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资讯 | 图片

为什么清朝可以把大臣训的服服帖帖而明朝不行?基本盘都不一样

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2-07-31 浏览量:

为什么清朝可以把大臣训的服服帖帖而明朝不行?基本盘都不一样


秦代到明朝初年,都是以丞相作为文官的首脑来统治国家的日常行政事务,虽然具体的称呼和设置方式等方面有很多变化,归根结底是大同小异的。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是不久又演变出了内阁制度,因为皇帝不可能一个人把整个国家的工作做完。内阁长官就又成了宰相的一种不同形式,虽然仍然把文官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但是清朝不一样,清朝并没有完全继承这种格局,先是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到了康熙年间设立了南书房,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更是把皇权集中到了巅峰地位。

军机处没有明朝的内阁功能,而是让官员们采用兼职的方式进入军机处,因此,清代的皇帝在很多方面上不需要依赖文官,所以文官们的发言权也就大大降低,皇帝的权威到此时到达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二、基本盘不同

封建时期的帝王以什么为基本盘呢?有人会说是百姓,有人会说是官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帝王的基本盘只有一个,那就是勋贵。

自从始皇帝以来郡县体制、官僚体制和贵族体制成了三足鼎立。其中,郡县体制可以限制贵族的权力,让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官僚体制则是可以让国家管理人员变成非世袭的性质;而贵族体制则构成了皇帝世袭的统治基础,贵族的权势不能过重,但是也不能没有。

明朝的贵族主要构成有两种,一种是皇家的宗室贵族,在明朝宗室子弟,一般都到各地去当诸侯王,没有权力就如同养猪一般;一种则是和开国皇帝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后代,这些人往往掌握着军队是皇帝的贴心人。

但是自从土木堡之变之后,大明帝国的功臣后代已经损耗殆尽,剩下的都是那些在各地养尊处优的诸侯王了,三驾马车瞬间失去了平衡。到了明朝末期,皇帝只能使用太监来抗衡文官们的势力。

但是清朝不一样,在满清入关的时候到康熙皇帝登基之前,八旗的王爷们和议政大臣们共同参与国家政治,这就是满清早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期,包括入关之后,这个制度一直在清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清代的八旗子弟们每月都有固定的生活费,优秀的还可以通过成为大内侍卫来做官,各省地方官也有满大臣和汉大臣之分。相比于明朝来说,清朝的基本盘无疑是非常牢固的,皇帝也有了与文官抗衡的资本。

三、对言官的控制

对于明朝的灭亡,康熙帝有一种独特的看法,就是明朝的国事全部被言官们给弄坏了。从政治上讲,盐官集团的主要功能就是政治表达,而政治表达是否能形成国家的政策,则取决于皇帝的选择。

但是,康熙皇帝非常讨厌言官,因此,康熙皇帝禁止了风闻言事这种方式。不过,随着执政经验的增长,康熙皇帝对儒家经典和传统政治了解得越来越深入,康熙皇帝逐渐意识到风闻言事是有正面价值的,在康熙36年康熙帝下令重新开始风闻言事。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这种参政方式的打压,很多言官并不敢直接向皇帝提一些尖锐的建议。再加上康雍乾时期,文字狱是非常残酷的,很多知识分子也许因为自己早年间写过的几首发牢骚的诗句,就被扣上了反清复明的帽子,以至于全家被杀。

甚至有些人为清王朝歌功颂德,但是把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也是人头落地的下场。在这种严苛的政治环境下,文官们只能是噤若寒蝉,不敢随便发表意见。

四、密折制度

为了弥补言路不通的现状,从康熙时期开始就大规模地推行了秘密奏折,让官员们互相告密揭发,互相监督,康熙对密折的作用非常满意。

到了雍正时期,密折制度被推向极致,雍正不仅把密折用于官员们的互相监督,而且用在了他的改革上。这样一来,竟然使得官场上令行禁止,不得不说是歪打正着了。

纵观我国历史,明朝的文官们能对皇帝的行为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成化嘉靖时期文官大多数对皇帝进行扩建,虽然皇帝也是大发雷霆,但是文官们前仆后继,赴死不辞,虽然在后期造成了政治上的混乱。

清朝入关之后由于对自己执政合法性的自信不足,再加上对文人的思想禁锢,建立起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君主独裁国家,把皇帝的权威上升到了顶峰。

但是要知道,这种政治体制是非常依赖于皇帝本身的能力的,如果皇帝的权威特别大,这个时候皇帝英明还算是一件好事,皇帝如果平庸懦弱,就会给国家和政治带来非常巨大的灾难。

 

皇权专制的顶峰状态,在国内外局面稳定的时代表现为行政效率增强,对边疆事务的行为能力增强,也推动了国家的文化经济发展。

但是,如果国内外大局发生动荡,或者是需要实施政治改革的时候,皇权专制就会使得权力主体表现出顽固和腐败。再加上后来的清朝皇帝对文官有意识地打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阉割了吸取下层建议的路径,也使得政治公开化不能实现,无法正确地去制约皇权,最终也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