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4-07-09 浏览量:
残雪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道以来,逐渐以“先锋派作家的代表”、“新经典主义作家”成名。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不被国内读者所熟识,直到她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国人才开始对她有所关注。
由于网上的热炒,残雪在国内名声日隆。很多人买了残雪的作品,彻夜研读,毕竟了解一个作家,肯定是从了解他(她)的作品开始的。
但是,令读者沮丧的是,他们读了五分之一、三分之一,就读不下去了。有人勉强读了几个短篇,感觉云山雾罩,是读者的水平不配读残雪的作品吗?还是残雪的作品真的不适合中国人读?
01 影响
残雪在国外荣誉加身,炙手可热。
5月份,残雪荣获“美国文学奖”,她是目前唯一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作家。此奖为终身成就奖,被誉为“为诺贝尔文学奖提供替代方案的国际大奖”,每年只授予一位世界功勋作家。
此前:
2015年,她凭借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摘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并入围2016年度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该奖项常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奏,被称作“美国的诺贝尔奖”。2019年3月,残雪凭借长篇小说《新世纪爱情故事》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
残雪在2019、2020、2022、2023年四度登上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前10名,其中2023年更是高居榜首。
在世界范围内,残雪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研究其作品的专门机构最多、作品被选入外国教材最多。
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赞残雪为“中国的卡夫卡”。
美国作家苏珊 •桑塔格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残雪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远超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人。她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她的作品在国内鲜有获奖,国家级的奖项至今与她无缘。她的读者在国内很小众,以前她的书在国内印数多的也就一两万。
为什么外国人喜欢残雪的作品?
02 原因
残雪的哥哥邓晓芒是位哲学教授,主要研究西方哲学,造诣很深,被易中天称为“中国当代唯一的哲学家,不是之一。”这虽然有些过誉,但众所周知,易中天是不会轻易夸赞别人的,至少说明邓晓芒的哲学功底相当深厚。
邓晓芒深深影响了残雪。残雪在写《黄泥街》时候,就拿着稿子去武大和邓晓芒的研究生同学交流探讨。“两年后,我再读到她的修改过的《黄泥街》,那种感觉只能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一种怪诞的写法,而且里面透露出来的那种摧枯拉朽的生命力,隐含一种令人恐惧的危险性。”邓晓芒说。
人们把残雪归类于“先锋派作家”,邓晓芒在《我的妹妹残雪》中说:“这种说法只有一点是对的,就是残雪的确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颇深,尤其是卡夫卡的作品,她还真是读进去了(为此她专门写过一本论卡夫卡的书《灵魂的城堡》)”
而残雪自己认为,她的作品来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她做过街道工厂工人和裁缝,还做过铣工、装配工、赤脚医生、代课老师等与文学无关的工作,她认为这些基层工作意义重大。“我的世界观强调经验,很少有人像我这样认真对待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我的创作源泉就是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她在一次访谈中说。
但她承认自己吸收了异国的人文思想。残雪坦言,对她影响最大的作家,主要是西方和俄罗斯的作家。中国的作家,只有曹雪芹、鲁迅和萧红对她有影响。她和鲁迅先生的意见相同,主张多读外国书,少看中国书。
在她的明星列表中,有这样一些作家:荷马、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圣·德克旭贝里、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这个名单中的主流是西方人和具有西方观念的作家,因为她认为文学的源头就在西方,而中国,从一开始文学就不是作为独立的精神产物而存在。
也就是说,残雪的作品,就是一个城市胡同里的中国人,穿上了西装,端着红酒和大家聊萨特。
残雪一直在做文学和哲学打通的工作。其实在她之前,周国平已经尝试这个工作,不过他是以哲理散文见长,很少用小说这种表达方式。
残雪说:最好的文学一定要有哲学的境界,最好的哲学要有文学的底蕴。文学作品的阅读带给我们肉体的敏感性,哲学则带给我们严密的逻辑性。而阅读我的这种极端的实验文学,两种素质缺一不可。“阅读我的长篇,是一项暗无天日的艰苦工作。”她说。
残雪作品的背景尽管都在国内,看上去是烟火气十足的底层生活,她本人早年也在底层人的生活中摸爬滚打,但她绝对成不了“山药蛋派”或者“荷花淀派”,她的阅读范围和兴趣点都在西方文学和哲学方面,因而她的写作手法和意向表达,深受西方哲学和文学的影响。她坚持学习英语,阅读外国经典原著,写哲学论文,都是为了更深入地把经典文学和哲学思想融入自己的作品。
她要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要么就一文不值。作品的意义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没有人读。
03 观点
我不喜欢故作高深的人。但我认为残雪是无意识的高深。她并不急于让国内的读者认识她、认可她。她也没有一味讨好外国人。
她说:我的作品属于文学中层次最高的那一类,不容易读。读者要经过长时期的操练,要有经典文学与哲学的底蕴,还要感觉敏锐,善于思索,自我意识强。
但是普通人恐怕没有耐心为了读懂残雪,去恶补西方文学与哲学,因为除了残雪,中国可读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读不完,根本读不完。
所以,读不懂残雪,就不读呗,这对生活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我预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永远,残雪作品的受众在国内不会多。因为在同类作品中,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马尔克斯的作品更加经典,可读性更高;而在国内,扎西达娃、韩少功、贾平凹、张炜、莫言、阎连科、王小波等很多作家都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存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并且更容易被国内读者接受。
我们不能简单地去批判残雪鲜明的“唯西方文学”思想,应该反思她在较深入地介入西方文学和哲学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尊重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之外,最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学史的自省力和批判性,这一点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勇气。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而失去俄罗斯公民资格,被驱逐出境。他的作品过于真实,缺乏残雪作品的怪诞与离奇特质,说明的文字表述上残雪更注重艺术性与哲学性,从而冲淡了政治的浓度。
文学总是有所忌惮的,但是作为一种表达艺术,总可以找到一种隐蔽的宣泄的方式或看上去很魔幻的出口,这是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具备的能力。
残雪强调她是一个热爱日常生活的人,她具有随时从写作中抽离投入到世俗生活中的能力。她在物质生活之上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残雪很难读懂。能读懂残雪的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她自己,半个是她的哥哥邓晓芒。最近,他的哥哥表示,他也很难读懂妹妹的作品。
读不懂就不读呗,没啥大不了!反正懂与不懂,残雪都摆在那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