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3-19 浏览量:
关于确定首批汝州历史名人的决定
汝州历史源远流长,是历代郡州治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汝州人杰地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
为追念先贤,激励后辈,经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确定广成子、许由等20位历史名人为首批汝州历史名人,并通过塑造雕像、建设历史名人园等方式展示历史名人事迹,弘扬传统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提升文化软实力,助推汝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附件:1.首批汝州历史名人名单
2.首批汝州历史名人事迹
汝州市对外宣传文化文物创业创新
和“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
2017年8月23日
附件1
首批汝州历史名人名单
一、本籍(16人)
道家创始人广成子
上古隐士许由
商朝宰相伊尹
汉代宰相韩安国
西汉宰相申屠嘉
唐代诗人刘希夷
唐代宰相姚崇
食疗学鼻祖孟诜
金代医学家马丹阳
明代兵部侍郎滕昭
唐代宰相柳浑
北宋兄弟状元孙何、孙仅
北宋进士寇瑊
明代政治家张维新
当代作家林蓝
当代书画家张绍文
二、客籍(4人)
北宋文学家苏辙
唐代诗人刘禹锡
北宋知州王辅道
抗日将领皮定均
附件2
首批汝州历史名人事迹
一、道家创始人广成子
广成子,黄帝时期汝州人,住临汝镇崆峒山,为道家创始人。作有《道戒经》《自然经》。黄帝统一天下为帝的第十九年,闻广成贤,先后三次拜见广成子,史称“黄帝问道崆峒山”。广成子授黄帝《道戒经》七十卷,《自然之经》一卷,《阴阳经》一卷。黄帝以全新理念对国家的发展进行规划,开启了华夏5000年文明的航船。史载从黄帝拜师得道以后,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因此广成子被誉为天下第一帝师,汝州崆峒山成为华夏文明的肇始地。清《河南通志》记:崆峒山在(汝)州城西六十里,广成子隠此,有墓存焉。
二、高洁隐士许由
许由,阳城人,尧帝时期贤人,尧帝曾拜其为师,并因许由贤于自己,欲让帝位于由,由为避让,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汝海北岸的山脚下的小河边隐居,后来尧帝派使者拜其为九州长,许由生气的送走使者来到河边洗耳,另一位隐世巢父牵牛来河边饮水,问明许由洗耳的原因,就把牛牵到上游引水,害怕许由洗耳的水污染了牛的嘴巴。这就是“洗耳恭听”和“牵牛上饮”两则成语的出处。后来人们将他居住的小河改为洗耳河,并在河边建许由庙以纪其德。汝州因许由被誉为中国隐士文化的发祥地。
三、商朝宰相伊尹
伊尹(前1649-前1549),名挚,尹是官职,相当于宰相,夏末商初有莘国人(汝州西南莘庄一带)。伊尹既掌握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商王汤为了得到这个贤人,就娶了有莘国的女儿为妻,伊尹作为陪嫁奴隶来到汤王身边。他讲述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论,引起了汤王的重视,任命他为宰相,处理军国大事。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终于推翻了夏末昏君夏桀,成为尧舜禹之后的一代明君。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伊尹通晓医术,将中药由单济改为复方熬制服用,并撰写了中药名著《汤液经法》。伊尹被中国厨师敬为厨神。
四、汉代宰相韩安国
韩安国,西汉汝州人。安国文精武备,能言善辩,七国之乱时,韩安国为梁国大将,击退吴兵于梁国东界,为平定七国之乱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韩安国还曾成功解决了景帝与梁王的矛盾,受到太后和景帝的赏识,调韩安国入朝为御史大夫(副丞相),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与处理。汉武帝时期,北方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韩安国以“强弓之末”为喻,力排众议,说服汉武帝同意和亲,为大汉争取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为最终击败匈奴创建了条件。汝州的安国路就是纪念韩安国而命名的。
