二月,照拜司空兼侍中,赐甲第,悉辞之,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6郡置铸钱官:北宋朝廷在汝州设官铸钱之记载惟见于此,具体情形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7派水共用,除归于池:此句言铸钱局因用水的需要,也引来了一脉水源借注于刺史池,从而增大了水量,造成了漫患,且无处排泄。
8太守德安王公:汝州太史湖之浚,古今多有以王素为之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古迹》中关于“太史湖。即小西湖。太史王公所浚。亭舍壮丽,为一郡之胜。今俱废圮,而湖存空名。在城西北。”的一段话太简洁,让人莫知“王公”为谁?清王士俊等监修之《河南通志·山川下·汝州》中“太史湖。在州城。宋太守王素浚,为一郡之胜,名太史湖。李廌有记”这段记载虽明了,但对照李廌《太史湖》一文,则有很大的差距。《太史湖》指称太史湖的浚治时间在熙宁之后,以“太守德安王公”命名。而王素乃莘人(即今山东聊城莘县人),其知任汝州的时间在庆历五年至七年(公元1045—1047年)之间(李之亮《北宋京师及东西路大郡守臣考》),不仅时间远在熙宁之前,且从未担任或从事过太史之任。查《宋史》、李之亮《北宋京师及东西路大郡守臣考》等资料,自“熙宁元年”即公元1068年富弼“徙判汝州”(见《宋史·富弼传》)至公元1127年北宋结束,现知有王姓汝州知州计6人,他们分别是:王陶(1020~1080),字乐道,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陶曾两知汝州,一次为熙宁三年十二月丁丑至四年五月己丑。另一次为知元丰三年八月乙酉,在移知汝州的道中卒,年六十一。(李之亮《北宋京师及东西路大郡守臣考》) 王皙,字微之。太原人。元丰元年戊午至三年庚申知汝州。(臧励和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李之亮《北宋京师及东西路大郡守臣考》) 王诏,字景献,王举元子,王化基孙,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崇宁三年甲申至四年乙酉知汝州。《宋史》卷266本传载:“崇宁中,由大理少卿为卿,徙司农。御史论诏在滁日请苏轼书《醉翁亭碑》,罢主崇福宫。旋知汝州,铸钱卒骂大校,诏斩以徇,而上章待罪。” 王襄,初名宁,后请更名宓,邓州南阳人。大观元年闰十月至二年戊子知汝州。 王寀(公元1078—1118年),字辅道,一字道辅,初名瘿,号南陔,江州德安(今江西九江)人。徽宗二年(公元1103年)登进士第,即由曾布、蔡京荐入馆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崇宁五年罢。后以直秘阁知汝州(时间约在大观元年),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刊刻《汝帖》。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三载:“知汝州考满守陕,年未三十。”(见今人王兆鹏、王可喜《北宋词人王寀行年考》) 王旉,政和二年壬辰知汝州。李之亮《北宋京师及东西路大郡守臣考》载:“王旉。刘安上《给事集》卷二《知汝州王旉改知成德军制》,政和二年制。”刘安上是王雱的亲叔父,“王旉”当为“王雱”之讹。王雱(公元1044-1076年),字元泽,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子。 由上可知,李廌《太史湖》文中之“德安王公”,当指“王寀”无疑。至于何以有“王素”之误,以笔者之见,当因“刺史池”初凿于王素,至王寀则浚治扩大并以“太史湖”命名之。这应是汝州太史湖的由来和古今讹作者“王寀”为“王素”的区处。
9蹴步:蹴,踢。蹴步,抬腿迈步之间。
