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风物传说
虎头和木堂
很久以前,汝州城北边的山里有一片大森林,里边有很多鸟兽。有一只母老虎经千年修练,已经能变成人形了。一天,她不幸受了重伤,接着又得了重病,看着性命难保,她就变成一个村姑进城去找人疗伤治病。
母老虎进城治病,手里没有一分钱,咋办呢?她就想了个办法,嫁个老实人,让他帮助自己治病吧。母老虎变成村姑,就坐在城外通向城里的道路边上,等待和挑选自己想找的人。
城里有个农民父母去世得早,独身一人,有几亩灌田,就在城北。因家境不好,已经三十出头还没有娶上媳妇。这天,他在地里干了一天活,收工回家,村姑抬眼一看,见他身体健壮,慈眉善眼,一脸的忠诚老实,就选中了他。于是就呜呜大哭起来。
小伙子一听有人在哭,便停住了脚步,看那村姑哭得十分伤心,小伙子很想走过去问,她为什么要哭,哭得又那么伤心,遇到了啥难办事,又一想,不行,自己是一个大小伙子,人家是一个大姑娘,过去问长问短,别人见了会说东道西的,他看了一眼痛哭的村姑,又离开了。
村姑看小伙子要离她而去,哭得更厉害了,小伙子见那村姑身体瘦弱,面色腊黄,哭得那么伤心,忍不住慢慢挪动脚步走到村姑面前问道:“大姐,您住哪里?叫啥?遇到了啥难办事?”
村姑擦擦泪说:“俺家住在北边大山,俺叫虎妞,父母双亡,俺独自生活。这几天我生了病,家里又没了柴烧,俺就出去打柴,一不小心滚下山崖,身受重伤。想到城里去找个医生治伤看病。可俺身无分文,大哥,你说我一个姑娘家举目无亲,可咋办呢?”
小伙子看了一眼满脸泪痕的虎妞说:“大姐,我领你去找医生吧,我虽然穷,但掏几天的药费还办得到。这疗伤治病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你住哪里?谁来照顾你?”虎妞看着为难的伙子,眼泪又流出来了:“大哥,我看您是个好人,您行行好,就让我住在您家里,要是怕人说闲话,就当您的媳妇。”小伙子脸也刷地红了,赶忙摇头:“那咋中,别人会说我的!”虎妞苦苦哀求:“大哥,这事我愿意,你带我走吧!”小伙子心里七上八下,停了好一阵子,才扶起虎妞说:“那好吧,我先找个医生给你看看。”
就这样虎妞在小伙子家住了下来,经过医生的精心诊治和小伙子的悉心照料,虎妞的病渐渐好了,她和小伙子结成了夫妻。夫妻恩恩爱爱,男耕女织,生活甜甜美美,三年生下一男一女。
过了五六年后,有一天小伙子外出办事,几天没有回来,这天夜里,虎妞打发两个孩子睡下,在灯光下做了会儿针线。忽然心血烦躁,想现出原身欢快一下,就停下手中针线,站起来摇身变成了一只老虎,在地上不停的打滚儿。正在这时,小伙子忽然回来叫起门来。虎妞心里一急不能很快变成人形,无法开门。小伙子见屋里灯火通亮,却没人吭声,又不知发生了啥事,就破门而入。进屋看见一只白额斑烂猛虎卧在地上。他大声呼叫起来,邻居听见喊声都急忙赶来。老虎这时打个滚儿变成了人形,一五一十向小伙子和邻居诉说了根底儿。大家听了,都觉得她虽然是只老虎,但变成人后却温顺贤良,和丈夫相敬如宾,抚养儿女,同邻居和睦相处,乐于助人,都不害怕了。
这件事后虎妞心里总是不安,感到自己已经现了原身,大家都知道自己是只老虎,再和小伙子生活在一起,小伙子和孩子会咋看待自己?邻居会咋看待自己?消息传开后周围的人又会咋看待自己?所以,尽管小伙子信誓旦旦,表示不会因为知道她是一只老虎而害怕和疏远她,邻居也表示不会因为知道她是一只老虎而改变对她的看法,但她还是决定远离亲人回到大山里去。可她又实在不愿意离开丈夫和一双儿女。为此,她彻夜难眠,偷偷哭泣,几次从梦中哭醒。
一天早饭后,她乘丈夫下地干活,把一双儿女支出去玩耍,把为丈夫和孩子们洗好的衣服收拾好放到床上,又把午饭做好,出门走了。
中午,小伙子从地里回到家里,发现没了妻子,急忙找回一双在外玩耍的孩子寻问,又向左邻右舍打听,听说有人见她独自一人朝南边走去了。小伙子赶紧一手拉一个孩子,向南追赶。从城里追到城外,才远远看到了她的身影。
小伙子和孩子大声呼喊,但她头也不回,直往前走。到了汝河边上,她摇身一变成了一只老虎,涉水渡过河去。金锁和孩子哭着喊着也渡过汝河紧追不舍。她听到了丈夫和儿女的哭喊声,步子终于放慢了。到了今天虎头的地方,小伙子和孩子赶到虎妞跟前,一齐哀求:“俺都不嫌弃你,你就跟俺回家吧!”
老虎低着头,眼里的泪直流。停了许久,她还是摇摇头撇开丈夫和一双儿女往前走了,后来这个地方就叫“虎摇头”,为了说和写的方便又叫作“虎头”。
小伙子和孩子们还是继续向前追。又走了几里路,到了今天叫“木堂”的地方,看看就要追上,老虎突然停住脚步把头磨(mˆ,动词,转回来的意思)了回来,将眼一瞪,牙一龇,摆出一副恼怒的样子,小伙子和孩子吓了一跳,傻愣在那儿不敢再向前追赶了,老虎这才痛苦地转回头继续向前走去,直奔南山的丛林。小伙子和孩子站在那儿呆看着,泪水长流,直到看不到了踪影才转过身来,这个地方后来就叫“磨头”,再后来又改成谐音“穆堂”,也就是现在的“木堂”。
讲述者:李成义
整理者:李泉海
米庙的传说
汝州东北十几里地的箕山脚下,有个村庄叫米庙,这个村子原来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传说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姓米的人家,一家人勤劳能干,农忙时在土地上劳作,春种秋收,汗水掉成八瓣儿。农闲时磨豆腐喂猪,做酱油醋,走乡串户做生意。由于勤劳能干成了一方富户,有土地有作坊,不愁吃不愁喝,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家里虽然富了,但从不忘过去的艰难日子,和乡亲们处得很好,对人和蔼可亲,尊老爱幼。谁家没有牲口种不上地,他把牲口送去;谁家断了粮,他把粮食送去;谁家的红白大事没钱办,他把钱送去。乡亲们都很喜欢他。米家样样都好,就是有一件事不满意,老伴儿不会生育,眼看已过半百仍是无儿无女。老伴儿几次劝他:“我不能为你生儿育女,心里很不好受,你还是再娶一个年轻的,能为米家生个一男半女,也好接替香火。”他也总是这样安慰老伴儿:“没儿没女,咋能只能怨你呢,我就没有份儿?接替什么香火,我们看得见吗?我们过得好好的,何必去自找麻烦,自讨苦吃呢!”
乡亲们看着这么好的老两口儿没有儿女,也都为他们着急,有不少好心人劝老米再娶一个,要是真的不想再娶,那就抱养一个,也好传宗接代。
米家老汉笑了笑说:“那才叫愚蠢呢,别人不知道,自己还不清楚,那传的是谁的宗,接的是谁家的代?那是买个烧饼揣怀里——自己哄自己!”
老两口就这样活到老干到老,相敬如宾,恩恩爱爱地活着。
俗话说行了清风,就一定会有细雨,到了老两口干不动的时候,村里人争着照顾。这家给他们提水,那家给他们送柴,有了病争着为他们去请医生,争着来侍候,和侍奉自己的亲人一样。临终时,米老汉把村里的几个头面人物找来交待:“俺两口子下世后,全部家产分给乡亲们,你们几个掌管,谁家有困难就帮谁家解决,不要叫乡亲们过不去。”
老俩口去世后,乡亲们每当想到米家的好处,就到他们的坟上去烧烧香上上供,后来,大伙又在村上为他们建了一座庙,塑了他们的像,逢年过节都要去敬上一炷香,烧上几张纸。时间长了,人们把这座庙叫成了米爷庙,那个村子也因庙得名米爷庙了,再后来又被简化成米庙了。
讲述者:李成义
整理者:李泉海
蜜蜡山
大峪乡北部与登封交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叫蜜蜡山。为啥用蜜蜡给这座山起名呢?这里边有一个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蜜蜡山下住着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母亲长年重病卧床,啥药都吃了,就是好不了,家里的生活和治病的钱都靠儿子棉花每天上山打柴卖柴维持。小棉花每天累得腰酸腿疼,两只小脚磨得绽口流血。为给他娘治病,还是一天天不停地砍柴卖柴,附近老百姓都夸他是孝子。
有一天,棉花上山砍柴,碰到一位白胡子老头。那老头知道棉花是孝子,就对棉花说:“我给你说个单方,保证能治好您娘的病。”棉花说:“真能治好,我就认你跟前当干儿。”说罢,跪下嗑头。老人说:“念你是孝子,我才来这给你传真法。你记住,高处的石洞里住窝蜜蜂。你明儿上山带一根竹竿,竹竿头上卷一块烙馍。用细绳捆结实,朝蜂儿出出进进的洞里往里戳。馍上粘的蜜、馍叫你娘一次吃完。你每天只能上山戳一次,你娘吃上三五天病就会好净。”说罢,一眨眼,白胡子老头不见了。
第二天,棉花带着竹竿和烙馍上了山。果然找到了蜜蜂出出进进的山洞,他在竹竿头上卷了烙馍,用细绳捆紧,慢慢往里戳。拔出后,看到馍上粘了一层黄糊糊的蜂蜜,香气扑鼻。他卷好馍回家,让他娘吃了这馍。棉花照老头说的办法,一连上山三次带馍戳洞卷蜜,他娘吃后,很快恢复了健康,农活家务样样都能干了。
这事后来被一个贪心财主知道了,逼着小棉花说出戳蜜的蜂洞。财主带上竹竿和一沓子烙馍,来到洞前,狠命猛戳。这时候蜂群被戳骚了,无数蜜蜂飞出洞来,把财主团团围住,蜂针蛰得他疼痛难忍,在地上来回打滚,结果滚下悬崖摔死了。
从此以后,这山就叫蜜蜡山了,小棉花住过的村子也叫做棉花窑村了。“卷烙馍,戳一戳”的口头禅一直流传到现在。
讲述者:王化堂,男,71岁
整理者:樊忠义
汝州城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有人想在汝河岸边建一座城,城址就选在汝河南岸。
许多仙家知道后,都赶来看热闹。
人们干一个月了,只运来了一部分沙石砖土。
河大王爷看看就着急了,对土地爷说:“要是叫我干,我一夜就能把城盖好。”
土地爷说:“那不一定。你盖的是一座城,可不是几间房子,咱俩打赌,要是你输了,你在南边再开一条河。”
“我一夜不把城盖起来,不光再开一条河,还要把城向东挪十里,挪到河北岸再盖一座城。”
土地爷忙接着说:“中,一言为定。”
天黑了,河大王爷率领自己的人马,慌慌张张干了一黑地儿,一会儿也没敢歇,眼看就要完工了,突然听见鸡叫,河大王爷赶紧招呼手下,集中人马回营。
这时候,土地爷偷偷地笑了。原来,他看河大王爷的人马真厉害,一夜竟盖好一座城,要是输了,自己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就偷偷来到一户人家的鸡窝旁学起鸡叫来了,这一招真灵,一会儿功夫,附近村庄的公鸡都打起鸣来,因为神仙干活不能让凡人看到,所以河大王爷听见公鸡打鸣,就招呼人马撤退了。
河大王爷输了,在古城遗址南边又开了一条河,就是现在的卢沟河,城嘛,当然向东挪了十里,挪到了汝河北岸,就是现在的汝州城,那河大王爷没有盖好的城,就是现在汝州城西十里的杨古城、叶古城和樊古城。樊古城西边有一条土坡,据说是河大王爷垒了半截的城墙。
