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汝州风穴寺发现罕见的古代风信仪实物——悬钟阁铁制候风鸟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3-23 浏览量:

河南汝州风穴寺发现罕见的古代风信仪实物——悬钟阁铁制候风鸟

王学宾、刘孟博/文
薇薇新娘王sir/摄影
千年古刹风穴寺,位于汝州市区东北9公里许的嵩山南麓风穴山中,自肇建以来,历代屡有兴废,因而在不同时期,又有香积寺、千峰寺,白云禅寺等名称。现风穴寺占地总面积约50余亩,寺中保留下诸多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筑及文物遗存,为中国建筑史上留下宝贵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赞誉为露天的古建博物馆。196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穴寺悬钟阁,位于寺中天王殿之西北侧,乃风穴八景之一,清康熙《风穴志略》景迹记载曰,“悬钟阁,宋宣和七年,於寺殿庑间增直阁,名曰“悬钟”。然形势峭绝壁立,不耐震撼,屡经修葺,始能完整。画栋凌空,每一扣动,隐隐响从天际来,缭绕岩谷。”明代张维新《悬钟阁》诗:“楼上疏钟夜未阑,丹梯凫凫白云端。一声法撞飘空界,满地松阴宝月寒。”

图片

风穴寺悬钟阁选址精到,构架简洁,造型优美,堪称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优秀建筑遗产。关于风穴寺悬钟阁的肇建年代,虽有宋宣和七年建造之说,然此说所凭依者,仅阁中大铁钟上纪年铭文,其他诸如创建碑刻等,则尚未发现。悬钟阁大铁钟,高六尺余,口面四尺六寸多,厚为四寸五,号称“万斤钟”,铸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周身有铭文约三百多字,其中纪年铭文为:“大宋宣和七年岁次乙已正月一日癸酉朔十九日寅卯。汝州开元寺资福院管句化缘铸钟。” 

图片

风穴寺悬钟阁自创建之后,历代修葺不断,比较大的修缮共有两次。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寺僧真伴、常信、常鸟、常显、真黄、祖贵、祖战等募集资金,召集工匠对悬钟阁进行大修。清乾隆六年(1741年),主持僧海月禅师募化四方,所得善款,将悬钟阁修茸如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马晓在其论文《汝州风穴寺悬钟阁研究》中,对风穴寺悬钟阁有详细测量,并对建造时间有所考证。他认为悬钟阁构架确实具有元代以前的古建筑特征,悬钟阁上层阑额,中、下层檐阑,下层四抹头双交四椀格子门窗,均具明清古建特征。因之,悬钟阁历代修葺的痕迹明显,应是一座部分保留元代之前构架特征的明代建筑,少部分构件为清代重修时抽换。

山东一位大学教授在查阅文献时,意外得知汝州风穴寺悬钟阁顶脊上,有这一件罕见的古代风信仪实物,铁质候凤鸟,同时推测该该风信仪,可能是(宋金)时期的原物。后经汝州文保志愿者郭广杰现场观察,发现悬钟阁顶脊上的这件铁质风信仪,仍然可以随风转动,也就是说,到今天它还发挥着指示风向的作用。

图片

候风鸟,又叫观风鸟、相风乌、风信仪、风候仪或者候风仪,是一种可测风向的仪器,可以根据风的变化,探测气候动向。汉代时,候风鸟就已经用于气候观察实践,汉代长安建有灵台,其上就有观测风信的仪器候风鸟。《三辅黄图》卷四引郭延生《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鸟,遇风乃动。”同书卷二《汉宫》又记载:“建章宫南有玉堂,……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张衡《西京赋》云:“凤骞翥于甍标,咸溯风而欲翔。”薛综注此句:“作铁凤,令张两翼,举头敷尾,以函屋上,当栋中央,下有转枢,常向风如将飞者焉。”由此可见,至少在张衡之前二百余年的西汉时期,用作风信仪的“相风铜鸟”或“铜凤”,即已发明应用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曾认为,它“可能就是现代四转杯风速表的先驱”。

图片

候风鸟也有用木制的,《晋书·五行志》即有魏时洛阳西城上候风木鸟被雷震坏的记载。唐代王叡《炙毂子》:”舟船于樯上刻木鸟衔幡,以候四方之风,名五两竿。军行以鹅毛为之,亦曰相风鸟。”李淳风《乙巳占·候风法》中有关于木相风鸟的详细叙述,云:“亦可于竿首作盘,盘上作木鸟三足,两足连上而升立一足,系羽下而内转,风来鸟转。”尚谓:“常住安居,宜用鸟候;军旅权设,宜用羽占。”说明了候风鸟同建筑物的联系。

 


研究者发现,目前国内现存的早期候风鸟风信仪较为少见,主要原因可能是这种风信仪一般位于房脊屋顶之上,常年风吹日晒雨淋,容易腐蚀毁坏。目前国内可以确定建造时间的,为山西浑源县圆觉寺佛塔顶上的凤鸟风向标,始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可测风向的风信仪。而汝州风穴寺悬钟阁上的铁制候风鸟,与圆觉寺塔顶上的非常相似,推测或许亦为宋金时期的原物。日后经过专家学者的论证后,如果能确定汝州风穴寺悬钟阁上的铁制候风鸟是北宋原物的话,它将比浑源圆觉寺塔上的还要古老,成为国内已知现存较早、而且仍能测风的古代风信仪实物,其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阅读 555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