10属岁二月举春令,命有司慎沟洫陂障,而以待时雨:属岁,适值。举春令,《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历代最高统治者都照行不误,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州县府的开耕仪式由州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仪式由民间组织主持。历代沿袭,唐宋尤盛。“命有司慎沟洫陂障,而以待时雨”句,即命令州府负责水利的部门慎重对沟渠池沼等的维修,从而在雨水到来时不造成危害。
11源流汇委:即弄清水的发源地、流经地、汇聚处和流出处。
12发故窦为门栅关键,以限内外:即清理原有的孔洞,然后安上水闸门,控制内外水的沟通。
13广故堑为湖,方行五舟:即把原来的堑沟扩大成湖,湖的宽度可以并行五条船。
14表景三十余刻乃遍,其深有倍寻者:即在湖的周围构置了三十多个景点,每个景点都用石刻标注有名字,湖水最深可达一丈六尺。寻,古称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15佳木弥望:佳木繁密,一眼望不到边的意思。
16并门架桥,上可过车,下可通舫:即在牙城门口过池沼的地方架桥,桥上可以过车马,桥下可以通航船。
17引余波沟堤之南,注之州学:即又于沟堤的南边开渠,导引多余之水入注州学。州学指官办学堂,又称儒学。然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正德、万历二《汝州志》均图标今文庙为“儒学”,惟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另图标“儒学”于北城门内、节妇祠北。故尚不能判定北宋时汝州儒学的准确地址。
18昭惠庙:汝州诸旧志失载。待考。
19黄陂:隋称广成泽(即今温泉镇涧山水库)曰黄陂。但本文所称黄陂在汝州城之东。关于汝州“黄陂”之说,历史上多有议论。《水经注》曰:“汝水又东,黄水注之。水出梁山,东南经周承休县故城东。其水又东南,经白茅台东,又南经梁瞿乡西。水积为陂,世谓之黄陂。东转,经其城南。东流,右合汝水。”《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二梁县条曰:“黄陂在县东二十五里,南北七里,东西十里。隋朝修筑,有灌溉之利,隋末废坏。乾封初,有诏增修,百姓赖其利焉。”《环宇记》曰:“广成泽亦名黄陂。”《水经注疏》则指出:这“与《注》分叙广成泽、黄陂异。岂后世黄陂与广成泽合为一,因统名黄陂乎?此陂在今汝州东。”
20蓬雚薋菉之怒生:蓬藿薋菉,四种野草名。蓬,蓬草(又名飞蓬);雚,雚草;薋,又名茨,即蒺藜;菉,即荩草,又名王刍。
21蛙黽蚊蚋之閧集:蛙黾,读作wāměng)。两种蛙。张祜《发蜀客》:“湿地饶蛙黾。”蚊蚋,读作wén ruì。食人血的蚊子叫蚋,食植物汁液的蚊子叫蚊。閧集,读作hòngjí。哄闹聚集。
22藻荇浮湛:藻荇草漂浮于清湛的湖面。藻荇,读作zǎo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根茎可吃,全草可供药用或作饲料或作肥料。
23妙因佛刹,飞观复阁,映带其左:妙因,《佛学大辞典》:“妙因,绝妙之行因,菩萨之大行也。”佛经云,“妙因斯满,极果顿圆”。指菩萨修行的最高果位,亦用以代称佛寺庙院。飞观复阁,飞檐雕壁的道观和回旋多层的楼阁。映带其左,如一条彩带映现于其左方。
24而古城乔木,樛枝苍干,蔽亏其右:古老的城墙,虬枝苍干的乔木,遮蔽于它的右边。樛,读作jiū。向下弯曲的树木。
25汝阳楼:即望嵩楼。北宋汝州知州李寿鹏(字廷老)始称,自后多有沿用者。
26尊胜台:汝州诸旧志均不见载。待考。
27陵波之亭,辛夷之洲,浮出于回塘菡萏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陵波亭(亦作凌波亭)、辛夷洲,浮出于种满菡萏的、曲折回旋的池沼之中。
28水光照衣屦,山色满栏楯:衣屦,衣裳和鞋子。栏楯,读作lánshǔn。即栏杆。纵为栏,横曰楯。
29史君与客,步自西畴:即太守“德安王公”与客人缓步于湖西的垅亩。史君,即使君。古时对郡刺史(知州)的一种称呼。畴,田畴,指有垅亩的田地。
30临石濑,撷秋英:石濑,读作shí lài。水冲石头所形成的激流。亦指石潭。撷秋英,采摘秋天花木上的果实和华英。
31登舟于南陔之涘:南陔,南边的阶岸。涘,读作sì。水边。