讲述者:杨桂荣,女,72岁
整理者:王 敏
许羊台的传说
汝州大峪境内的黄涧河畔,有个古老的村子叫许羊台,简称许台,传说是王莽撵刘秀留下的遗迹。
西汉末年,王莽到处追杀刘秀。这天,刘秀沿着黄涧河旁边的道路正向南走,发现王莽的人马在后面追了过来。他赶紧绕上土坡,躲进坡中一个比较平坦的林子里。这时,刘秀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在一间茅草屋旁靠着大树闭目养神。不远处有群羊在林里低头吃草。刘秀急忙走到老人跟前,求老人相救。老人睁开眼睛说:“我看没事,你跟我来。”老人领着刘秀到了茅屋后边,他把一大块树枝忽啦掀起来,下面是个地道,深不见底。老人让刘秀带着人马躲进去。盖上洞,在盖子上撒上土,又撒了许多青草,接着老人用鞭杆照树上敲了几上,羊群像听到了命令一样,过来吃那土上新撒的青草。有的羊低头斗架。小羊娃在旁边蹦跳着撒欢儿。
不大时候,王莽的人马追到河边上,看着前面弯曲的小道上没有刘秀的影子,听到林中有羊叫声,到那里一看,林里有位老人,靠着树闭目养神,一群羊悠闲地吃草嬉闹。王莽赶紧向老人打听,见没见一群武士从这里过去。老人说:“没有,没有,这林子里是放牲口的地方,从来没有路,他们咋会到这林子里。不信,你们瞅瞅哪里有人。”王莽一群人仔细观察,除了老人和那群羊,什么人也没有,再仔细看看屋里屋外,前后左右到处都是羊蹄印,羊粪蛋子和羊撒的尿迹,一股难闻的气味。王莽刀一挥说:“走。”一溜烟朝远处走去。
老人看着王莽已经远去,请刘秀出来,把刚才用羊迷惑王莽的经过讲了一遍。刘秀非常感激,临走还说来日有空一定来这里酬谢。刘秀当了皇帝后还惦记着这事。打发人来这里寻找放羊的老人和那群羊,毫无结果。刘秀过意不去,亲自赶着一群羊来到老人救他的地方,筑起高坛,把羊赶到高台上,进行祭拜。以羊相祭。从此,人们把这个地方叫许羊台。传说那放羊的老人是位神仙,他那群羊和刘秀祭祀的羊是非常通灵性的神羊。如今,土台子一带还传说这一带深夜有时还会听到羊叫的声音。东坡人听着声音在西坡,西边人听说声音在河东坡,一直传到现在。
讲述者:秦松清,男,64岁
奏 庆,男,61岁
整理者:樊忠义
南天门的传说
有个能人告诉一对兄弟说关顶山的南天门里有金骡子金马。不过,一定要茄庄的茄子当钥匙才能打开南天门。还得要黄庄的黄瓜当柱子顶住南天门,打开后才不会塌。能人一再交待,一定要到某月某日,茄子和黄瓜也必须得长够一百天才能摘。
可是弟弟心太急,在黄瓜和茄子长到第九十九天时,摘了茄子、黄瓜,打开了南天门。他走进南天门一看,呀,真的金骡子金马。一个妇女正在推碾,碾的是黄豆。那碾是金碾,黄豆也是金豆。他心里想,把这金骡子牵走,卖了,一辈子就会吃喝不愁。想罢,他就上前去动手牵那金骡子。突然间,天色变暗,飞沙走石,那金骡子张开大嘴要把他吃掉。他一慌张,撒腿就跑。这个人太贪了,临逃命时,也没有忘掉抓一把金豆。连滚带爬总算逃出了南天门。可是那一把金豆子都骨碌到了山沟里,沟也变成了金沟。后来的人能在金沟里挖出金子。金碾盘也被狂风吹了个粉碎落到了另一道沟里,这就 是后来的碾道沟。
这个贪心的人由于提前打开了南天门,泄露了天机。被化成石人。传说,到现在这个石人还立在关顶山上,每天眼巴巴朝金沟张望呢。
讲述人:何江 56岁
整理人:陈凝
关顶山的传说:石猴
关顶山上有块石头,是个巨大的猴子。据说天上的一只仙猴触犯了天规,被贬到了关顶山上。仙猴日日思过,盼着能早一天被召回天庭。可玉皇大帝把仙猴贬到人间后就把它忘了。仙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盼苦等,也没等来玉皇大帝召它回天庭的圣旨。它流干了眼泪,风化成了石头。
仙猴化成石头后,身上的灵气并没有消失。有一年,从山西来了个姓岳的生意人,听说了石猴的事,就在石猴前又祭又拜,求石猴保佑他生意兴隆,人丁兴旺。仙猴被贬到关顶山上后,一直孤独无伴,化成石猴后,更是寂寞难当。它见姓岳的生意人心诚,感激他的知遇之恩,就甘当起了他家的风脉石。从此以后,山西岳家果然财富滚滚。传说,每天早上,太阳一出来,山西岳家屋中间的镜子里,都会显了石猴的灵光。这时,岳家老少都会虔诚地叩拜它。
后来,有人眼红岳家的富裕,追根求源找到了石猴,炸瞎了石猴的眼、嘣碎了石猴的心,石猴的灵气也就失去了。而山西岳家从此也败落了。
讲述者:何江 56岁
整理者:陈凝
关顶山的传说:关爷磨刀石
大峪关顶山上有块被一分为二的石头,据说是被关帝爷劈开的。有一年四月十三,关帝爷拿着月偃刀在一块巨石上嚯嚯嚯地磨刀,准备斩蔡阳。刀磨好后,关爷要试一试刀磨得快不快,就朝着这块巨石砍了下去。谁知,唿啦一下,巨石被劈成了两半。传说老天爷怕关爷磨刀时没水,每到四月十二这一天都要下场雨好让关爷蘸着磨刀。
讲述者:何江 56岁
整理者:陈凝
大红寨传说:枣祗开荒
大峪乡大红寨上有个深洞,叫枣祗洞。传说,枣祗是曹操的军垦大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老百姓可遭殃了,到处流亡。枣祗给曹操建议:把流亡的饥民集中整编,开荒种地,供应军队。曹操允许后,枣祗开始招集饥民,在大红寨、小红寨安营扎寨。
枣祗把人员分片管理,收获的粮食上缴给曹操。曹操任命枣祗为军垦大将。枣祗带领部下在大红寨、小红寨上开垦了千余亩耕地。
传说大红寨上有只神鹰,能给曹操报信。神鹰停歇的地方,现在叫老鹰嘴。大红寨上有个石崖,叫黑老雕崖,据说也是那神鹰给曹操传递信息途中驻足歇息的地方。枣祗和部下居住、囤粮的地方,就是枣祗的洞了。
讲述者:樊忠义 60岁
整理者:陈凝
大红寨的传说:娃娃鱼潭与不老泉
有个小孩叫王二小。一天他上山拾柴,天热,他就脱了衣裳下到潭里洗澡。正洗着,忽然看见水里有许多小娃娃一样的鱼游来游去。他赶紧伸手去捞。鱼跑他撵,也不知撵了多远,也没有撵上,娃娃鱼们也不见了。眼着出眼一座桥,桥上写着:极乐世界。过了桥,可真是到了极乐世界。要金有金,要银有银,要吃有吃,要喝有喝。王二小在极乐世界中看烦了、玩够了、吃饱了、喝足了,猛想起该回家了。他顺着一条泉水走,走呀走呀,终于走到了尽头,尽头处有个石洞 。出了石洞,王二小回头一看,那石洞上写有“不老泉”三个字。他东摸西摸终于找到了家。可是家里人都说不认识他。他伤心得“鸣呜”大哭起来。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个白发苍苍弯腰驼背的人。一问事情的原由,老人拉着二小,失声痛哭起来:哥哥,你咋才回来呀!咱爹妈找不见你,以为你上山拾柴让狼给吃了,咱娘想你把眼都哭瞎了,没些天,他们就下世了!
王二小也被眼前这个苍老的弟弟给哭懵了。他不知道,仙家才一日,世上已百年啊!他由于贪玩,误入了不老泉,出来时仍然没有变老,可是他的同胞胎弟弟已变成白发老人了。
娃娃鱼潭在大红寨上,不老泉在小红寨上,传说王二小是从娃娃鱼潭进去,又从不老泉出来了。还说,娃娃鱼潭和不老泉是相通连的。
据说,现在小红寨上的小涧泉,就是当年叫王二小没变老的“不老泉”。
讲述者:何江 56岁
整理者:陈凝
杜鹃上山
汝州东北的大红寨、小红寨,古代名叫梁山。山上杜鹃花开的时候非常好看。
传说杜娟和牡丹本是天宫管理花园的仙女。有一天玉帝和王母听太白金星和托塔李天王禀报,说是炎黄二帝在河水(今黄河)南岸的山上种树栽花,还得种植五谷,驯服牛马,又要疏挖河道,忙得顾不过来,请求派管花仙女助一臂之力。玉帝、王母听后,传下圣旨,命杜鹃、牡丹姐妹下凡,帮助炎黄二帝种植花木,把人间打扮成天堂的花园。
杜鹃和牡丹姐妹俩下界后沿黄河水向东走啊走啊,边走边打听,总不见炎黄二帝。到了洛河一带,听说二帝在嵩山以南梁山。牡丹说:“姐,我脚打泡了,走不动了,这里也有山有水有庄子,咱就在这里种花吧。”杜鹃说:“咱还没有达到目的地,不能停呀。”牡丹说我脚腿生疼生疼,能不能歇几天再走。杜鹃看看牡丹的脚腿肿的厉害,实在无法前行。她答应让牡丹留下来,好好种花,管花,不负玉皇大帝期望。
告别妹妹,杜鹃继续东行。边走边问,终于在汝水以北的黄涧河上,见到了正在河道上疏河治水的炎黄二帝。她向二诉述说了她来的目的,还向二帝讲了牡丹留在洛水一带的情况。炎黄二帝说,留洛水也行,都是咱炎黄的人,炎黄的地。在那里干出名堂,也是好样的。
杜鹃受到热情招待后,按炎黄二帝的吩咐到梁山种植杜鹃,她终日挖坑、挑水,不停劳作,把杜鹃花种满了梁山坡坡岭岭,沟沟叉叉。炎黄二帝治水归来,找不到杜鹃仙女的影子,只见两座大山上红彤彤的杜鹃花向他们含笑招手。二帝一打听,才知道杜鹃仙子因劳累过度,病死在梁山上了。她的尸体变成了满山的杜鹃花,仙子不在,红花常存。后来的人根据杜鹃上山的传说,把南北梁山分别命名为大红寨,小红寨。
讲述者:裴银法 72岁
何 豆 女 53岁
整理者:樊忠义
蜈 窝的传说
汝州南五十多公里的虎狼爬岭上,有个叫蜈 窝的村子。传说很早很早的时候,那地方是一片深山老林,荒草丛生。老林里有一片水洼地,里边住着两条大蟒蛇。这两条大莽蟒蛇吃完了老林里的野兽,就经常跑出老林,偷吃村里百姓的鸡鸭猪羊,有时候还伤人,祸害百姓。
村里有两个小孩,男的叫龙龙,女的叫莲莲,年龄都十二三岁,俩人经常结伴儿出外割草拾柴。有一天,他俩正在地里割草,突然间狂风大起,天空变得漆黑一团。狂风中一条大蟒蛇向莲莲扑来,眼看莲莲就要被大蟒蛇吃掉,龙龙扑到大蟒蛇身上,骑在它身上,用手中的镰刀乱砍。大蟒蛇见龙龙骑在自己身上,丢了莲莲,勾过头来扑咬龙龙。可是龙龙骑在它身上,它咬不到龙龙。大蟒恼了,就用身子卷住了龙龙,把龙龙卷了好几圈。龙龙虽然被卷住了,但他还不停手的砍那大蟒蛇。最后,大蟒蛇被龙龙砍死了,可是龙龙也因伤重,不久就死了。龙龙临死的时候,对莲莲说:“你要为我报仇。”
莲莲趴在龙龙的尸体上哭了三天三夜,把眼泪都哭成血流出来了。莲莲的哭声惊动了天庭。玉皇大帝听说下界有大蟒蛇成精作怪,祸害百姓,就派了天兵天将来收服另一条大蟒蛇。
有一天正晌午时,天空突然电闪雷鸣。一个大火球直扑那条老林,大火立刻烧了起来,一直烧了几天几夜,把那条大蟒蛇烧死了。可是那片老林子也被烧光了。山坡被烧成了一片焦土。
据说,如今的虎狼爬岭就是那次天火烧后才形成的。虎狼爬岭上有条河叫蟒河,也是蟒蛇被烧死后留下的尸体,汝州人把大蟒蛇叫蜈 ,那个村子因此也起名蜈 窝了。
讲述人:
整理者:张三植
蜈 窝儿
很早的时候,汝州城南的山水儿寨(现在的三山寨)上都是树林子,人烟稀,野畜遍地。山水儿寨南根儿底下,住着几户人家。有一家姓朱,当家的叫朱过山,家里养了一匹瘦马。马瘦,从来没使过,成天放野路路儿,没人照看。天长日久,马上了膘,可天天回来总是一身汗。
朱过山细审那马,嘴里喘粗气,浑身是汗,看着象出过很大的力,心里蹊跷:闹不好是谁偷使马干了活,要不咋会浑身透湿哩?
