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范随州:三十二年磨一剑

来源:网络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3-08-27 浏览量:

范随州:三十二年磨一剑
 
      在汝瓷制坯车间的一隅,操作台前的灯光静静地打在旋坯台上,打在坐在老式靠椅上认真拉坯的中年汉子身上,他手中的瓷泥随着旋坯台的转动,变魔术般地瞬间变成了优美的葫芦……他就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古陶瓷鉴定评估师,汝州市陶瓷协会名誉会长,《汝瓷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河南弘宝汝瓷坊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范随州。
     范随州大师从事汝瓷研究与实践30多年,共获得国家专利9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项,新型实用技术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93项。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汝瓷文化专著4部。
 
一条家乡河,给了他关于汝瓷懵懂的启发
“跟汝瓷的缘分,源于我家乡的一条河的启蒙。”
     1967年,范随州出生于河南省汝州市一个著名的宋代汝窑遗址——严和店窑附近的一个村庄。一条蜿蜒流过家门口的蟒川河,是孩子们夏天最喜欢光顾的纳凉消暑“宝地儿”。别的孩子都喜欢在河里摸鱼、螃和虾,可年少的范随州却对水里出现的“青瓷片”特感兴趣。“那时候经常能看到水底有一些大小不一的青瓷片,有的泛青,有的泛绿,很好看。”
     汝瓷是怎么做出来的?年少的范随州在思索着这个问题。于是,他就想到河旁边的国营汝瓷厂(地方国营临汝县汝瓷厂)里寻找答案。
可是,汝瓷厂不让闲人尤其是小孩子们随便出入。怎么办?机灵的范随州便想到以找在汝瓷厂工作的叔叔为名混进厂里,终于看到他心慕已久的汝瓷制作场面。
 
职业生涯,与汝瓷难解的奇妙缘分
      17岁参加工作,范随州分配到民政局,后调到福利企业管理办公室,这期间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与很多福利汝瓷厂的一线老艺人、师傅多次接触,对汝瓷烧制技艺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质变认识,不成想这成了他揭开谜底、再续梦想的契机,也让范随州从此深深地爱上了汝瓷。
“真正深入到工艺中,和汝瓷艺人师傅接触中,发现汝瓷制作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我深深地被迷住了。”回忆往事,范随州如是说。
从此,范随州一有时间就和汝瓷烧制艺人研究学习技术,同时自己又不断查找、翻阅有关汝瓷的典籍文献,进入了汝瓷制作的准备和积累期。
后来,如命运指引一般,范随州阴差阳错被组织上任命为国营汝瓷厂厂长。在这个位置上,他一干就是十年,被人们戏称为“官窑窑主”。
 
不断吸取技术和知识财富,从热爱到挚爱
“人生有时候看起来有很多机会,但其实只有舍弃一些,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中,一生只做一件事,才能有所成就。”
       1957年,国营汝瓷厂在国家号召恢复传统汝瓷技艺后,一些致力于汝瓷研究、技艺恢复的第一代的学者、技工积极响应号召投身试验,成为建国后汝瓷烧造的“奠基人”,这其中包括马永杰老师。范随州任厂长时,马永杰仍是负责技术的总工程师,他一直致力于汝瓷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工作上,范随州与马永杰是搭档关系,在工作之外,他们是师徒与朋友关系。范随州常常向马老师请教各种技术问题,好学的他一探究起来就“钻”进去了。
     汝瓷恢复烧制的技术档案由厂里的档案室精心保管着,比起有形的实物,这里更像瓷厂一座隐形的 “宝库”,除了烧造车间,这里是范随州来的最多的地方。实践充盈着他,丰富着他的经验,知识系统又让他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深入的思考,不断提升完善着自己的水平。
这期间,范随州是完全沉入了汝瓷艺术的海洋而执然不回头了。用他的话说,这个时期他对汝瓷从年幼的懵懂,到工作后的了解,再到了彼时的挚爱!而同时期,他也放弃了仕途的升迁,坚定了留在汝瓷厂,做自己热爱的事业。“人生有时候看起来有很多机会,但其实只有舍弃一些,真心选择自己内心热爱的,把心思全部投入进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最后才会发自内心的有充实感。”
 