32循东西溪,所经皆竹里花坞:循东西溪,沿着东西的溪水。竹里花坞,竹里即竹园;花坞,读作huāwù。指四周高起、中间凹下、种满花草的陂池。
33委蛇曲折,行锦罽罨画上度门至湖:委蛇曲折,蜿蜒曲折,拐来拐去。委蛇,读作wēiyí。意同“逶迤”。锦罽,读作jǐn jì。本指丝织品和毛织品。这里代指长满花草的地坪。罨画,读作yǎn huà。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明杨慎 《丹铅总录·订讹·罨画》:“画家有罨画,杂彩色画也。”亦常用于形容自然景物或建筑物等的艳丽多姿。如唐秦韬玉《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诗:“花明驿路胭脂煖,山入江亭罨画开”、 宋叶适《送惠县丞归阳义》诗:“二岭描成翠骨堆,一川罨画绣徘徊”、 金毛麾《游河西孙氏园》诗:“亭榭依山水乱鸣,已如罨画障中行”等。又指浙江长兴县罨画溪。清《长兴县志》载:“罨画溪在县西八里,花时游人竞集,溪畔有罨画亭”。当时湖州刺史的苏东坡有赞语曰:“此必岩谷间苦学者”。锦罽罨画,这里用指风景如画的花草和建筑物。
34并汾柳堤:据《太原各街道地名的由来》一文介绍,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陈尧佐任并州知州。为防汾水之患,在东岸筑了长堤,又引水于堤内蓄成湖泊,为了加固这段新堤,陈氏亲率民众植柳树万株于堤坝之上,建华堂、彤霞阁于众柳之间,于堤内汾河淤积的沙滩之上种荷植藕,取名“芙蓉洲”,使一个偏僻荒凉、水患不息的荒滩,变为绿柳婀娜、荷花掩映、水光湖色、亭阁相映的自然园林,获“柳溪”之美称,成为宋金时代太原的风景胜地之一。据《永乐大典》卷 5202记载:“柳溪在县西五里,汾堤之东,引汾水注之,周四一里。”
35鄠杜渼陂:鄠杜,鄠县(即今陕西户县)与杜陵(指汉宣帝陵墓)。渼陂,古池名。在今户县西,源出终南山,西北流入涝水,为古时长安郊区的一大景观。杜甫《秋兴》诗:“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36成州之房公湖,汉阳之郎公湖:疑“成州”乃“汉州”之误,“郎公湖”乃“郎官湖”之误。房公湖,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房琯迁任汉州刺史时所凿。位于今湖北广汉市雒城镇西南隅。郎官湖,本名南湖。在今湖北汉阳。其名源自唐李白。李白《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并序)》曰:“乾元岁秋八月,白迁于夜郎,遇故人尚书郎张谓出使夏口。沔州牧杜公、汉阳宰王公,觞于江城之南湖,乐天下之再平也。方夜水月如练,清光可掇。张公殊有胜概,四望超然,乃顾白曰:‘湖古来贤豪游者非一,而枉践佳景,寂寥无闻。夫子可为我标之嘉名,以传不朽。’因举酒酹水号之曰‘郎官湖’,亦由郑圃之有仆射陂也。席上文士辅翼、岑静以为知言,乃命赋诗纪事,刻石湖侧,将与大别山共相磨灭焉。诗曰: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37登瀛洲,领著作:登瀛洲,本谓登临到传说中的东海瀛洲仙山之上。这里用喻士人得到荣宠。领著作,著作,官名。即对著作郎的省称。著作郎始置于东汉末,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晋惠帝时起,改属秘书监,称大著作郎。南朝末期为贵族子弟初任之官。至唐代,主管秘书省属下之著作局,高宗龙朔间一度改称司文郎中。其下设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官。宋代沿置,掌修纂“日历”。王寀曾在朝廷内担任著作左郎,领编《大观纪元》一书,故称。
38熙宁以来史官日历,实与伦次:熙宁,神宗赵顼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即公元1068—1077年。史官,对中国古代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官员们的一种统称。日历,此处用指古代史官按日记载朝政事务的册子,是史官纂修国史的依据。伦次,本指条理次序。此处指参与编次。