第二天,没吃清早饭,那马就自己出了大门,朱过山远远儿地在后头遛着,看着到底是咋回事儿,那马扬长跑到山水儿寨坡底下,四蹄刨地,扬起头“咴咴”叫唤几声。马叫唤罢,就听见树林子里“呼呼”一阵儿风响,那马听见风声,鬃毛直竖竖立起来,四蹄腾空,往树林子那边窜去。马还没到,树林子里出来只蜈 ,身子几丈长,跟桶粗细差不多,张着血盆大口要吃这马。
马不怕蜈 ,也张着嘴去啃那蜈 。眼看整个马头都快进了蜈 嘴里,马使劲儿一拽,又打蜈 嘴里薅出来,再窜着去啃蜈 。过来过去,谁也制不了谁,谁也不服谁。它俩斗到日头压山,那马才勾头回家去。朱过山两顿没吃饭,连饥带吓,腿都软了,也晃着身子回家去。
朱过山寻思,马斗不过蜈 ,会是怨头上的刘海儿太长,盖住马眼了吧?他先剪了马的刘海儿,又剪光了马鬃,把马浑身梳洗得溜溜儿光。夜里,又给马加了好多麸子草料,叫马吃饱喝足,指望第二日叫马啃死蜈 。
谁知,朱过山这一捣腾不打紧,可把马给送到了死地。据说,马全凭鬃避邪,他把马鬃连刘海儿剪得光光的,那马只一个回合就叫蜈 给吞吃了。
蜈 吃了那马,肉瘾大发,不管狼虫虎豹还是人,只要叫它碰上,就没有活命的,山水儿寨东是汝州通往鲁山、宝丰的官马大道,也叫蜈 给吓得人断路稀,大天白日也得三五成群才敢路过。
朱过山自打马叫蜈 吃罢,心里恨死了蜈 ,跑了好多地场儿,最后找着个专逮蜈 的人,请他除掉这一祸害,也替自己的马报仇解恨。这人叫薛冬娃儿,问过根梢儿原因,说:“你先行一步,我收拾好家伙儿,随后再去找你!”
天快晌午时,薛冬娃儿看着离山水儿寨不远,就进了路边儿的一家小饭铺儿,打算吃罢晌午饭再去找朱过山。饭铺儿里吃饭的客不多,薛冬娃儿拣张桌子坐下来。他刚放好家什儿,脚跟脚儿走进来个一身黑衣裳的白胡子老头儿,在他对面儿的桌子上坐下来。白胡子老头儿看看薛冬娃儿,打招呼说:“客,恁是做啥生意哩?”薛冬娃儿搭腔说:“不做啥生意。听说这一带有蜈 常出来伤人,我是专来逮蜈 的。”
说话间,饭菜端上来,俩人坐到一个桌子上,吃着说着,说得怪投机。一顿饭吃完,俩人拍成了朋友。白胡子老头儿问:“你有啥法儿能逮蜈 ?”薛冬娃儿说:“一般在蜈 常走那路上下三道钐,一道就是三至五条钐。要是逮不住,再加一至两道,再刁滑的蜈 也窜不过这五道钐。”白胡子老头儿点点头,笑了笑问:“这一道钐跟一道钐能相隔多远儿?”薛冬娃儿说:“也不过三到五尺,近了费钐,下远了钐尖儿够不着蜈 那肚子。”白胡子老头儿说:“就是,说的在理!”临了,白胡子老头儿打发了饭钱,说:“我看呀,你不一定能逮住这儿那蜈 ,五七天你也走不了。我常在这饭铺儿里吃饭,你要是心焦烦闷了,请来这儿玩了,咱俩也怪对脾气的。”薛冬娃儿说:“中,咋不中哩!”
薛冬娃儿出了饭铺儿,找到朱过山,俩人一路往山水儿寨下去。薛冬娃儿看看荒草湖上一条明晃晃的小路儿,问:“这方圆左近哪儿有泉
眼或是大水坑?”朱过山说:“西边有个大水湖!”薛冬娃儿说:“这就对了。你看见没有,这条小路儿边上的草往西边儿分,草都是干的。这不是人走出来的,是那畜牲常去喝水走的路!”俩人走到离水坑有十几丈那儿,薛冬娃儿拿出钐刀,一连下了三道,等着蜈 上钐。可连等两夜,连个蜈 皮也没挂住。薛冬娃儿又添了两道钐,等了几夜,也没逮住蜈 。他心里起急,决定夜里到下钐那儿看个倒底。
夜里,天也怪瞅趣,月亮地儿明晃晃的,薛冬娃儿自个儿跑到下钐那地方,远远地躲到一块大石头后头,要看看是咋回事儿。约摸三更时分,“呼呼”一阵风响,两条木桶粗的蜈 顺小路儿过来了,头直竖竖离地四五尺恁高,一前一后顺小路儿往水坑那去。眼看到了下钐那儿,前头那根蜈 “呼”下子飞起来,眨眼工夫儿窜过去五道钐,落到地下又往前去。后头那根蜈 一样,也跟着前头那根蜈 飞过去,一前一后往水坑里喝水去了。
薛冬娃儿逮不住蜈 ,心里烦躁,想起白胡子老头儿说那话,就又去那饭铺儿里,想喝点儿酒解解闷。白胡子老头儿也在饭铺儿里,俩人热热合合打过招呼,要了酒菜,俩人一递一盏喝起来。
俩人喝着喝着,白胡子老头儿问:“看你气色不大好,怕是事儿不顺当吧?”薛冬娃儿长出短气,说:“不是是啥!这俩蜈 滑得狠,三道钐不中,又添了两道,就这,五道钐也没把它给弄住!”白胡子老头儿笑笑,说:“算了,算了,凡事不可做绝。依我看,你干脆就此罢手为好,省得造罪孽!”薛冬娃儿嘴上不说,心里暗想:我下钐多年,很少失手。这回来这儿,除罢这老头儿,我谁也没对他说过下钐的法儿。况且,这老头儿对我下钐这事格外有兴致,难道这里头有啥蹊跷?想到这儿,他也笑笑,说:“也是。许是那畜牲命不该绝,今儿黑再等一夜,五道钐原封不动,要再落空,打这儿就洗手不干这行了!”
俩人分手后,薛冬娃儿跑到下钐那儿,又在五道钐后添了一道钐。
喝罢汤,等到人脚儿定,朱过山也跟着薛冬娃儿去看热闹。薛冬娃儿交待朱过山,只管趴那别动,千万不敢喊出声来。朱过山说:“中!”
