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闲话余堂重福寺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3-23 浏览量:

『汝州访古』——闲话余堂重福寺

 武建业 古韵汝州 昨天

 

『汝州访古』——闲话余堂重福寺
武建业/文
     

    我国在宗教信仰方面,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有各自的信徒,还建有庙、观、寺、庵、教堂,遍布城乡僻壤。我的故乡——武庄南就有一座寺院,名叫“重福寺”。
 
     重福寺位于武庄南,余堂东,庙门朝南,大门两厢,端立着四大金刚的塑像,手执铜、刀、鞭兵器,威武无比。走进大门,是一间小小的卷棚,棚后边是观音殿,正中莲花盘上端坐着南海观音菩萨,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左边立着善才童子,右边站着玉女,手执玉瓶,瓶中插柳枝,东、西排坐着送子观音,有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等塑像,一个个慈祥可亲。其中只有三奶奶的头上、眼中、耳边钉满了绣花针,像刺猬一样,为什么?迷信传说,大奶奶、二奶奶心地好,总是给缺儿少女的人家送子,传宗接代,唯三奶奶是个刁妇,专一抱走人家的婴儿,使人家断子绝孙。因此死婴儿的人家,对她恨入骨髓,拿着银针跑到寺里观音殿,狠狠地钉进三奶奶的头上、脸上、眼珠上、耳上,表达痛恨她的一种报复,轻蔑地称他为“三婆子”。

 

     走出观音殿,顺着笔直的砖铺雨路前走,就到了寺院的主殿,殿门顶挂着一块黑底金字匾,上书;“大雄宝殿”四字,两侧墙上白底红字写着“南無阿弥陀佛”六字,殿前砖台左右矗立着两棵翠柏,左边一棵较大,树干有两合抱粗。枝上悬着一口铁钟,每月逢初一、十五,寺内和尚就敲钟,向远村近邻报时。信佛的善男信女,都要上寺内烧香拜佛叩首祷告,求佛保佑一家平安,四季丰收。拜佛时,主持(守寺和尚)击打着铜罄,拜佛男女跪在坛前焚香烧表,念诵经文,叩头默祷,殿内罄声、钵盂击打声清脆悦耳,满室香烟缭绕,一片肃穆气氛。佛桌上摆着油炸面砣、油炸馓子、豆腐、果类等供品,表示信佛虔诚之意。
 
     正殿东厢有三间“关爷殿”,正中端坐关圣帝君像,卧蚕眉、丹凤眼、五丝长须飘胸前,面孔威武而尊严。前面一长方形桌案,案东首站着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周仓,西首站着白面书生、手捧《春秋》的关平,四边墙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夜观春秋”,“挂印封金”,“灞桥挑袍”,“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古城会”,“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单刀赴会”……等故事,充分显示着这位关老爷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贵品质,难怪为千秋万代世人所崇拜和敬仰。

 

     寺西邻大路边,也有五六间瓦房,分别供奉十殿阎君、四海龙王。阎王殿前,种有木瓜、木槿,院内呈现一种肃穆气氛。东花园种有茶叶树、桔子树、菊花……,每逢花开、果熟,近村儿童常来此摘木瓜、木槿花和茶叶拿回家里饮食。在当时重福寺不只是佛门弟子烧香拜佛的寺院,也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寺门对面有一座“戏楼”,二、三丈高的台子,三间楼房正屏两侧的东西门分别写着“出将”、“入相”,中间小匾上还挂有“阳春白雪”四字的横额。每逢炎夏,常有村人来此午睡、闲聊。寺门大厅内也有打鼓说书的、玩纸牌的。还有一些游手好闲的,饭后到寺里闲聊,谈古论今,说笑打诨。穆庄有个刘应德,读了几年私塾,粗识文字,闲暇无事,经常在寺门前,坐在石台阶上讲故事,不少闲杂人也来此凑热闹。每逢过年,他都给庄户人家写春联。有一年,他给南北大路边开饭铺的王德道写副对联,上联是:“一年又一年王德道”,下联是“三百六十天不洗脸”,门楹是“对门也是”。对门是王寨常平西开的饭铺,两人每天蓬头垢面,不讲卫生,行人见此,一看对联都失声大笑。两家店主目不识丁,若无其事,天长日久,不知是谁告诉了两家店主,他们听了,怒气冲天,都去找刘应德吵闹,口中谩骂。刘应德理屈,当面赔礼道歉,两人气才平息。