39以家学典治历:即以深厚的家学功底,领导治理国家历法。典治,掌管治理。
40史家三长:在古来的治史理论研究中,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论”,是一个最著名的观点。他提出,治史家应具备三项特长,其一为史才,即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其二为史学,即要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其三为史识,即要对历史上的是非曲直具有深刻的观察、鉴别能力。三者不可缺一,其中尤以“史识”为最。
41唯州园十二景,惟望高香远为无恙,余但遗址而已:唯,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州园十二景,指北宋时期望嵩楼苑内的十二个景观,但今已不知其具指。惟望高香远为无恙,余但遗址而已,意思是,惟其中的“望高”“香远”二亭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其它的也就剩下个遗址罢了。
汝州王学士射弓行
宋 李廌
汝阳使君如孙武,文章绝人喜军旅1。
要知谈笑能治兵,戏教红妆乐营女2。
白毡新袍锦臂鞲,条脱挂弓腰白羽3。
彩错旌旗照地明,傍花暎柳陈部伍4。
须臾观者如堵墙,彷佛如临矍相圃5。
一人中的万人呼,丝管呶嘈间钲鼓6。
臂弓上为使君寿,遍及四筵乐具举7。
使君一笑万众喜, 堂上酒行堂下舞。
锦锻银荷翠玉钿, 意气扬扬皆自许8。
倘令被甲执蛇矛, 恐可横行擒赞普。
大胜吴宫申令严, 两队宫娃啼且怖。
阖闾台上呼罢休,将军虽贤亦觕卤9。
岂知使君不忘战,聊以戎容娱尊俎10。
夕阳卷旗去翩翩,使君要11客登画船。
美人不暇别妆洗,战士结束围华筵12。
皆疑征南汉将帅,楼船下濑方凯还13。
军中不应有女子,偏禆校尉何其儇14。
使君湖光照楼观,一碧不辨水与天。
渐看暝色著疏柳,已见白萍浮暮烟。
银汉斜横北斗淡,明月碧玉疏星联。
舟人罢唱时弄笛,艇子趁鱼行扣舷15。
隔浦荧荧见渔火,意中竹篱青斾悬。
虽无荻花与枫叶,全似送客湓江壖16。
亟令周娘作新曲,周娘琵琶京洛传。
不惜千呼与万唤,便时转轴仍拨弦。
冯夷阳侯或静听,穹龟大鱼或后先。
且言白傅时落寞,草草会遇仍嫣然17。
使君闻名满台阁,虎符熊轼聊周旋。
风流乐事虽可记,皆过孙白二子前18。
会看和戎竟先列, 铁骑百万临三边。
报功女乐赐二八,粉白黛绿皆婵娟19。
青云乞身归旧里, 汾城故地依林泉。
琵琶亭中望汝海,无忘饮中今八仙20。
【题解】
《汝州王学士射弓行》诗,载《钦定四库全书•济南集》卷三。汝州知州王寀是武将世家,故结合前录李廌《太史湖》一文,此诗亦应是过访汝州时为王寀所作。
望嵩楼苑内有射堂,或初置于富弼判汝时,专用为官员习射。金赵思文《虚舟亭记》中有“射堂之废,思富郑公之遗爱”一语,是知,射堂或毁于金。王寀的父亲是北宋的著名的一员扩边固疆武将,受父亲的影响,王寀或少时即喜欢舞枪弄棒,有深厚的疆场报国思想。
诗记王寀在望嵩楼苑射堂及太史湖习射的情形,读来大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之遗韵,是为一篇颂赞古汝州名宦风采之难得佳作。
行,古诗词的一种体裁。《康熙字典》:“行,又语也。《尔雅·释诂》:‘行,言也。’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又歌行。《前汉·司马相如传》:‘为鼓一再行。’师古曰:‘行谓引,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此其义也。’”
因此诗用词过于典雅厚重,手头又缺乏背景参考资料,释注多属率意,以待来者。
【注释】