薛冬娃儿交待罢,又找个地方趴下,等着蜈 来上钩。
三更左右,两根蜈 顺路往水坑这边过来了,走在前头的蜈 到了下钐的地场儿,先是一窜,接着就是一声吼叫,随后就是“扑扑通通”一阵儿水响声,蜈 窜到了水坑里。
朱过山立起来想看看是咋回事儿,后边那根蜈 可窜过来了。蜈
大嘴一张,朱过山连喊叫一声也没来及,可叫蜈 给吞到了肚里。
蜈 吃了朱过山,又围着大水坑转了一大圈儿,没找着人,就叼起水坑里破了肚子的蜈 ,随着“呼呼”风声,往西边去了。
躲到远处的薛冬娃儿,一身冷汗,吓得大气儿也不敢出。身子软得跟面条儿样,瘫了。一直到日头出来一人多高儿,薛冬娃儿才缓过气儿来。他晃悠着身子,高一脚低一脚去收钐。到那儿一看,第六道钐后一直到水坑边儿,血淋哗啦的,地上还撒有头天他在饭铺儿里和白胡子老头儿吃的饭菜。薛冬娃儿这才断定,跟他吃饭的白胡子老头儿就是那蜈 变的。
薛冬娃儿回家后,害了一场大病,病好后,就洗手再也不干逮蜈 的营生了。
蜈 走后,地方上才平安,人们只找到它原先居住的洞,就把这儿叫“蜈 窝儿”。
讲述者:齐毛兴 75岁
整理者:刘选民
俩店儿村和马跑泉儿
寄料镇南边儿有个村叫俩店村,因为村里有不少姓李的,有人就认为俩店儿是李店的转音,所以就说俩其实就是李店。以后干脆就称李店儿。
其实,这"俩店儿"的名字是刘秀给起的。这事儿说起来还与王莽撵刘
秀有关。
传说,刘秀被王莽带人追杀,从洛阳伊阙(后来的龙门)一直追杀到汝州与鲁山交界处。天已近半夜,人困马乏不说、关键是饥渴。白天是又杀又冲没机会找吃的喝的,天一黑村庄不敢进,路边不见水。从岭上下到沟底,也不见一条河流。正焦渴无奈,发现拐弯儿处有一家客店,欣喜万分。刘秀与随从下得马来,上前敲门,谁知那马实在等不及了,扭身跑到山角处,扬起前蹄照着一块光滑的石头咚咚地刨了起来,突然"卟哧"一声,石头上刨出一蹄形窟窿。从里边涌出一股清洌甘甜的泉水,两匹马痛快饮了一顿,刘秀和随从也不顾与开门的店家搭话,转身也跑到泉边猛喝一阵儿,把一天的干渴都解决了。
最惊奇的是那个店家掌柜,马刨石头涌出泉水他是看的清楚,又看喝过水的两个客人,在月光下一个脸上闪着煞气,一个眉宇间透着王气,以为是天将下凡、木木纳纳不知如何是好。
刘秀的随从刚要牵马进店,刘秀上前拦住,又问店家"前面多远还有旅馆?"店家如实回答"往南去店就多了,第二家距此三里不到,鸡子打鸣都能听清,再向南每隔三五里就有一家"。
刘秀对店家作了一个揖,说道:"掌柜的,看您面相是个诚实守信之人。不瞒你说,俺俩是南阳绿林军,因为刺探军情被王莽发现,白日里与他们冲杀搏斗了一天,人困马乏。现如今王莽老贼还在后面追赶,俺俩今黑地就住前面客店,如果我刘秀没有看错人的话,那王莽老贼追到此,你想法把他留住,就帮了俺大忙,刘秀决不忘恩,后报有期。"
那店家一听刘秀的一番话,心中甚是激动,一是老百姓对代汉称帝的王莽恨之入骨,二是恢复汉室的绿林军声望很高。第三,这刘秀一个刘字了得,说不定就是将来的汉室帝王,他不仅夸我是诚实守信之人,还毫不保留地向我倒出实情且委发重托,我若不负他望,将来刘汉再兴,他绝不亏我。想到此,他慌忙对刘秀抱拳鞠躬,口称:"将军放心,小店无缘留住将军,可有缘与将军相识,将军的坐骑如此神灵,可知将军前程远大,将军只管前行,若王莽老贼确实路过,小店用尽办法也要让他
驻马留人,一诺千金"。
刘秀伸手拍了店家肩头一下,又顺势一抓然后再抱拳说声:"大恩不谢,告辞!"翻身上马,朝南走去。
那店家右手摸着自己左肩,一股被人信任的暖流从肩上热到心里,痴痴醉醉地望着刘秀主仆二人远去。
且说刘秀主仆实在是因乏疲惫,前行二里多地,真的又见一客店,就下马叫门,进得店内,把马交店家饲喂,不顾洗漱,就略略吃点东西,交待店家鸡叫头遍叫醒上路,便倒头睡下。
真龙天子,人佑兽护、这夜里这家店出了奇事儿,店家饲养的两只报晓的公鸡比往常提前一个时辰打鸣儿叫了头遍儿,店掌柜觉得好生奇怪,侧耳细听北边儿那家客店的公鸡压根儿叫。咋想看这时辰也不对头,可又不敢耽搁客人的时间,尽管疑惑,还是赶紧叫醒刘秀主仆。
刘秀翻身起床、脸也不洗,带上店家准备的干粮,接过随从递过的缰绳翻身上马,急急奔南而去。
话又回来,还说前半夜
那王莽带着七八个随从来到第一家客店,叫开店门,王莽随从选进去搜查,店主一看这群咋咋唬唬盛气凌人的官军,就知道是追杀刘秀的王莽来了,垂着双手陪着笑脸站在一旁。
王莽一伙见店里只有两三个胖瘦不一的苦力,骡马棚里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驴,知道被追的两个好汉没有在此停留。
王莽问店家:"是否见着两个骑马的年轻人路过?"
店家说:"回爷的话,早两个时辰是有两个英武雄壮的骑马人打这路过,不过连马都没下,买了五斤牛肉,十斤蒸馍,就又赶路走了?"
王莽问:"他们说了此啥话?"
店家说:"没有跟小的多说话,只是听他们俩私下说,咱边走边吃,不耽误赶路,走到天亮再找个店铺睡觉,叫那王莽摸不着头脑。"
王莽一听鼻子哼哼两声对随从说:"他娘的,跟老子耍心眼,咱就将计就计,今黑儿就住这儿,先吃饱喝足,明儿鸡叫头遍起床上路,他们
夜里走不快,天亮又困又乏找店住,咱正好养足精神,天亮把他们堵到前边的旅店里。"随从们巴不得早点睡觉,就一致主赞同。于是,让店家切肉筛酒,吃个肚子圆,再洗洗漱漱,方死猪一样倒头睡去。
鸡子叫头遍,店家喊醒他们,王莽一伙伸腰打哈欠, 咳嗽吐粘痰,磨蹭了一会儿才上路。
谁知走了不足三里地又见一家客店。赶紧上前,先把客店围起来,再叫开店门,随从上前问店家,前半夜有没有两个骑马壮汉路过。店家答:"不是路过,而是就住在本店,鸡叫头遍才上路,恐怕已走出老远了。"
王莽一听,心中起疑。再问:"鸡子刚叫完头遍,你咋说已走出老远了?"
店家说:"回官爷,我也正纳闷儿哩,我这店肯定出了邪,今儿早鸡子打鸣叫头遍好像整整提前一个时辰,俺不敢耽误客官的行期,虽然怀疑天早着哩,还是把那俩壮汉叫起床,他们带了足够一天吃的干粮就上路走了。这不刚刚鸡叫二遍,我看看月亮的位置,应该是鸡叫头遍的时辰呀。"
王莽一听,糟了,这不仅人上当了,这鸡子也帮着刘秀提前上路了。人也歇够了,马也喂饱了,干粮也带足了,还追个屁去?心中好气好恼,难道被追的刘秀真的是真龙天子,以后要夺我的位子?不敢想下去,又怕这两个客店掌柜以后大肆宣扬,心狠手辣的王莽下令,烧了两家客店,又杀了两家老小。
又过一年,刘秀因平定河北有功,被更始帝刘玄封为萧王。刘秀回南阳(今湖北枣阳)探家路过这里,才知道因为自己使两家客店受累遭屠,心中不忍,捐银让一个老兵在此重新开了个客店,取各俩店儿,让过路人都知道这里曾有两家店,都为刘秀出过大力,店内都出过奇事。又把那个马蹄刨出来的泉眼称作马刨泉,后来人们喊转了叫马跑泉。至今,马跑泉仍然旱不枯涝不憋、四季常流甘甜水,而俩店儿村村南的公鸡比村北的鸡子提前打鸣儿。
讲述者:薛长令 68岁
整理者:郭鸿志
寄料街的来历
汝州市寄料镇政府所在地寄料街,上点岁数的人都叫圪料街,有人说这是因为过去街道不直,所以土话就叫圪料。
真实情况还得从王莽撵刘秀说起。
公元22年秋。已经随兄长在南阳起义的刘秀带一随从到伊阙(现龙门)观察敌情,熟悉地形,被王莽的守将发现,王莽亲自带兵一路追杀。刘秀从龙门东冲西撞,左冲右突,且战且退。天将黑时,人困马乏,跑到寄料这个地方。当时这里人烟稀少,自南阳到洛阳的驿道从这里通过,山脚拐弯处有一家路边旅店,平时生意比较好,店家人也忠诚老实。刘秀和随从来到这里,看天色已晚,听听后边也没有追兵的声音,座下的马也是四蹄无力,陪着主人呼呼喘气。刘秀就勒马下蹬,让随从上前求店家赊一顿饭,给马赊一顿革料,为啥说赊呢?因为身上的盘缠早跑丢了。
店家一看刘秀主仆二人,虽然因疲乏显得瞧悴,但眉宇不失英雄之气,料也不是等闲之辈,这种人要不是有十分的难处,是不会装穷求人施舍的。
过去凡是在驿道或官道开店经商的人无不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眼灵活,善解人意。这店家既然看出刘秀不是等闲之辈,当然格外殷勤周到。一边连声说着:“甭提钱,客官能光临小店,就是小店的福气造化,谁出门没个闪失?到店如到家,到家甭客气,人吃马喂管足管够!”一边忙吩咐小二端草料喂马,自己亲自张罗盛饭端菜。
谁知刘秀主仆二人一个蒸馍没嚼完,两匹马一筐草料没吞完,就隐约听出从北方传来乱嘈嘈的马声响,知道是王莽的追兵快到了,丢下碗筷赶忙牵马谢过店主,朝南而去。
两年以后,刘秀的起义军在河北发展壮大,被当时的临时皇帝刘玄封为萧王,回南阳探亲又路过这里,为了感谢这家店主当年施舍草料之情分,专门拐到店里歇息叙旧,临走时又命留给店家马料两袋。
刘秀走后,店主觉得自己荣耀也为自己当年慧眼识人主动义举感到自豪,就把自己的小旅店取名“给料店”。
汝州方言“给gei”念成“供给”的“ji”,所以后来官场不仅把“圪料”说成“寄料”,还逐渐把“给”字写成“寄”字,也就成现在的寄料街了。
讲述者:薛长令
整理者:郭鸿志
平王送村的传说
寄料镇有个平王送村,在寄料的最南边儿,与鲁山背孜乡搭界,虽然村子不大,却是个古老的深山村庄,古老到啥年代?不算老长,也就两千五百多年。
公元前五百多年,楚平王二年时候,玉皇大帝的第九个闺妇女跑到背孜南边儿的河里洗澡补男人看见,又羞又恨就地化作孤山,谁知那个男人正是从汝州北边儿玉皇山下步行百里前来找她的书生。那书生姓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上人因自己的莽撞而化成一座小山包,又痛又悔,哭过之后,便在山旁搭庵住下,决心一辈子守定孤山不分离,白天开荒种地,夜里焚香祈祷。整整九年,真情感天,使九妇女九真还阳,孤山裂缝,九女复出。二人结为夫妻,刚刚上路返乡,又碰上楚平王巡察北部边关,当时鲁山与汝州搭界的地方正是楚国的北疆,楚国在这一带的山脊上修筑有防御工事——长城。
楚平王是个贪色国君,路见九女姿色出众,便抢入车辇,拉到鲁山城中。吴书生拼死闯宫,喊冤叫屈,楚平王恼羞成怒,命人斩杀吴书生。九女挺身而出,道出真实身份。楚平王不信,便一起到四寨山的玉皇庙焚香验证,玉皇大帝托梦责骂,楚平王害怕,便赠银两礼送九女夫妇翻越楚长城回家。
九女夫妇从四寨山楚长城上下到北边一看,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便依山就势垒墙盖屋,用楚平王赠送的金银购置骡马耕种稼穑,养花育草,安下家来。为了纪念楚平王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助金返国,便把这里取名平王送。
讲述者:彭章锁,76岁
整理者:郭鸿志
妻贤庄的传说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其中以刘秀领导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逐渐强大起来,震动了王莽建立的新朝,于是王莽就派大军追剿刘秀的起义军,在汝河西岸留下了许多王莽撵刘秀的传说故事。
据说王莽的部队追刘秀的部队到了汝州境内,刘秀的部队被打散了,为了摆脱困境,刘秀带领一少部分人过汝河向西南的鲁阳进发,过杨楼十多里来到了小李庄,已过了午时,当时正值盛夏,太阳象火苗一样烤着,再加上一夜急行军,人困马乏。刘秀更是又饥又渴,心慌冒汗,实在不能行动了,就坐在树边一棵大树下休息,一会儿从村边走来一位中年妇女,手提一个沙罐,一手擓着一个竹篮,沙罐里盛着麦仁汤,竹篮里放着烙馍。刘秀老远就闻到了饭的清香,不由自主就站起来迎了上去,上前深深施了一礼说:“我是行路之人,已经两顿没吃饭了,实在走不动,您行行好,让我少喝点您的汤,救救急。”大嫂和气地说:“不是我不让你这位老弟喝,实在是你不能喝。”刘秀说:“咋了不能喝?”大嫂说:“我丈夫在地里锄地,天到这般时候,他也等着吃饭哩,你把饭一喝,我怎么跟我丈夫交待,我说你的饭让一个不认识的一个大男人喝了,那我丈夫还认为我不守妇道哩。再说,我就是回去再做,也来不及了。”刘秀连连作揖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实在受不了了。”
大嫂看他满脸淌着虚汗,也实在可怜,就说:“你能把日头缩住,我就让你喝。”
刘秀也顾不了那么多,抽出宝剑,微闭眼睛,叉脚念咒,嘴里不知嘟囔了些什么,就这样胡闹了一会儿,刘秀说:“大嫂,日头已经拴住了,你看咋办?”说完气喘嘘嘘。
大妇看他实在饿得没一点劲了,就说:“兄弟你赶快喝吧,喝完快跑吧。”
刘秀不论分说,捧起了沙罐,一口气把麦仁汤喝了个一干二净。这麦仁汤是汝州的地方美食,就是把麦子外边的皮舂掉,弄碎用文火把它炖熟,有汤有仁,又耐饥又耐渴,极适合夏天食用。
刘秀喝完了麦仁汤,不饥不渴了,感到它甘甜无比,就让人拿来笔,在他的上衣襟写下一首诗:
兵燹乍起,天下泱泱。
王莽相逼,奔走慌慌。
饥肠辘辘,遇嫂贤良。
食汝仁汤,甘甜如浆。
救吾之急,终生难忘。
顺手就把衣襟撕了下来说:“这块布你好好保存,我来日有出头之日,定要重谢于你。”说了把布交给大嫂就骑马一溜烟去了。
后来刘秀得了天下,定都洛阳,整日山珍海味,锦衣美食,有一天忽然想起了当年的麦仁汤,就让御膳房做了麦仁汤,刘秀喝了一口,咂了咂,怎么也不是当年那种味。想到可能是工艺不对,想到了那位大嫂,于是就派人到汝河南岸寻找小李庄,画师根据刘秀的描述画了绣像,很快就找到了。根据刘秀的吩咐,用八抬大轿把大嫂抬进了皇宫。大嫂也变成了皇嫂,倍受尊宠,去宫里住了一段时间,刘秀就说起了当年的麦仁汤如何如何好喝,味道如何如何鲜,御厨们下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熬不出那种味儿,恳求皇妇再为他熬一次麦仁汤,并说已派人去小李庄去运麦仁了,晚上就能回来。第二天,皇嫂亲自去到御膳房一个一个挑选了麦仁,非常认真,操作也相当仔细。做了一锅麦仁汤,刘秀要求与皇嫂一起品尝,太监送上了两碗,刘秀喝了一口,咂了咂嘴说:皇嫂您觉得是不是当年的味道。
皇嫂也喝了一口,品了品说:“就是这种味道,一点都不差。”
刘秀又喝了几口说:“皇嫂,我咋觉着没有当年的味道哩?”