每天都在艺术创作和探索的路上
      把汝瓷当做一生事业来做的范随州,每天都要动手做瓷,和瓷泥相伴,才更觉踏实。如果一天没“摸泥”,心里便放不下。直到现在,范随州每天都要去车间转一圈,拉拉坯,修修型,上上釉……采访当天,他爽朗地跟我说:“如果不是约好了这个点做采访,我已经在去车间的路上了。这对于我,不是干活,是享受。做这行,有个说法,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现在我在制瓷中尽情的流汗,是一种状态,发自内心的舒畅。
范随州知道,在艺术的殿堂里,没有“成功”与“完美”,只有不断尝试、探索、发现,不断拾阶而上,才能迎来新的突破。他一边用最朴素的行动来让技艺精进,一边向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寻找答案。
       在不断研究古籍文献,和前辈、同行交流的同时,他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来收藏古瓷。“我收藏古瓷20多年,通过小小的瓷片,我从古代先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古瓷给我很多的创作启发和灵感。‘工’可以有拙劣之分,‘艺’其实没有古今区别。精髓的东西,穿越时代仍然是美的,可以被运用的。
汝瓷之美,器型的简练优雅,釉色的清丽脱俗是其最核心的本质。范随州在实践的历练,知识的浸养,古瓷的启发中,探索并总结出了自己的汝瓷创作理念:在保持‘汝瓷’韵味的“摹古”中,进行融合时代审美的创新。“我认为中华瑰宝的传承和保护,尤其像汝瓷,要把握两个核心:一是不能丢掉她原本所具有的韵味和意境。如果在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积累的基础上,盲目为追求奇特而产生的‘创新’,让作品没有汝瓷的味道了,那肯定是没有意义的。二是要融入时代的审美、文化在里面。这个文化不仅是表象的符号元素,而是对时代文化的理解、沉淀而提炼的精神、意境,与传统技术的融合。”
 
带着枷锁起舞的艺术创作
“创作与复制不一样,就算是“复制”自己,也不能一成不变的机械式叠加。”
       传统艺术的发扬传承,像带着枷锁起舞,让传承人在“懂方圆”、“知规矩”的基础上,看到自己的使命和新的方向。范老师平静地说着自己的创作心得:“最开始有规矩,到一定程度了,就没有规矩了,由心而生,自由创作。学习古人也好,看书也好,最终要脱离开前人的‘规制套路’,把理解融汇于自己的创作中,书要越读越薄。”
      “艺术是隔着物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内心对话、情感交流的载体。好的作品应当传达感情和创作者对艺术、人生的思考和理解。现代社会越浮躁,人心越趋往寻找沉静、内敛、简单、平和的内在精神世界和意境寄托。优秀的汝瓷作品应当是能承载这样的寄托的艺术。而对自己有所要求和追求的艺术者,会慎重在作品上签名。我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以后会有怎么评价,是流星还是永恒闪耀的星星。我只是用心的去创作自己的每一件作品。有一个时期,我对自己不满意、苛刻到了出窑的东西有点不满意的,当场立刻摔碎。”
不刻意“创新”,就是能创新!
有时候,不刻意追究‘创新’,也许反而能创新。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享受生活,享受艺术创作的过程。
     在不做瓷的时间段儿,范老师喜欢“翻弄”自己收藏的古瓷片,打打太极拳,练练毛笔字,静心养生,问道人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有了艺术,便有了美好。艺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我们才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文明与优雅。如果把艺术当做特定职业人群施行的学问,艺术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让身心放松的时刻,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会让人脱离着眼于眼前的局促,思想放得更开。“下一个阶段,我要做的是自由发挥,不受任何限制。甚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要对不满意的作品立刻就摔,放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看看,或许理解和心态就不一样了。


有时候,不刻意追究‘创新’,也许反而能创新。
   
   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享受生活,享受艺术创作的过程。”
 从2002年,范随州任国营汝瓷厂厂长时,在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即开始了对汝瓷行业的做大做强的思考和布局。在他的协调努力下,牵头成立了汝州市汝瓷协会,筹建并开通了汝瓷网;2004年他牵头申报的汝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批准。紧接着,由汝瓷协会牵头,配合汝州市技术监督局,他与陶瓷界资深专家朱文立等一道起草了《汝瓷国家标准》。从此,汝瓷质量的好与次有了统一的衡量标准。《汝瓷国家标准》于2009年由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布。
     “能为行业做点事,我苦点累点都开心。”虽然时隔8年有余,提起起草《汝瓷国家标准》这事,范随州依然有点自豪与满足。
     从懵懂到与结缘,从热爱到挚爱,范随州把做汝瓷作为了终生事业。范随州说:“干我们这一行,必须坐得住。”他的这种静下心来执着于一事的气质,无疑已经成为当下浮躁社会中一股难能可贵的清流。
     采访结束,掩卷而思:范随州作品获奖众多,专利众多,荣誉众多,但仍然是如此低调而谦虚,他和他的作品一样,性格鲜明而独特。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