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没有体育精神,看多少届奥运都白费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8-11 浏览量:

没有体育精神,看多少届奥运都白费

看完周日的奥运会闭幕式,这届奥运会就结束了。像我这样的奥运期间限定“体育迷”,大家下一届巴黎见啦。

千言万语化为一句,TOKYO 2020,再也不见。

再算上前段时间话题度拉满的欧洲杯,今年似乎是个难得的体育大年。但想必部分人已经发现,我们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很多时候并非出于对体育本身的热爱,反而更像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想要验证这点很简单,想想看,你能数出五部以上全民皆知的体育题材电影吗?反正我不可以。

不搜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目前中国内地票房排行榜上的前五十名 ,没有任何一部体育电影上榜。

硬要拉关系的话,“赛车题材”的《速度与激情8》排15。但是真有人把它当体育电影看吗?

8月3日,国务院刚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年—2025年)》提到,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按理来说面临“全民体育”时代不算很远,但为什么体育电影不受欢迎?

需要明确一点,热爱运动不等于热爱体育电影,不能把体育迷和体育电影迷简单地画上等号。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想要把体育迷变成体育题材电影的潜在受众,难度极大。

“懂体育的不懂电影,懂电影的不懂体育。”去年把故事聚焦于中国女排的《夺冠》,就是这句话的现成例子。最后《夺冠》不如人意的成绩,也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所以,你给《夺冠》打几分?

有很多人批评《夺冠》的时候会提及一点,它的问题出自“过度艺术加工”,却打着复原真实历史事件的招牌,难免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同样在“艺术加工”上翻车的体育电影,还有2017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

《绝杀慕尼黑》讲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绝杀的故事。那场比赛,前苏联以51:50的比分,击败在奥运会上从未败过的美国队,首次获得奥运会金牌。

我个人其实也挺喜欢《绝杀慕尼黑》,毕竟能把套路拍得如此热血沸腾,也是一种本领。

被诟病最深的是电影中的一个高光角色,来自立陶宛的队长保罗斯卡斯。在电影里,他被设置成了一个一心想叛逃的“二五仔”形象。他在决赛前已经联系好了外逃的帮手,到了最后关头才良心发现,回到了球队。

现实中的保罗斯卡斯从来没有叛逃之心,还是个爱国积极分子。而电影里很多狗血离奇的剧情设置都和现实相去甚远,单纯是为了故意制造矛盾冲突加强可观性。 所以原型人物的家属们在电影上映后表示强烈反对,一度把片方告上法庭。

尽管如此,对于纯粹的影迷来说,它还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好电影。毕竟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艺术加工”本来就是必要的改动。

虚拟创作的体育电影故事同样也动人,比如我最喜欢的《百万美元宝贝》。

体育电影中,体育元素只是表象,内核在于主角如何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难题,然后实现一个完整的自我救赎和理想升华。

上一部在国内爆红的体育电影,应该是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副主席钟秉枢教授曾经分析过它,“以往影片在写小人物如何成为明星时,没有从人性角度去揭示幕后故事。实际上我们有太多的冠军,比如王军霞和影片中的吉塔一样来自社会草根阶层。影片呈现出来的是普通人成为冠军的成长经历,以及一个普通人成为冠军的回味和体验”。

体育精神,亦是人性本能。 / 《摔跤吧!爸爸》

人们想知道这些人为什么成为了冠军,但我们更需要知道,这些人是如何成为冠军的。体育电影从来不缺乏精彩的现实素材,关键是如何从人性出发把故事讲好。

希望以后我们在谈论一部成功的体育电影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体育,还有人生。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