皇嫂呆了,她指了指坐的凳子说:“主要是这里变了,味道并没有变。”
刘秀也笑了,他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几天后,皇嫂谢绝了皇帝的再三挽留,又回到了小李庄,停了几天,汝州知府给小李庄送来了皇帝的御赐金匾妻贤庄,从此,汝州的地方上,没有了小李庄这个村名,只有“妻贤庄”被人们广泛传说。
讲述者:
整理者:刘钰山 42岁
妻贤庄
传说有一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跋山涉水,一路走来,这一天到了汝州寄料地界。
当时,正是盛夏季节,骄阳似火,天气闷热。康熙走的汗流浃背,又饥又渴,但一路寻来,连个饭铺儿也找不到,他只好到路旁的一棵树下歇脚。
这时,一个半老村妇提着一个罐子从远处走来。康熙一看喜出望外,心想,她那罐子里如果是水,讨一口喝可以解渴,如果是饭,讨一口吃可以解饥饿。于是,上前施了一礼问道:“大嫂,您那罐子里提的是水还是饭呀?”
村妇看那问话人相貌堂堂,穿戴讲究说话很有礼貌,就说:“您问这干啥?是渴了想喝水,还是饥了想吃饭?”
康熙又施一礼说:“大嫂,我是从汝州来的,到鲁山去,到这里错过了饭点,天气又热,我是又饥又渴。您那罐里要是水,能不能让我喝几口,要是饭,能不能让我吃几口,我多给您一些钱,你看行吗?”
村妇轻轻把罐儿搁下说:“这罐里是麦仁汤,是给我在地里锄地的男人送的,它是又解渴又耐饥。你是一个走路人,这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儿,找点吃的喝的也真不容易。在世上为人,谁没个难处,说啥钱不钱的,您喝吧,我不要钱。”
康熙没想到这个乡下大嫂这么懂理儿,对人这么好,但又转念一想,人家是给锄地的男人送的,我要是喝了人家男人喝什么呢?于是又说:“大嫂,您这是给锄地的男人喝的,我把它喝了,您家男人咋办?”
村妇说:“我家里还剩一些,是我和孩子们喝的,我再回去盛出来给他送去就是。”
“那你和孩子喝什么?”
“我和孩子在家不干重活儿,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可他是俺家的顶梁柱,地里活重,天又热,不能叫他饿着呀!”
康熙听了这话很感动,心里想:难得有这样体贴丈夫的妻子,人家这是君子,我怎么能作小人,只顾自己不顾人家呢!于是面带微笑地说:“大嫂,你真是一个贤惠的妻子。这汤我不能喝,喝了您和孩子要挨饿的,您还是把它送到地里去吧!”
村妇看着这位口干舌渴的行路人这么知礼,又这么体贴人,心里不忍,把坐在罐上的碗取下来,搁在地上,抱起罐子倒了半碗,递到康熙面前说:“这位大哥,出门难呀,天这么热,不喝一点儿,走路会晕倒的。我们家就是粮食不多,水总是有的,咱都将就着过去,过去这会儿咱再想办法。”
康熙看着手棒饭碗站在自己面前的村妇,心想宫里那么多嫔妃,她们锦衣玉食整日勾心斗角,哪像这个村妇纯朴善良,懂事知礼!他接过饭碗说:“大嫂,您是天底下最好的女人,我——”他想说我回京后一定要下一道圣旨表彰你,但他现在不是在朝堂,只是一个行路人,又怎么 能这样说呢!于是改口说:“大嫂,谢谢你,我喝,我喝。”
康熙喝着这麦仁汤,不知是太渴了还是太饿了,只觉得它的味道特别鲜美,就像是琼浆玉液,使他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康熙回京后,把遇到的这件事讲给嫔妃们和大臣们听,又下一道圣旨表彰村妇。地方官接到圣旨,就把那位村妇居住的村子命名为“妻贤庄”。据说,过了一段时间,康熙皇帝又想喝那令人难忘的麦仁汤,又请这位村妇专程到皇宫为他亲手做了麦仁汤。但不饥也不渴的康熙皇帝,再也喝不出了原来的那个滋味了。“妻贤庄”的村名,后来有人觉得不雅,改成了“齐贤庄”再后来又简化为“齐庄”了。
讲述者:李成义 已故
整理者:李泉海
朱砂涧的传说
大峪境内黄涧河流到石界岭处,经过一条大峡谷。谷长约2000米,人称此谷为“朱砂涧”。峡谷里有个深潭,传说潭里住有神仙。
有一天正当午时,有个白胡子老头手持佛尘从潭里冒了出来。他沿着深潭巡视了一圈后又钻入了深潭。不一会儿,潭中心冒出了一面八仙桌,桌子上摆了金银珠宝。
这一情形全被山顶上一个放羊的小孩子看见了,他连忙偷偷跑回村里,告诉了爹娘。谁知,村里一个坏心眼的人正好路过这家听到了这个秘密,他撒开腿往山里跑,想把那一桌子的金银珠宝都弄到手里。由于他生情贪婪,财迷心窍,一脚蹬空,从山顶上摔了下去,摔了个粉身碎骨、血肉模糊不说,蹬翻的石头把八仙桌也给砸翻了,桌子上的金银珠宝都沉到了潭水里。他的血把潭水都染成了红的。深潭周围的石头都被染红了。以后,就变成了朱砂。后来南蛮子盗采光了朱砂。现在那里有一个丈余高的石洞,洞中仍能找到红石头。
讲述者:张大恩 54岁
整理者:陈凝
“火烧孙”的传说
汝州市王寨乡西边,有个小村儿叫“孙庄村”。“孙庄村”从前又叫“火烧孙”。在汝州,知道“孙庄村”的人不多,提起“火烧孙”,大人小孩都知道。
传说很多年前,孙庄西四里远有个村子叫郭店,村里有个年轻人,爱走南闯北赶会卖东西。一天,他在北山赶会,遇一白胡子老头儿。老头儿知道年轻人是汝河南郭店人,就要他往家捎封家信。年轻人很奇怪:“我不知道您老的家在哪里呀?”白胡子老头儿笑道:“你回家路过孙庄,看到村西南边有一棵大杨树,那就是我家。树下有块大青石,你坐在青石上,闭上眼,用石头敲三下大杨树,就会有人出来。”老翁边说边把信递给年轻人,就突然不见了。
年轻人老实在,会罢搭黑往家赶。天快亮时,赶到了孙庄,大老远就看见了大杨树。年轻人顾不上疲劳,就坐在大青石上,闭上眼,用石头敲了三下大杨树。睁开眼一看,自己已站在一处大宅院里。年轻人被迎进客厅,一个老头儿接见了他。年轻人呈上书信,老头儿看罢信,高兴地说:“大当家的来信了。”随即,摆上了酒宴,招待年轻人。吃饭时,年轻人内急,老头儿让家人引路去厕所。路过一间房子时,只见屋内灯光通明,柱子上绑着一个一丝不挂的年轻女子,女子长得貌如天仙,奇怪的是两个奶头上插着两只燃着的蜡烛,女子的表情十分痛苦。年轻人看那女子,老像他表妹,可又怕认错人闹笑话,就啥也没有说。
回家时,老头子送到大门口,客气地说:“你帮俺捎信儿,就是俺的朋友了。可你今天在这儿见到的事,回去后千万不要对别人说。”说罢,老头儿让年轻人闭上眼睛,过一会儿再睁眼。当年轻人再次睁开眼时,大宅院不见了,眼前还是那棵大杨树,自己还坐在大青石上。年轻人揉了揉眼睛,摸了摸装满酒菜的肚皮,迷惑不解地回家了。
年轻人回到家,他娘告诉他,村西头的表妹,这几天也不知怎么了,乳房上长了疮,疼得难受,家里已准备了后事。娘的话,使年轻人忽然醒悟过来。他对娘说:“娘,您老放心,表妹的病包在我身上啦!”
当天夜里,年轻人又来到了大杨树下,坐在大青石上,闭上眼,又用石头敲了三下大杨树,他一下子又站在了大宅院里。老头儿见了,高兴地往客厅里让。年轻人婉言谢绝了,忙讲了回家后表妹病危的事。老头儿听罢,好大会儿不吭声,后来才自言自语:“按理这事实在不好办,既是挨近亲戚,我就破次例吧!可这是我费了几年的功夫,为大当家的选的儿媳妇呀!若放了,我到哪里再找这样的好媳妇呀!”