五、西汉宰相申屠嘉
申屠嘉(?-前155),西汉时汝州人,文武兼备,随汉高帝征战,因军功由士兵连升至都尉,汉孝惠帝时,升任淮阳郡守,孝文帝元年(前179),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五百户。张苍任丞相之后,申屠嘉升任为御史大夫。因申屠嘉处理朝中大事很有主见,就免去张苍丞相之职,由申屠嘉继任。
其为人廉洁正直,在家里不接受私事拜访。死后被汉景帝追封谥号为节侯。司马迁称申屠嘉是一个刚正坚毅、品德高尚的人。
六、唐代诗人刘希夷
刘希夷(651-680),字庭芝,唐代汝州人。刘希夷自幼聪明,很有才华,与舅舅宋之问同师学习,25岁就考中进士。他考中进士后仕途不顺,常邀诗友到户外的大山名川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来调节心情,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虽英年早逝,但文学成就很大。清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刘希夷的诗排在第82卷,独占一卷,收录诗歌35首,刘希夷的诗明白流利、通俗易懂,在初唐诗人中被誉为“天赋俊赏”的才子。其中《代悲白头翁》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人们称为初唐长篇中的神品。
七、唐代宰相姚崇
姚崇(651-721),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先祖隋代移居汝州。姚崇少在广成泽习武,40岁后发愤读书,46岁考中进士,历任则天、中宗、睿宗三朝宰相,为睿宗太子李隆基的老师,李隆基继位后,召姚崇为相,姚崇提出了当宰相的十个条件,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事要说”。“十事要说”是姚崇针对则天皇帝以来朝中存在的弊政,提出的十条改革建议。“十事要说”被玄宗李隆基全盘采纳,并在姚崇为相期间全部落实,玄宗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强胜的盛世。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去世,享年72岁。姚崇死后,葬汝州临汝县,墓冢在今汝阳县境内。
八、食疗学鼻祖孟诜
孟诜(627-713),唐代汝州梁县人。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医学家,饮食家,其著作《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孟诜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孟诜为孟子三十七世孙,少敏悟,博闻多奇,举世无与比。考中进士后,任长乐县尉,累迁凤阁(中书省)舍人,两年升任春官侍郎,负责礼部事务,相王李旦仰慕梦的才学召为侍读,武则天长安年中(701-704),调任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公元705年,84岁的孟诜告老归乡,年虽晚暮,志力如壮,乡邻向他请教长寿的秘诀,他说只需记住八个字:善言不离口,善药不离手。公元713年,孟诜逝世,享年93岁。
九、金代医学家马丹阳
马丹阳(1122-1183),宋陕西扶风人,为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20岁登进士第,金大定七(1167)年,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随将家产交给儿辈打理,此弃官从道,励行苦节、潜心修炼。王重阳临死之前,将全真秘诀传授给马丹阳,推其为全真教继承人。马丹阳闻祖师广成子墓在汝州,就来到汝州崆峒山拜祭,因爱汝州山水,就定居在汝州北街,一面行医,一面招徒传道。在汝州期间,马丹阳吸取前人的经验所创的“马丹阳十二神针”日渐成熟,达到了无病不治的地步。公元1183年,在山东蓬莱离世,时年61岁。
十、明代兵部侍郎滕昭
滕昭(1421-1480),字子明,明代汝州人。景泰四年被吏部推荐为陕西道监察御史,巡察陕西、山西等省,因公正无私,受到明代宗朱祁钰的赞美。1465年受命任辽东巡抚,因治辽有功,调京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化七年升为兵部左侍郎,食正二品俸禄。成化十二年,与河南巡抚原杰奏请宪宗皇帝,将汝州升格为直隶州,由河南布政使管辖,汝州再度步入辉煌。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滕昭因病致仕还乡,两年后病故,葬城北洗耳河西岸祖茔。明正德十五年(1519),汝州知州张崇德应百姓要求,在城隍庙东为滕昭建一祠堂,敬称为滕公祠。
