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3-19 浏览量:
汝州文化遗址
建国后在汝州市发现和发掘的文化遗址计有23处。其中有100万年前的张湾遗址,有属于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的槐树尹遗址,有属于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的中山寨遗址,有属于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神德宫、河湾、毛寨、闫村、安沟遗址,有属于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大张、王河盘遗址,还有4500年前龙山文化晚期的煤山(本报2008年6月5日四版已作详细介绍)、李楼文化遗址等。
张湾遗址
张湾遗址位于寄料乡郭沟村张湾,燕子河东岸龙骨山上,北距市区25公里。面积约5000—6000平方米,其文化内涵有人类原始的生活生产工具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等,其性质为旧石器时代。另有牛、猪、猎狗化石,而且还发现了极其罕见的三趾马化石。据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鉴定,此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早于山西兰田人,晚于云南元谋人,价值甚高。临汝县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槐树尹遗址
槐树尹遗址位于市区北3.5公里处,南距槐树尹村1500米。洗耳河经遗址西边流过,河身呈S形环绕遗址,南行注入汝河。遗址在一高台地内,高出河床约2米。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呈长方形,东西宽200米,南北长50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左右。1978年,当地村民平整土地时,曾发现大量石磨棒,后经文物部门数次调查,采集到一些残断石磨棒及大量的陶片。从采集的遗物看,有陶器和石器两类。
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泥质红陶为多,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更少,泥质红陶多加碳质。陶质细腻,均为手制,多采用泥条盘筑法。个别器物内部,可明显看到泥条痕迹,制成陶坯后,外部再加修打磨。器底较厚,并无修削,器壁较薄,但不均匀。烧制火候较低,陶器质地疏松,刚出土的陶片,用手搓捻即成粉状。采集到的遗物标本,多为陶片,大致可看出有:三足钵、深腹罐、高领罐等,器表绝大部分为素面,部分经磨光,有纹饰的很少,常见于夹砂陶器,有篦点纹,划线和附加乳钉纹。
石器仅见石磨棒。石质均为红砂石。器身均为圆柱形,有粗细之分。细者较长,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中部细呈扁圆形或三角形,两头较粗。粗者略短,可能未经使用,呈圆形体,中部粗大,两头内收。
从遗物的特征看,槐树尹遗址大致与新郑裴李岗遗物相似,其文化性质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距今有8000年。
中山寨遗址
中山寨遗址位于市区东7.5公里。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500米,纸坊乡中山寨村就位于遗址中心,地貌呈丘形,中心部分高出地面约5米。遗址内文化层厚处约7米,内容丰富。遗址南部耕地层呈黑色,地面有不少夹砂红陶、灰陶片。断崖上暴露有很厚的灰层和互连不断的灰坑,多呈袋形。遗址的东北部,暴露不少墓葬,很浅,一般在0.3米左右就见墓口。墓葬形式一般为两种。一种是成人墓,单身、竖穴,一种是小孩墓。均有葬具,深腹罐和尖底瓶,为直立放置。
中山寨遗址发现于50年代,1978年洛阳博物馆在此作过调查,后写文章发表在《考古》杂志上,题目是《河南临汝中山寨新石器时代遗址》。1978年,洛阳市博物馆与洛阳地区文管会一起对中山寨遗址进行科学发掘。1984年,这里采集有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和石器。1984年至1985年,北京考古所陆续对遗址进行科学发掘。
发掘及收集的遗物有石器和陶器两类。
石器有:锯齿镰、石磨棒、石磨盘、方形铲、石斧、石凿、石镞等。石质均为花青石,经打击后磨制而成。
陶器有: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粗红陶为主,黑陶和灰陶次之。陶土较纯净;烧制火候较高,质地较硬。夹砂粗红陶质地较疏松,口表除大量的素面、磨光陶器外,还有纹饰。其纹饰有:线纹、弦纹。彩绘有:白衣彩绘、红彩镶日、S纹、垂弧纹、网状纹、花瓣纹等。器型有:双耳球形壶、三足钵、直口平底壶、尖底瓶、折沿彩陶盆、敛口钵、器盖、大口缸、尖底器釜形鼎、高柄镂孔豆、黑陶罐形鼎等。制法多为手制,但在器口又多用转轮加以修饰。
根据采集遗物特点,中山寨遗址很多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类型相同。但有些器形,如尖底器以及施白衣的彩陶片,其文化内涵又接近于洛阳涧滨、王湾、偃师南湾等遗址,大致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和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址。
神德宫遗址
神德宫遗址位于市区东北18公里,在焦村乡安沟水库大坝南300米,黄涧河西岸的一台地上。遗址高出河床约10米,呈梯形状,总面积64000平方米。遗址依山傍水、北高南低、文化层深浅不一,最深约7米。南部为烧陶区,北部为居住区,西部为墓葬区。断崖上红烧土积累高达7米,北部窑穴分布密集,遗物十分丰富。1978年,洛阳地区文化局曾对遗址进行调查,采集到不少遗物。遗址保存良好,在耕土层里,表面可见战国、春秋遗物。
遗址内采集的遗物有石器、陶器两大类。
陶器。泥质红陶为多、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次之。泥质红陶纹饰有线纹和彩绘,素面较多。夹砂红陶砂粒粗大,陶土较纯,质地较硬。器物为手制和轮制慢轮 。器表多数有陶拍印痕和刮削的痕迹。在器物肩、腹部饰附加堆纹,但很少见。器物的纹饰比较单纯。器形有泥质红陶尖底瓶、红陶缸、红陶直口折腹平底钵、彩陶盆、折腹罐、罐形鼎等。
石器。有石斧、石铲。石斧的石质为青石,呈扁圆柱形,弧顶,仅磨制刃部。另有打制石斧,体扁平,刃部呈半弧形,表面未经加工磨制。石铲为河卵石所制,经打制后,稍加磨制,器体较薄。
经多次调查,神德宫遗址属仰韶文化范畴。距今有6000年左右,系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
大张遗址
大张遗址位于市区西北7.5公里处的大张村,距村西100米处。遗址处在一座黄土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背坡向阳,高出河床约3米,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断崖上灰坑时隐时现,地表灰层相连,遗物相当丰富。1959年在此地修建水库时,发现了此遗址,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遗址上进行了科学发掘,1963年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张遗址1959年修水库时有所损毁,文化层仅存约1米厚,其居住区、墓葬区、烧陶区已无法考证,遗址采集的遗物标本分为石器和陶器两类。
石器有石斧、石凿、石镞等。石斧平顶或略弧顶,呈圆柱形体,刃平,双面刃,仅磨刃部,大小不等。石凿,平肩,长方形柱体,平面刃或双面刃,通身磨光,石质均为青石。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的黑陶。红陶陶土较纯净,烧制火候高,质地较坚硬,夹砂陶质地较次之。彩陶均为残片,陶土细腻,火候高质地坚硬。上述陶质,大部分为素面磨光,纹饰单纯,仅见线纹、弦纹、附加堆纹。彩绘有S纹、弧形三角纹等。器物有折腹缸、彩陶盆、大口红陶缸等,器物分手制和轮制两种。
灰陶和黑灰的陶土似经淘洗,火候高、质地坚硬。纹饰有条纹、细绳纹,附加堆坟等。器物有束腰杯、附加堆纹花边器盖、条纹罐、灰陶钵等,器物规整,器壁较薄,均为轮制。
从采集的实物看,大张遗址文物性质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早期,是仰韶文化向龙山过渡型的文化遗存。
据政协《汝州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