说来也怪,年轻人刚回到家,有人捎信说他表妹的病已好了。
三天后,年轻人外出赶会回来,他娘又对他说,他的堂妹也是两个乳房长疮,找谁都没法治,母亲又让他去救堂妹。
当晚,年轻人又去见了老头儿。知其来意后,老头不情愿地说:“小伙子,念你捎信的份上,我再成全你一次。你要好自为之,再遇上这种事儿,你就不要来了!”
年轻人回家后,母亲欢天喜地地告诉他:堂妹的病已好了,家人正等着谢你呢!
一月之后,村里另一姑娘又得了类似的怪病。吃药打针,折腾了好几天,没一点儿起色。姑娘的父母哭得泪人一样,跪在小伙子面前,恳求救命。年轻人十分为难,不去吧,良心不忍;去吧,老头儿有言在先,犹豫了大半天,只好硬着头皮又来到了大杨树下。
老头儿见了年轻人,气不打一处来,恼得啥似地说:“你这孩子真不知天高地厚,你啥也别说了!人心不足蛇吞象,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都像你,何年何月俺家才能娶上媳妇儿?”说罢,袖子一甩:“送客”!只见屋里蹿出两个家丁,架上年轻人,狠命地一丢,只听“咕咚”一声,把他摔在了大青石上。
年轻人一瘸一拐地回到了村里。听了他的哭诉,村子里的人都恼了。一个老人指挥着男女老少齐出动,拉的拉,背的背,挑的挑,往大杨树下运柴禾的队伍,成了“一字”长龙。不到一天,大杨树下的柴禾堆成了山。年轻人咬着牙划着了火柴。顿时,大杨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初开始,人们还听到了大杨树上传来的哭喊声呢!
后来,有人说,大杨树上原住的是一家狐仙;也有人说不是狐仙,是一群白兔成了精。究竟是什么,多少年来,谁也说不清楚。可是奇怪的是,那场大火之后,周围村里的年轻妇女们再也没有类似的怪病了。正是这场大火,使孙庄村的名字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火烧孙”了。据说,那棵大杨树被大火烧后,树桩还立在那里好多年哪!
讲述者:
整理者:万坤山
娘娘 山
从前,刘邦带着他的一位爱妃驻扎在临汝镇北一座高山上,与别人打仗。
有一天,探马报告,敌人从西边杀过来了,刘邦听说后,马上准备出征迎敌。临行时刘邦交待娘娘:“我走后,你不要出去,就在这山上观看。发现那边着了大火,那就是我战败了,你该咋着就咋着,就不要再等我了。”说罢,刘邦就下山了。
刘邦带着部队和敌人打了一仗,对方不经打,头一仗就把敌人打败了。刘邦高兴万分,傍晚时分,就收兵回营。临返回时刘邦想考验一下爱妃,试试爱妃发现自己战败了,会干啥子。他命令将士们点起大火欢庆胜利。
爱妃在山上等候,生怕丈夫败阵自己失守。刘邦下山后娘娘就不吃不喝坐在宫门听信。正当她心焦魔乱,一筹莫展时,忽然看到西南战场火光冲天,预感情况不妙,是不是君王凶多吉少已战死杀场?这时候,娘娘害怕敌人攻占山头,自己受辱,就站起来回到宫里,找了根绳子搭在梁上悬梁自尽了。
火光四起之后刘邦思来想去:万一娘娘经不起玩笑出了差错,那可咋办哩?想到这里刘邦再也坐不住了,就单人独骑拨马往山上奔去。战马刚打了大仗,本来就很累了,加上刘邦急着往回赶,跑得太快,快跑到大安村时,实在跑不动了。马还渴得受不了,张着嘴直喘气,刘邦说:“这井里的水不会流出来,快点叫我这马解解渴!”刘邦话刚落,大安村一口吃水井倾刻斜倒,泉水哗哗往外流出来了,成了搬倒井。刘邦的马喝足水后,继续往山上跑,谁知道那满山带勾的圪针又找麻烦。它们一个挨一个的挂住马尾巴,绊住战马,寸步难行。刘邦一看,又着急了,说:“这圪针不会都是直的,不要带钩!”说时迟那时快,这一道山上的圪针从那时起就不带钩了,全部变成了直的。看看天色很晚,战马头朝上爬山,步子越来越慢,心急如焚的汉刘邦大声吼道:“马呀马,你能不能再快一点!”这时候,战马突然往上纵起身子一跳,跳了有十几丈远,那战马连纵了五次身,终于到了山顶上(现在这座山叫五纵山),刘邦上到山上已经晚了,爱妃上吊自尽的身子都成凉的了。刘邦抱着娘娘痛哭流涕,后悔自己不该开玩笑。后来刘邦为了纪念爱妃对自己的忠心,就封这座山叫娘娘山。
讲述者:
整理者:闫永中
拐李、撂棍张,留王店的来历
汝州城东有三个村庄,一个叫拐李,一个叫撂棍张,一个叫留王店。为啥它们起了这么三个奇怪的名字呢,这里也有传说故事。
相传,王莽药死了年幼的皇帝,篡夺了汉朝的政权,自己当起了皇帝,家住河南南阳的刘秀起兵讨伐。王莽的势力大,刘秀的势力小,刘秀常常被撵的到处逃窜。
有一天,刘秀被王莽赶到汝州,丢盔撂甲,连马匹都丢掉了,刘秀穿过汝州城向东一路奔跑。一天刘秀已是筋疲力尽,天黑时到了距城八里的一个小村落,刘秀再也跑不动了,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喘着气说:"实在走不动了,咱就在这里找个地方住下明天再走吧。"
随从一听心里一怔想:那咋行,王莽要是追来,咋办?就说:"主公,这儿离城才八里,天还没有黑透,要是王莽的追兵继续赶来,我们可咋办?咱还是跑吧!"刘秀看了看随从说:"你们说得有理,但我实在走不动了!"随从说:"那就找一根棍子拄着走。"刘秀点头同意。大家就四处找棍子,找来找去找不来,刘秀看到附近有一棵不大的树,枝叶繁茂,就从地上站起来走到树边踮起脚来攀到了一根树枝,用力将其折断,修了修拄上它继续上路了。后来这个小村就因为刘秀在这里崴(音wǎi,动词,用力折断的意思)过一根棍子做拐杖,这里的村民又以李姓为多,就被叫作"拐棍李。"后来就叫"拐李"。
刘秀一行继续往前跑,又走了几里来到一个村庄,打算住下,一打听这没有店铺,前边不远有个大村庄,就决定赶到前边村庄过夜。听说到前边能住下了,刘秀心里一高兴,把拄着的拐棍使劲一撂说:"去,到前边住去。"因为刘秀在这时把棍子撂了,这个村庄又张姓居多,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村庄叫做"撂棍张"。
刘秀和他的随从往前走,又走了数里,终于来到了一个大村庄,他们在村里大吃一顿,吃饱了肚子,就安安稳稳的睡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刘秀他们又上路了。那个大村庄,因为刘秀在那里住过一夜,后来就被叫做"留王店"。
讲述者:李成义 已故
整理者:李泉海
哑巴潭
从前,汝州城西南角,有个大水潭,名叫哑巴潭。这个潭咋叫哑巴潭呢?这里边有个传说故事。
传说汝州一带古时候经常大旱,有一次连续三年没下一滴雨,庄稼没有收成,饿死了许多人。这事惊动了土地爷,急忙向玉皇大帝禀奏,请求玉皇大帝布雨救民。玉皇大帝传旨把四海龙王叫到天宫,说:“汝州地界为啥三年没有下雨?”东海龙王说:“自从孙悟空拔走了定海神针,海底就留了一个无底洞,海水顺着无底洞都流进了地河。海里没水,咋让俺喷水降雨?”玉皇大帝说:“孙悟空拔走定海针,距今一万多年啦,你们为啥不想办法填堵洞口,今日命令你们三日之内,降雨汝州,救那一方百姓,否则按天律处死你们。”
玉皇大帝降了圣旨,四海龙王没有办法,只好回到龙宫商量降雨办法。可商量很久,也没想出啥办法儿。龙宫上下,一个个愁眉苦脸。这时,一个老鳖对龙王说:“小人有办法,能降雨汝州。”龙王一听大喜,
说:“快说,真能交了玉帝圣旨,本王记你一个大功。”老鳖将说:“把地下河挖出来,咱们不是可以施展法术,吸出地下河水,喷水降雨了吗?”龙王一听,大声叫好,可是在汝州地界挖洞,要给汝州当坊土地爷商量,不知道当坊土地爷愿意不愿意在汝州动土。龙王当即把汝州地界当坊土地爷请来说明了情况。土地爷说:“只要你们是为汝州百姓降水造福,俺一百个愿意。”
土地爷愿意了,龙王马上赶到汝州查看地势,选中了汝州城西南一块五十亩的地方,派了一千多名虾兵蟹将,连明彻夜的干,一天一夜就挖出了一个大潭窝,打通了地下河,龙王腾云驾雾,站在这深潭的上空,扎了一个架势,张开大口,只一用力,那地下河水卷成一个水柱子,往高空中盘旋,不到一个时辰,汝州地界就降下了倾盆大雨。庄稼有了水,立刻就活起来了。那一年汝州大丰收,救活了不少老百姓。
后来龙王上天交旨去了,把那个大坑留在了汝州。当坊土地害怕时间长了,这个大坑被土添堵,就命自己身边的一个哑巴童子长年看守这个深潭,因此这大深潭就叫“哑巴潭”了。当地百姓为感谢土地爷和龙王降雨救命之恩,每逢七月十五和正月十三都要张灯结彩,佩红挂绿,到这深潭边祭拜上香,这种习俗一直传到如今。
讲述者:
整理者:张三植
马刨泉
汝州市寄料镇西南10公里的水寨下有一股清泉,天长久远,奔流不断。泉水从一块稍微倾斜的石窟中流出。石窟很像一个马蹄夹,紧挨马蹄夹的是一个形象逼真的马屁股印。清澈的泉水从这只马蹄夹内喷涌出来。古辈子传下来的名字——叫这股泉水为“马刨泉”。
相传东汉年间,王莽撵刘秀到水寨山下时,正是酷夏的中午,烈日如火,刘秀骑的马渴得七窍冒烟,不能再跑了。可是后面王莽的兵已追住了屁股。危急之时,刘秀拍着马背说:“宝马啊,宝马!你就忍心我这样被奸臣害死在荒山狭谷吗?你就不会用蹄子刨出一股泉水解渴吗?”说也真有神灵,刘秀的话刚落音,他的宝马屁股蹲在一块青石板上,使劲奋起前蹄刨了下去,只听见“扑”的一声响,火星四溅,由于用力过猛,平平的青石板被马屁股压倾斜了,青石板上留下了一个形象的马屁股印记和一个深深的马蹄夹。刘秀的宝马喝足了水,一声呼叫,惊天动地,奋开四蹄飞跑起来,把王莽的追兵扔得远远的……从此,这块青石板就留下了这个马屁股印和马蹄夹印。泉水从马蹄夹内喷出,不管天气再旱,泉水没有干过。方圆左近的百姓们都说这是股神水长流不断,甜欢咱平头百姓。
讲述者:彭天喜,已故
整理者:余遂柱
焦村的来历
汝州市焦村乡政府所在地焦村,从前不叫焦村,叫左村,说起来这事还有一段故事哩。