 

     重福寺不仅是信教拜佛的殿堂,也是汝河以南的行政教育中心,向二里办公处、临汝县第二区区公所、余堂联保处、余堂乡政府都曾在这里办公,地址就在寺东邻火神殿内。朱洼的宋玉璋当过里长,南关的杜八老当过区长,武建山当过联保主任、余堂乡长,继任的还有马雪樵、樊建业、赵金玉、赵书甫等。征兵、纳粮、交税,都有专门机构办理,训练壮丁,“双十节”国庆纪念大会也都在这里举行,热闹非凡。
 
      寺院既是行政中心,也是教育中心。1929年,火神庙成立了临汝县立第三十八初级小学,县城南关人邓克业(字敬之)是首任校长,设四个班,是一所初级小学,为寺周围村庄培养了不少学生。1932年县教育局又在重福寺设立了临汝县余堂乡中心完全小学,增设了高年级二班,郭绍久、胡克家、李法禹先后任校长,教师力量也强。郭绍久校长曾聘请镇平县的李健三、郭洪五当老师,镇平当时是河南省乡村自治示范县,讲民主自由,李、郭老师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教学有方,深得学生称赞和爱护,为武庄、王寨、万庄、余堂等村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李法禹1938年接任校长,他是河南省立开封高级师范毕业,领导能力很强。聘请的教师有寇绍周(临汝县师范学校毕业),还有李法汤、王荣修、陈尚卿,另从偃师聘请了张益三老师,也是河南开封师范毕业,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爱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上升,家长交口称赞。半年后,校名又改为“临汝县余堂实验小学”,在校长李法禹的领导下,实行了“小先生制”,让优秀生当“小先生”,帮助老师教育差生,辅导差生学习,效果良好。

 

     余堂实验小学还吸取了当时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江苏晓庄师范的经验,进行了劳动教育。星期天,老师带学生到村上打扫卫生,秋麦两季,带学生为农民割麦、掰玉米、挖红薯,农民都夸学生好。秋收割麦,老师带学生下地拾麦穗、收红薯,一律交给学校保管、出售。卖的钱为学生购买文化用品,或为贫苦的学生买书,这些“勤工俭学”的事迹,曾获得教育部门的嘉奖,也受到学生家长称赞。每天课外活动,还发动学生捡石头修路,便利车辆行驶。重福寺西墙外是一条南北大道,从鲁山西部的背孜街、瓦屋、土门,经滕店、十字路、温庄、胡庄、余堂(重福寺)、武庄、肖庄渡过汝河到汝州城,必须经过这里。余堂至武庄一段,大雨过后,满路碎石,挑柴的、驮煤的、拉牛车的都不便,石多行路难,通过学生的课余劳动,路面畅通,便利了行人,也上了一堂生动而现实的劳动课。
 

 

     那个时代,文化教育是很落后的,目不识丁的“文盲”占绝大多数。“戊戌变法”后,从京师到地方兴办了一些“学堂”,汝州城乡也兴办了一些小学,可能是财政不足无力建校,校址多设在寺、庙、庵、观内,以校址命名的,如汝河南冯庄以南的朝阳寺小学,十字路的宝泉寺小学,北乡的马庙小学,临汝镇的妙水寺小学,城内南禅寺小学,杨楼的大庄寺小学……这都成了当时校名的特色,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宗教色彩。
阅读 72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