1汝阳使君如孙武,文章绝人喜军旅:汝阳使君,即时任汝州知州王寀。孙武,字长卿,尊称孙子、孙武子、兵圣等。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有“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之誉。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初由齐至吴,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用为将,率吴国军队攻楚,曾占领郢都,几致楚国覆灭。《尉缭子》:“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可见孙武在后世影响之大和推崇之高。文章绝人,王寀博通经书,文赋俱佳,曾为朝廷著作左郎,故称。喜军旅,喜欢军旅生活。
2要知谈笑能治兵,戏教红妆乐营女:谈笑能治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言武略高超,可从容治兵。戏教红妆乐营女,戏,游戏,玩耍。教,教育,引导。红妆,指女子。乐营女,乐意为兵营女战士。
3白毡新袍锦臂鞲,条脱挂弓腰白羽:毡,指用羊毛或鸟兽毛擀压而成的制品。《说文解字》:“毡,捻毛也,或曰捻熟也。蹂也,蹂毛成片,故谓之毡。”《考工记》:“毡之为物,无经无纬,文非织非衽。”鞲,臂套。用革制成,用以束衣袖,射箭或操作时用。《说文解字》:“鞲,射臂决也。”条脱,古代臂饰。条脱一副两个,若螺旋形,上下两头左右可活动。南朝梁陶弘景《真诰·运象·绿萼华诗》:“赠诗一篇并致火澣布手巾一枚、金玉条脱各一枚。条脱似指环而大,异常精好。”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文宗问宰臣:‘条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真诰》言,安妃有金条脱为臂饰,即金钏也。’”白羽,指羽箭。《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弯蕃弱,满白羽,射游枭,栎蜚遽。”郭璞注:“以白羽为箭,故言白羽也。”
4彩错旌旗照地明,傍花暎柳陈部伍:彩错,五彩交错。暎,古同“映”。 部伍,即部曲行伍。军队的编制单位。《史记·李将军列传》:“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司马贞索隐:“《百官志》云‘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也。”泛指军队。
5须臾观者如堵墙,彷佛如临矍相圃:矍相,古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城内阙里西。《礼记·射义》:“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郑玄注:“矍相,地名。”后因以“矍相圃”指称学宫中习射的场所。
6一人中的万人呼,丝管呶嘈间钲鼓:中的,射中靶心。丝管,指各种乐器。呶嘈,读作náocáo。喧闹嘈杂。钲鼓,钲和鼓。古时行军击钲使士兵肃静,击鼓使士兵前进。
7臂弓上为使君寿,遍及四筵乐具举:臂弓上为使君寿,即将臂弓递给刺史,并预为他祝贺。四筵,犹四厢,四席,四座。指周围座上的人。南朝宋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四筵沾芳醴,中堂起丝桐。”唐杜甫《饮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8使君一笑万众喜,堂上酒行堂下舞。锦锻银荷翠玉钿,意气扬扬皆自许:锦锻银荷翠玉钿,应是指在场的宾客及女乐。自许,自我评价,称许自己。这两句诗的意思应是,接弓在手的王寀意气风发,浩然大笑,堂上的人皆擎酒起立祝贺,堂下的人悉翩翩起舞。不管是着锦缎的豪绅,还是佩银荷戴翠玉钿的女眷,皆自称能猜得到射中几环。