相传,李自成头一次打汝州时,在纸坊乡长阜街和明军大将靳於忠对阵。靳於忠曾任工部尚书,为官清廉正直,后来受奸臣排斥,把他贬到汝州带兵,靳於忠很会带兵打仗,和李自成交战时,按兵不动。李自成急于攻寨,夜里亲自带人化装到寨前侦察地形,靳於忠出了伏兵,一下子活捉了李自成,靳於忠见李自成是个少有的人才,有心把他放了,又摸不透手下人的心思,就心生一计,召集手下人说:“我昨天晌午头歇晌儿,刚迷糊一会儿,梦见绑李自成的柱子上盘了一条龙。”手下人一听,都愣住了,议论纷纷说:龙是贵相,随着李自成,莫非那李自成是真龙天子下凡。赶快把他放了吧。靳於忠借坡下驴,就把李自成放了。这事儿后来被朝廷知道了,就派钦差到汝州,来捉拿靳於忠回朝问罪,勒於忠见事不妙,就把手下人全部发盘缠遣散回乡,自己单身进了焦村北边的紫云山仙人堂隐居了。
李自成被靳於忠救了命,老想着报答靳於忠,可是又不知道靳於忠在啥地方,第二次李自成带兵打到汝州时,为了报答靳於忠,他提前派人到焦村被救的地方,捎话给老百姓,说大兵所到之处,只要谁家到时门插红旗,可保家不被烧,人不被杀。因此李自成兵到,谁家插了红旗,都平安无事,活了不少老百姓。但是当时在汝州驻兵的将领是左良玉,这人也很会带兵,和李自成交战时,左良玉站在左村的寨墙上,说是要和李自成亲自见面说话,其实暗地里布置了弓箭手,站在黑影里。李自成不知是计,骑马来到了左村寨墙外边。寨墙上的左良玉一见李自成,二话不说,手往后一摆,那些弓箭手乱箭齐发,李自成没有防备,一箭射中了面门,把一只眼给射伤了。
李自成手下见大帅受伤,慌忙救下李自成往左村北边的紫云山里撤兵。李自成在紫云山中养伤,这天,来了一个穿道袍的道士,说是手中有奇妙的药草,可尽快治好李自成的伤眼。手下人把那道士带到大帐,李自成一见说:“这不是自己找了好久都没找到的恩人靳大将军吗。”靳於忠一见李自成,说:“别叫我大将军了,我已是世外之人,法号云山真人。前世和将军有缘,让咱们又见面了。”说着,拿出身上的疗伤草药,交给了李自成,对李自成说:“此药连敷三天,伤可痊愈。”李自成说:“先生救命之恩,不知如何报答。”靳於忠说:“听说将军让汝州百姓们插红旗,即可免遭涂炭,这已给了老夫很大面子了,恳请将军今日手下留情,不要让无辜百姓受苦受难,就是报答了老夫。”李自成说:“救这一方百姓,也是自成的心愿,只是那左村官兵,暗箭伤人,我要血洗左村,刀劈左良玉,报这一箭之仇。”
靳於忠听了这话,心中不安,心想左良玉在左村射伤了李自成,李自成心中恼怒,必定不听自己劝告,那左村的百姓要跟着受累了。百想无法,他就对李自成说:“左村中有一焦姓大族,是老夫的至近人,将军一旦打破左村,望能保全我这焦姓至近亲人,也算看得起老夫了。”李自成两次被靳於忠救命,这点面子还是要看的,就满口答应了。靳於忠告辞出了李自成的大营,连夜把这消息托人告诉了左村百姓,左村左氏家族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连夜聚在一起商议,村中的左姓人一律改姓为村中另一大姓焦姓了。李自成后来果然破了左村,派人一问,村中人差不多都姓焦,只好收刀没有大开杀戒。
左村从此改为焦村,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焦村南边四里外的泰山庙里,有一座碑文上边还写着焦村原来叫左村的事哩。
讲述人:靳全钦 65岁
整理人:焦玉川
天子坟寺和九龟朝赧王
汝州南山有座石门寺,又叫天子坟寺。
相传,东周最后一个皇帝周赧王被秦兵追到汝州南山的五朵山下,手里剩下半个营的兵力。在五朵山中,秦兵和周兵激战了七天七夜,周赧王的半个营的兵力,被秦兵打死了不少,周赧王也战死了。剩下的士兵把他的尸体埋在五朵山蜈蚣岭前,然后都脱了战袍,埋了刀枪,扮成老百姓,为周赧王守墓。他们在赧王墓不远处建了一座寺,逢年过节祭拜赧王。
当时,秦兵还灭了另外的九个小诸候国。这九个小诸候国的皇帝被杀后,变成了九个神龟,他们听说周赧王战死在汝州南山蜈蚣岭前,就在一天晚上聚在一起商议,要到五朵山去朝拜死后的周赧王。他们从宝丰县的观音堂乡出发,顺着一条十八里的干河往上爬,可爬着爬着,爬错了道,直到天快亮时,还没有爬到蜈蚣岭前。这时鸡子打鸣了,这九只神龟只好分别卧在河边,变成了九只石龟。至今,观音堂乡至汝州蟒川乡的沿河岸边,还能看到九只大青石,一个个形状和乌龟一模一样,有鼻子有眼的,据说这就是那九只神龟变成的。
讲述者:高山 70多岁
整理者:杨树梁
通天河的传说
纸坊乡东边的黄涧河,古时候叫通天河。传说唐僧取经时路过的通天河就是这条河。那时河里住着一个修炼千年的乌龟。这个乌龟为早日修成正果,经常为河两岸的老百姓做好事。
这一天,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取经路过通天河,乌龟见是个好机会,就从河里爬出来,对唐僧师徒说:“我来背你们过河取经吧。”师徒三人正发愁河水大,无法过河哩,就高高兴兴地上了乌龟背。过了河后,乌龟对唐僧说:“圣僧,我在这通天河吃斋念佛已有千年,你到西天见了如来老佛,为我美言几句,讨个佛封,也好让我早日享受人间香火。”唐僧受乌龟帮助,渡过了通天河,正想着没法报答哩,乌龟一说这话,当时就满口答应了。
那老乌龟等唐僧他们走后,就一直等呀等呀,也不知等了多少年,终于等到唐僧师徒取经回来了,又从通天河过。老乌龟高高兴兴地又把唐僧师徒背起来,渡通天河。到了河中间,乌龟问唐僧:“圣僧,我托你办的事,你办的咋样了?”乌龟一问,唐僧这才想起来,把人家乌龟托办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他惭愧地一拍脑袋,说:“唉呀,乌龟老弟呀,我把这事给忘了。”
唐僧人实在,不会说瞎话。可乌龟一听,心里老不高兴,心想:“你这僧人也太瞧不起俺了,满心托你在如来面前美言几句,你恁不当回事,我还背你弄啥哩?”乌龟一恼,身子一缩,把唐僧师徒和他们取的经都掀翻到通天河里了。
唐僧师徒在河水里挣扎了半天,才爬到了岸上。可是经箱里的经都弄湿了。只好摊在河滩里晒经。后来,老百姓在黄涧河特意修了一座寺院,那寺院就叫晒经寺。
那老乌龟掀翻经箱的事后来被如来知道了,佛祖很不高兴,就派观音菩萨到通天河调查处理这事。观音菩萨到通天河一查,老乌龟自己承当有这回事。观音菩萨认为老乌龟虽然掀翻经箱,弄湿了经文,但事出有因,是唐僧失约在前,唐僧也有过错,再说老乌龟也确实吃斋念佛,在地界上做了不少好事。也就没有重重处分老乌龟,只是罚它到通天河东边的紫云山紫云峰上面壁思过。老乌龟感念观音菩萨没有重罚自己,就驮起那个废弃的经箱,在紫云峰上一住就是五百年,后来如来佛祖觉得老乌龟能够一心向佛,广做善事,知错改过,就封它做了长寿之仙。
如今,紫云山聚仙堂东边有座山,就叫长寿山,山上有一块大青石,状若乌龟。龟头从山峰上伸出来,有一丈多长,龟盖突兀而起,面积有一座麦场那么大,上面平平展展的。龟的尾巴处,有长方形条石好几个,形状和箱子一模一样,老百姓就把这块青石叫做神龟驮经石。
讲述者:靳全钦 65岁
整理者:焦玉川
祖师顶和磨梁石的传说
紫云山东南有架山叫祖师顶。祖师顶独峰高耸,峰顶状如蘑菇。据说,真武祖师曾在此修炼因此得名。
传说,真武祖师是明朝建文皇帝。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以皇孙身份登基,引起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不服。燕王朱棣造反,皇宫发生大火,建文皇帝从此看破红尘,隐名埋姓,出家来到紫云山中修炼达四十余年。据说建文皇帝出家早有前兆。那时候,京城街头有个老头经常挂一把壶卖药,等买卖做完,自己就跳入壶中。市人谁也没看见,只有建文皇帝在楼上看见了,很奇怪,于是就去问老头缘故,老头只说了一句话:“你明日再来。”便不再搭理他。次日建文皇帝果然按时赴约,老头见了他很高兴,就带他一起进入壶中,只见壶里玉堂华丽,美酒好菜满满的,两人一道喝完酒才出来。老头告诉他:“我本是神仙,因为犯了过失受处分,现在事情已经了结,我要回去了。”并嘱他不要将这件事说给别人。建文皇帝再三央求老头带他一起走,老头摇摇头说:“现在还不是时候,临了我会来接你走。”说罢,化一道灵光隐身而去。
老头一去,建文皇帝终日无心过问朝政,又遇上他四叔朱棣造反,他就借这机会隐身到深山里了。
建文皇帝出家后,果然见到了那个老头,那老头把他带到汝州紫云山深处,让他脚踩荆棘,走入虎狼群中,老头叫他独自一人站那里,他竟一点也不害怕。又叫他睡在一间快塌掉的茅草屋内,用一根烂草绳吊一块万斤重的石头在他的心窝上,许多蛇争着来咬绳索,绳索快断了,建文皇帝也不动一下。老头这样说道:“你可教啊!”从此赐号真武,一心修炼。三十年后,真武自以为修成下山,送别时老头又叫他吃粪便,粪里有三条虫,特别脏,特别臭,真武感到恶心,不想吃。老头说:“也罢,你差不多要得道了,命全在天,你去吧。”真武下山来到蜜蜂嘴山脚,见一老太正将一大铁杵在巨石上磨,真武不解其缘,上前问老太到底磨铁杵弄啥用哩?老太说:“磨成锈花针用。”真武又问:“啥时才能磨成?”老太答:“功到自然成。”真武听后深受启发,折身返回山上重修。据说这是老头专门安排观世音来点化他的。真武祖师后来游到武当山,最终修炼成功。当地人在山顶建了一座祖师大庙,可庙没盖成山就被压塌了,山下洞中的鲤鱼精被压出来,将祖师顶前的大水潭喝干了。由于神大山小,不能在山上建大庙,所以,至今祖师顶上仅存小庙一间。后来,朱棣念其至亲,到湖北武当山上建成一座最大的教宫观,至今还有这样的传说:每月的阴历初一至十五,到祖师顶求神灵验;从十五到初一,在武当山灵验。因为真武祖师只能在两地来回轮流值班主事。