十一、唐代宰相柳浑
柳浑(714-789),唐代汝州梁县梁城乡思义里人,唐代著名宰相,《唐史》有传。开元中,柳浑被汝州推举进京参加会试,在汝州参加的十多名举子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柳浑中进士后任从七品县尉,主管治安和军事,判案断狱,决事如神,大小案件都能按期办理,为政更是洁廉检守。历任衢州司马、监察御史、江南西路都团练判官、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兵部侍郎,封宣城县伯。贞元三年(787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柳浑与人交,以真诚相见。勤俭,不谋私利,不置产业。贞元五年,以疾告终,谥号贞,有文集十卷。
十二、北宋兄弟状元孙何、孙仅
孙何(961-1004)字汉公,北宋汝州人,是宋朝第一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喜好古文。写文章必本经义,著有《西晋名臣赞》、《宋诗》二十篇,《春秋意》、《尊儒教议》,有文集四十卷。与当时有名的大才子丁渭齐名天下,时人称为“孙丁”。
孙仅(969-1017),孙何之弟。孙仅少年时学习刻苦,才思敏捷。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戊戌科许状元。宋辽议和,孙仅首次作为国母生辰使出使辽国。大中祥符元年(1008),知审刑院,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权知开封府,改左谏议大夫。孙仅性格宽厚诚实,不争名逐利,潜心钻研儒学,有文集五十卷传世。
十三、北宋进士寇瑊
寇瑊,字次公,北宋汝州人。寇瑊小时,父母先后去世,在奶奶王氏的精心呵护下,寇瑊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授蓬州军事推官。按隋唐以来的规制,朝廷要对考中进士的官员父母和妻子下旨增封。寇瑊要求朝廷将增封妻子的荣誉给自己的祖母。仁宗听了他的陈述,决定将这批进士加封至祖父祖母。从寇瑊开始,朝廷对进士的加封扩大到祖辈。寇瑊的最大贡献是将北宋四川民间发行的交子,提请由国家发行,使交子成为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中国和世界货币史上都享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由于交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纸币,是寇瑊任益州知州的时候,因此有人把北宋的交子称为寇瑊交子,元代戏曲中把四川的交子务称为寇瑊交子行。
十四、明代政治家张维新
张维新,明代汝州人。万历元年(1573)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参加殿试考中进士。万历丁丑年任山东冠县(今聊城)县令,后调京任六科给事中,先后在兵、礼两科任职,任职期间,不阿权贵,敢于对社会弊端条陈上疏。曾大胆揭发考场中的舞弊现象,建议用复考制度减少舞弊现象的发生。明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财政危机日渐严重。他和邹元标等人联合向朝廷上交了《请改折漕粮疏》的折子,朝廷同意开封、河南、归德、汝州三府一州试行。“改纳折色”省去了种粮大户千里迢迢上公粮的疾苦。张维新文学功底厚实,诗文俱佳。万历二十四年,他和知州方应选(主编)合编的《汝州志》出版。张维新官至山西布政使,死后葬在汝州。汝州今天的张公巷街也是纪念他而命名的。
十五、当代作家林蓝
林蓝(1920-2002),当代女作家。原名王嫦娥,1920年4月2日出生于汝州市区南门里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和鲁迅艺术学文学系学习,毕业后在鲁艺文运研究室工作。在鲁艺她结识了作家周立波,并结为伉俪。1945年到东北解放区参加土改,创作出了系列短篇小说《冷子沟斗争会》、《桂屯的沉默》、《红棉袄》。1953年创作的儿童题材电影剧本《祖国的花朵》由严恭导演拍成电影,由刘炽作词、乔羽作曲、刘慧芳演唱的主题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成为经典歌曲传唱至今。先后出版有长篇小说《杨永丽和江林》,电影文学剧本《赵小龙的故事》,美术片剧本《宝衣》和《红军桥》。
十六、当代书画家张绍文