9倘令被甲执蛇矛,恐可横行擒赞普。大胜吴宫申令严,两队宫娃啼且怖。阖闾台上呼罢休,将军虽贤亦觕卤:倘令,倘若使,假令使。被甲执蛇矛,身披甲胄,手握长矛。赞普,吐蕃君长的称号。杜甫《近闻》诗:“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新唐书·吐蕃传上》:“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吴宫,吴王之宫殿。宫娃,指宫女。阖闾,即吴王阖闾。觕卤,犹粗鲁。粗疏鲁莽。《正字通》:“《说文》本作麤。俗作麄、粗,非。按《通雅》曰:世皆以觕为麤字,此缘陆、孙而误也。不知觕乃粗义,非粗音也。《汉书》麤觕连用,一处二粗字,有是理乎。古盖各造粗字,至汉分之,麤为尘起之粗,平声。觕为一切之粗,上声。故班固《汉书》连用则异声,分用则同字,不可不辨也。”此两句诗用孙武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斧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原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10岂知使君不忘战,聊以戎容娱尊俎:戎容,戎装,军容。尊俎,指宴席。这句诗的意思是,今天的射堂献艺,大家仅以为是王刺史为宴席安排的一次娱乐活动,但却少有人知道他心灵深处存留的战争忧患意识,他的所作所为,是在为国家一旦有难自己能亲赴疆场杀敌作准备,岂是为宴席而愉悦观众。
11要:通“邀”。
12结束围华筵:结束,扎缚,捆扎。《后汉书·东夷传·倭》:“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即将衣服草草整理扎束的意思。华筵,丰盛的筵席。
13皆疑征南汉将帅,楼船下濑方凯还:疑,读作nǐ。同“拟”,比拟。征南汉将帅,汉代曾首设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与四方(前、左、右、后)诸将帅,征南将军为其中四征之一。汉光武帝时,岑彭曾担任征南将军,秩二千石。楼船、下濑,汉时战船名。《清实录·咸丰朝实录》:“汉有伏波、楼船、下濑、戈船各将军之号。然仅用之南粤东夷耳。后汉岑彭装战船以破蜀,晋王浚作大船、连船以伐吴,唐李靖帅战舰破萧铣,遂屡以舟师奏绩。”
14军中不应有女子,偏禆校尉何其儇:偏禆,副职,佐官。校尉,中级军官。儇,读作Xuān。敏捷,便捷。如:儇利,敏捷灵巧;儇佻,疾速,等。这句诗的意思是,古来战事中都不许有女子,但今天的队伍中,却到处闪动着女副将、女校官、女中尉们矫捷的身影。
15“使君湖光照楼观······艇子趁鱼行扣舷”句:使君湖,此处点明众人是在太史湖中饮宴划船。照楼观,言望嵩楼苑内的亭台堂榭皆映照于太史湖中。艇子趁鱼行扣舷,鱼往往在夜幕降临后浮出,渔人每在此时划小舟敲船帮唤鱼饲食。这四句诗是描写众宾客在太史湖中尽情玩耍,陶醉夜晚湖光山色的情景。
16隔浦荧荧见渔火,意中竹篱青斾悬。虽无荻花与枫叶,全似送客湓江壖:隔浦隔着水面或河道。渔火,渔家灯火。意中,想象中。竹篱,竹编的篱笆。泛称农家简易的居所。青斾,青色的酒旗。宋陆游《冬初出游》诗之二:“青斾酒家黄叶寺,相逢俱是画中人。”荻花与枫叶,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送客湓江壖,白居易《送毛仙翁·江州司马时作》“惟余负忧谴,憔悴湓江壖。”湓江,即湓水,亦称湓浦,今称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西南青山,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北流入长江。壖,读作 ruán 。古同“堧” 。城下田、河边地或余地、隙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遥看汝河岸边,渔火点点,想象那里农家竹篱上的酒旗仍在高高悬起,室内饮酒或正方酣。夜深了,客人们就要离去,心中顿升起了若白居易湓江壖时的种种不舍和留恋。
