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编辑人:文文 发布时间:2021-09-05 浏览量:
明朝的大航海活动,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不少现代人都非常惋惜,为何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不能持续下去?为何大明朝廷拒绝走向大海,甚至闭关锁国?
事实上,元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对探索冒险行为是很不友好的。不仅仅是一些普通人,甚至被世人几乎奉为“神仙”的刘伯温也是如此。我们从刘伯温(刘基)所著《郁离子》的一则寓言,就能看出端倪。
《郁离子》是刘伯温在元朝末年撰写的寓言故事集,形象鲜明,情节生动,语言犀利,极富有浪漫主义。《郁离子》中的不少故事,寓意深刻,富于哲理,至今仍常用于文学作品和生活交流中,例如《中山猫》、《郑人学艺》、《象虎》、《良桐》等等。但是,有一篇寓言《蹶叔三悔》所反映出来的寓意和价值观,却值得说道一下。
《蹶叔三悔》的主人公蹶叔,被称为“好自信而喜违人言”,就是过度自信,不愿意听人劝告。
第一件事,蹶叔去种田,但他在高地种稻子,而在洼地种高粱,朋友劝告他说这颠倒了农作物的习性。但是蹶叔却不听劝告,花了10年也没攒下粮食,于是向朋友承认后悔。
第二件事,蹶叔去经商,在货物畅销的时候去抢购,朋友劝告他应该去购买别人不争的货物,等待时机再卖。结果蹶叔仍然不听劝告,花了10年也没挣到钱,只好又向朋友承认了错误。
第三件事,蹶叔乘船去航海,邀请朋友一起向东方前进,直达大洋的边缘,但是朋友却劝说道:“是归墟也,往且不可复。”蹶叔又不听劝告,结果船开到了海中的大壑里,被困了九年,最后借助“巨鲲激起的大浪”才逃出来。最终蹶叔“比还而发尽白,形如枯腊,人无识之者”,最终向朋友忏悔。
《蹶叔三悔》,寓意是嘲讽那些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人。在当代的一些解读里,还宣称刘伯温告诫世人“要善于汲取教训,及时改正错误”。以上这些,看上去都非常非常有哲理。
但作为学过世界史的现代人,读了第三个故事后,肯定会联想到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这不就是阻挠明朝人去航海探险吗!
我们都知道,所谓“海中的大壑”和“巨鲲”完全是虚构的东西。用这种不存在的东西来证明的哲理,无异于骗人!所以说,难怪明朝人发现不了美洲大陆。原来刘伯温提前就做好反面的思想工作了!
再谈谈郑和下西洋,近些年虽然有“郑和发现美洲”的说法,但都缺乏可靠的证据。而且,郑和船队的航行路线基本是照搬已有的海上商路,几乎没有新开辟的航线。
此外,郑和船队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贴近海岸线的近海航行,很少有横穿大洋的行动,更不会冒险冲入未知的海上方向。可以说,包括郑和船队在内的明朝大多数海船,都缺乏哥伦布那种敢于冲向未知海域的冒险精神。客观来讲,如果“蹶叔”这个人在历史上真实存在,那么就该成为元朝或明朝的“哥伦布”!但在刘伯温笔下,却成了被嘲讽的对象。
“多听劝告”、“多吸取古人经验”看似是哲理,但也是对开拓进取的思想束缚。从这个角度看,以刘伯温为代表的古代文人(或者说大聪明、大军师),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给古代中国人编织了一道无形的枷锁。
《郁离子》虽然是古代优秀思想的结晶,但《蹶叔三悔》这篇却只体现了刘伯温的“小聪明”。
个人认为,古人留下的一些所谓“哲理”,很可能就是我们必须勇于打破的旧观念。不破不立的精神,也许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大智慧。(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