张绍文(1933-1999),汝州中大街人。自幼酷爱书画,曾受教于毛培芝、马子贞、雷育斋等名家。1971年参与“二七纪念塔”设计。曾任郑州市书协副主席、美协副主席。张绍文热爱家乡,利用自己的见识和影响力关注文化古迹保护工作。风穴寺、学宫、法行寺塔都是在他的呼吁下,得到保护而今成为国保单位。刘希夷陵园的修建,也是在他的呼吁下展开的,并亲笔为夷园题写园名。1978年冬,纸坊阎村的村民在生产中挖出一具陶棺,文化部门当一般文物保存在仓库。张绍文回汝探亲,认为陶缸上那幅罕见的原始绘画,是我国目前为止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之后,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被国务院定为64件不可移动的国宝文物之一,他的祖宅也因自己立遗嘱得以保全,2007年确定为河南首批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
十七、北宋文学家苏辙
绍圣元年初夏,56岁的苏辙因“比汉武比先朝”之罪,由北宋王朝的门下侍郎(副宰相) 贬至汝州任知州。苏辙在汝州任职不到两个月,在发展地方经济和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做了 不少有益的事情: 一是撰写《汝州谢雨文》 并组织官员在望嵩楼上祭天求雨,以安定连续大旱造成的惶惶不安的民心,同时组织官民抗旱救灾;二是重修思贤亭,将杨亿任汝知州时的诗作重新刻制在亭石上;三是捐款组织修复龙兴寺大殿,保护唐代吴道子绘作的壁画; 四是请家乡的陶瓷工匠,引进邛窑器中“裹足支烧” 技术,提升了汝瓷的质量。苏辙勤政爱民的做法受到了汝州人民的的尊敬和爱戴,在汝州留下了千古贤名。
十八、唐代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772一842) ,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刘禹锡出任汝州刺史,在汝州期间,多次在望嵩楼上宴客赋诗,他的《送寥参谋东游》 一诗,就是作于汝州。 传说在刘禹锡任职期间,适逢汝州大旱,数年不雨,刘禹锡就在庇山山峰顶设坛祭天祈雨,由于祈雨不至,自己堆薪欲自焚以表心迹,其女救父心切,推开父亲,扑向火海,此举感动上苍,细雨三天,大旱解除。乡人为了纪念仙姑义烈之举,捐款捐物建塔修祠,每逢清明前往祭奠者数以万人,香火极盛。
十九、北宋知州王辅道
王辅道(1078一1122),字辅道,江西德安人,宋代四大神童之一。大观年间由直秘阁学士(正六品,皇帝顾问) 出任汝州知州。他在汝州做了两件名垂千古的事迹。一是将州衙外州城中的污水坑进行治理,改造成闻名全国的城中湖。宋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字方叔),撰写有《太史湖》介绍王寀治理污水坑的背景、 经过和治理后的盛况。二是组织刻制书法丛贴《汝帖》 碑石,集历代体例的书法之大成,为古代碑林帖中的珍品,被誉为宋室鸿宝。明清时与《潭帖》、《泉帖》 和《绛帖》,并称为四大名帖。 汝帖是王寀任汝州知州时留给汝州人民的一份宝贵的财富,王寀也因汝帖的流传让世世代代的汝州人记住他的名字。
二十、抗日将领皮定均
皮定均(1914一1976),安徽六安人。1929 年参加工农红军。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一二九师特务团团长,率团随师部转战于太行抗日前线。1944 年9月,率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1700 余人进入河南豫西地区,把汝州大峪店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一年多时间,歼灭日伪顽5000多人,开辟了156 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临汝县抗日政府。抗战胜利后,5000多名战士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皮定均任旅长,人称“皮旅”,于1945 年10 月,渡过汝河进入桐柏山区。1947 年任华东野战区第6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参加孟良崮战役,六纵一部直捣张灵甫司令部。之后,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战功卓著。1950 年6 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4 军军长兼政委,参加抗美援朝。1976 年因飞机失事殉职。
来源:大河报汝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