17亟令周娘作新曲,周娘琵琶京洛传。不惜千呼与万唤,便时转轴仍拨弦。冯夷阳侯或静听,穹龟大鱼或后先。且言白傅时落寞,草草会遇仍嫣然:周娘,不知具指何人。或即王寀夫人,或指从洛阳请来的著名女伎。京洛,宋置两都,东都汴京,西都洛阳,故称。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 。泛指水神。《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成玄英疏:“姓冯名夷,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山仙。大川,黄河也。天帝锡冯夷为河伯 ,故游处盟津大川之中也。”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亦借指波涛。《战国策·韩策二》:“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则舟覆矣。”鲍彪注:“说阳侯多矣。今按《四八目》,伏羲六佐,一曰‘阳侯’,为江海。盖因此为波神歟?”穹龟,大龟。大鱼,也作长鱼。韩愈《南海神庙碑》:“穹龟长鱼,踊跃后先。”白傅,即白居易。因其晚年曾官太子少傅,故有此称。草草会遇,简单粗率的会合相遇。嫣然,美好貌,娇媚的笑态。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这四句诗是描述送行的情景,言客人们要走了,王寀急忙命洛阳名伎周娘再谱弹一首琵琶新曲。周娘之名,大家久有耳闻,今日幸见,全然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惊喜。转轴拨弦声渐起,幽幽天籁传云际,洋洋流水若江河,峨峨泰山耸然立,引河伯、波神敛耳听,惹巨龟、大鱼争前趋。宴散曲罢,人将分离,莫不若白居易般落寞不舍,无不对这虽简短但却美好的会聚心存恋依。
18使君闻名满台阁,虎符熊轼聊周旋。风流乐事虽可记,皆过孙白二子前:台阁,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后汉书·仲长统传》:“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李贤注:“台阁,谓尚书也。”王安石《送李宣叔倅漳州》诗:“朝廷尚贤俊,磊砢充台阁。”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央对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熊轼,古代官员所乘的一种车,因车前横木雕有伏熊而得名。又因其多为二千石而配置,古亦借指太守。孙白,不知所指何人。
19会看和戎竟先列,铁骑百万临三边。报功女乐赐二八,粉白黛绿皆婵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北宋是一个重文抑武的王朝,历来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不主战,把“和戎靖边”放在首位,且每对“和戎“有贡献的大臣予以厚赏,这即李廌诗中“和戎竟先列”“报功女乐赐二八”等句之所指。但“和戎”并没有杜绝所有的外族侵略,觊觎中原者还在虎视眈眈,边境也时有战事发生。“铁骑百万临三边”的现实,让李廌、王寀们心存忧患,这也是王寀习射,李廌盛赞的缘由。报功,酬报有功者。
20青云乞身归旧里,汾城故地依林泉。琵琶亭中望汝海,无忘饮中今八仙:青云,指个人远大的思想抱负或谓隐居青山白云的志向。林泉,指隐逸。隐者每在深山白云中、林木泉水边,故有青云、林泉之谓。乞身,古代以作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语本《史记·张仪列传》:“今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伐之。”汾城,旧县名。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李廌是陕西华州人,或离汾城不远,因称汾城为旧里、故地。琵琶亭,这里应是指刚刚周娘弹琵琶的亭子。需要说明的是,李廌一生仕途坎坷,虽才华横溢,但多为小官,故每有辞职隐逸的思想。因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志向是辞职归故里,到汾城山中去隐居。临行前,我想对汝州大地说,不要忘记了我这个号称当世的“饮中八仙”人。然令人惋惜的是,李廌在离开汝州的第三年就去世了,享年仅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