至今祖师顶西北,蜜蜂嘴南坡上,仍能看到一大平面石,人称磨梁石,石头中间有四五指深一道带红铁锈的石槽,传说那就是当初观音菩萨点化建文皇帝时的磨棒石。
讲述者:靳全钦 65岁
整理者:焦玉川
金鸡峰的传说
金鸡峰在紫云山西北端,远望独峰突立,满山柏树翠绿,煞是好看,山势状如一只跑动的鸡子,因此老百姓给它起名金鸡峰。
传说,从前金鸡峰有一窝金鸡娃儿,最早被南蛮子发现了。当地人不相信。有一年,一位山民起五更往焦村赶集买菜待客,路过金鸡峰时天还不亮,只见一只金黄大母鸡引着一群鸡娃儿在觅食,山民想:山野之外,这鸡一定是没家的鸡,就想自己捉回家去,跟着追了过去,那群鸡娃儿跑得并不快,可是山民就是撵不上。山民性急,穷追不舍,跑到半山腰时,有一只鸡娃给树枝卡住不能动弹,山民伸手捉住放进肩上的钱袋儿里。这时,大母鸡飞快跑来相救,照着山民的脚面叨了一口,转身跑的不见踪影。山民到集上,掏出那个鸡娃儿一看,发现是只金黄色的金鸡娃。慌忙揣到怀里,买罢东西回家后,给老婆孩子们看,一家人都惊喜异常,认为发了大财,不料想没过几天,被老母鸡叨烂的脚面就化脓了,四处寻医诊治,数月不好,山民为治伤病,卖掉了半个家产仍不见痊愈。最后只得把金鸡娃也卖掉了,换了钱治病,说来也怪,等他把卖金鸡娃的钱花完,山民的脚伤才治好了。
如今春夏之交,有许多人都到山坡上掀蝎子,唯独没有人来金鸡峰掀蝎子,据说这里的蝎子早已被金鸡叨吃光了。
讲述者:靳全钦,65岁
整理者:焦玉川
老婆寨山回垄地
汝州城南八十里有座山峰,名叫老婆寨山,横跨鲁山、宝丰、汝州三县市。四周悬崖峭壁,如刀割一般。山上草木茂盛,清泉涓涓。山下人们一直留传着山上三耧回垄宝地救李自成义军的故事。
相传,明末李自成起义时,因一时失利曾被官军围困在老婆寨山上。当时只有百余人。而超过他们数十倍的官兵多次向山上发起攻击,都被英勇的义军用山石击退。官兵无奈想仗着兵多粮足,在山周围扎营准备长期作战,妄图活活饿死义军。开始起义军用山泉泡着随身携带的干粮维持生计,后来,粮尽弹绝,义军上下十分着急。闯王愁得坐卧不安,不时望空长叹!忽然有一兵报说山后有一片小麦已经成熟。当时正是阳春三月麦子拔节时期,闯王哪里肯信。于是便带人到山后查看,果真有一块三四丈长,三四尺宽的麦地,呈腊黄色。一数,不多不少正好三耧九垄。闯王心喜,正待派人收割,忽又想起:此片麦田收打不过斗许,焉能够百人食之?况我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又怎能去收割?无奈,众兄弟又饿着肚坚持了一天。
次日,军师牛金星献上一计:小麦未到成熟季节,主家现在不会来收,不如先将麦子收打以解暂时饥饿,待日后我们突围下山,攻下财主粮仓加倍奉还!众兄弟一听,拍手叫好:好计!好计!李自成觉得有理,遂吩咐大伙动手拔麦。说也奇怪,他们前边拔,碰掉的籽粒掉在地上,马上又发芽、长叶、抽穗、成熟。闯王高兴极了,于是,便率领众兄弟跪在地上望天空连连叩拜:天助我也!经过一昼夜地收种,麦垛林立如山。第二天官军一见,惊恐万分。这三耧回垄宝地使义军的粮草很快得到了补充。由于将士们作战英勇,打得官军落花流水,疲备不堪。义军乘机突出重围,转战于鲁山、宝丰一带,力量渐渐又壮大起来。
讲述者:侯复兴
整理者:韩振源
望城岗蝼蛄救刘秀
相传,刘秀被王莽追兵撵到了汝州地界,跑到城东不远的望城岗地方时,刘秀累得再也跑不动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在这时,王莽的兵追了过来。刘秀站在望城岗上一看,追兵快到跟前了,心想:跑是跑不及了,圆圈儿一拉平川又没处藏,咋办呢?正着急呢,忽见近处有一农夫正使一匹马拉犁翻地,刘秀赶紧快步上前,来不及细说,便趴到地墒内,央求农民说:“大哥,你快救救我吧!”农夫连忙让两匹马卧在刘秀藏身的地方,把刘秀摭掩住了。这时候追兵已到了望城岗,恶狠狠地逼问农民说:“看没看见一个骑马的年轻人搭这儿过?”农夫说:“确实见了,那人刚刚往正西跑啦!”王莽半信半疑,命令士兵拿刀在翻过的地里遍地扎,结果没有动静,就带兵继续向西追去。王莽走了,刘秀也在地墒沟里睡着了,农夫咋喊都喊不醒,就自己牵马回家了。
一会儿,刘秀被地里的老天爷大闺女(蝼蛄)猛咬一口,疼醒了,刘秀顺手摸去一拧,老天爷大闺女尸首分了家。这时,王莽兵往西追了一阵,没有追到,又拐回来了。刘秀爬起准备跑时,忽然想:那老天爷大闺女此时咬醒我,说不定是老天爷安排他大闺女来救自己哩。这样想着,刘秀心里后悔起来,悔不该失手把老天爷大闺女给弄死。这时,奇迹出现了,老天爷大闺女腾一下子从刘秀手里飞出去了。刘秀一见,大喜,翻身上马,往正东跑去了。
据说,现在当地人捉一只老天爷大闺女,拧掉头后,身子里还能清清楚楚地看见有一根硬草棍样的东西在它的肚子里。
讲述者:靳全钦,65岁
整理者:焦玉川
袁少华
将军石
在紫云山景区里,由观音堂沟和聚仙堂沟流淌出两条山溪,溪水交汇处,有一块巨石冲天而立,当地人叫它将军石。传说这将军石与王莽撵刘秀有关。
传说,王莽篡夺了刘姓江山后,为铲除后患,欲将刘氏皇族赶尽杀绝,南阳王刘秀,是当时皇族中最有才能的一个,当然就成了王莽追杀的对象。四月,王莽带兵一路追杀刘秀。
刘秀跑过禹州小石桥,来到郏县山头赵。到那儿眼看着要跑出了大山。刘秀一看出了山不好,容易被王莽兵发现,就拨回马头,朝西北方向逃进了汝州地界的紫云山区。碰巧正撞上前方一股王莽兵,慌忙又拨马南逃。王莽兵在后面紧紧追赶,刘秀被撵得人困马乏,跑得越来越慢。日头偏西时跑到观音堂沟和聚仙堂沟交汇处,迎面见有巨石岸然挺立两溪间。刘秀来到跟前,那巨石忽然开口说:“你是何人?”刘秀望望四周,没有一个人影,想必巨石是问自己的,慌忙下马向巨石一拜,说:“巨石啊,巨石,我就是当今南阳王刘秀,你若能把我身后追兵堵住,保我无事,日后我坐了江山,一定封你为大将军。”说罢,催马前行。说也怪,王莽追兵赶到巨石边时,竟不见去路。巨石两边山坡上,还突然射出来一阵乱箭,挡住他们不能前行。巨石南200米擂台上鼓声震天,约近一个时辰,鼓声和弓箭射击才慢慢停止。这时,天色已黑下来,刘秀从躲藏的树林内爬上高处的大树远望,已看见追兵影子,这才捡一块地方把马拴好,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喘气歇脚。
后来,刘秀当上皇帝果然践行诺言,将巨石封为大将军,人称将军石。
讲述者:靳全钦,65岁
整理者:焦玉川 袁少华
柳树王的来历
从前有家姓孙的,家东长棵柳树,又粗又大,长着长着,把路都快挡严了,过车很不方便。
大家嫌这树碍事,想把它出了。就请来48个人,借来大锯,锯了半个月,拉坏的锯条垛了一大堆,才锯折了一半。后来人都使没劲了,用了一个月的时候又锯折了另一半,大家用力推,咋着也推不倒,谁知道树那边又长住了。
后街有个叫张三吉的从外边回来,看到恁多人出不了一棵树,就说:“我一个月没有吃饭了,你们去多蒸点馍,多做点饭给我送来,等我吃饱喝足了,来这儿一下子就把树薅出来了。”
做饭的连忙去蒸了一车馍,做了一缸饭,派人往张三吉家送。
人们找来两辆车,一辆车拉馍,一辆车拉饭,牛把式赶着牛,去给张三吉送饭。
路上碰见何大嘴,何大嘴说:“这是啥饭,怪好闻的,叫我尝尝。”
这一尝不当紧,把一大缸饭尝剩下一个缸底儿了。
送饭的叫张三吉吃饭,张三吉一看就恼了:“这一点点饭够我喝吗?”
送饭的赶紧赔笑脸,说好话:“张先生,实在对不起。本来做了一大缸饭,路上碰见何大嘴,他说尝一口,就尝剩下个缸底儿了。”
张三吉一听,三下五除二把馍一吃,饭也不喝了,尥蹶拉叉往外跑,撵上何大嘴拽住就打,他俩上窜下跳,打得可凶了。孙大眼路过这里,何大嘴就藏在孙大眼的眼里,张三吉又撵到眼里打。孙大眼觉得眼老涩,眼一挤,把他俩挤到汝河里去了。
有一只鱼鹰叨着一条鱼从水里飞出来,差点就碰着张三吉的拳头,吓得鱼鹰丢下鱼逃跑了,憨大头的头可碰着拳头了,他头上流着血,一屁股蹾下来,正好蹾到鱼身上,把鱼肚子都蹾烂了,露出来12船白布。
张三吉和何大嘴看见憨大头血顺着脸往下流,也顾不上打架了,赶紧把船上的白布取下来,给憨大头包伤口,谁知道12船白布缠在憨大头的头上,缠一圈还差三尺。
何大嘴看张三吉恼怒的样子,知道这事不说好话下不了场儿,就赶紧向张三吉赔不是。
“张哥,这事都怨我,不该尝那一口饭,你大人大量,甭跟我一般见识,咱低头不见抬头见,再见面还是好兄弟。”
张三吉嘴上不说,心里还是不痛快,回家走到村口,看见大树时,气恼地双手抓住树干一薅,嗖地一声扔到村外,脚下就成了一个大小二十多丈,深十五六丈的大坑。
那棵大树薅出来时带的土多,扔到村外也没死,方圆百里再也找不到这么大的树,人们都说这棵柳树是树中之王,就叫它柳树王,后来这个小村庄也跟着叫柳树王了。
现在柳树王村东头还有一个大水坑,据说那就是当年薅树留下的树坑。
讲述者:孙二堂,69岁
整理者:王 敏
大红寨和小红寨
大峪乡有两座山,一座叫大红寨,一座叫小红寨。其实,这两座山原先叫大熊山和小熊山。为啥叫大熊山和小熊山呢,有一段传说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只大母熊在嵩山修炼,经过九百九十九年修炼,大母熊再有一年就修炼够一千年,能呼风唤雨,成了仙家了。可是偏偏这一年汝州暴雨成灾,汝河水涨了几丈高。眼看着要决堤淹死人命。这时候玉皇大帝下圣旨,命令大母熊连夜赶到汝河,堵水救人。还对她说:必须要在天亮前赶到,否则千年修炼前功尽弃不说,生命也难保。
大母熊接到玉帝圣旨连夜冒着大雨,从嵩山往汝州赶路,走到大峪地界,眼看离汝河不远了,这时候它突然肚子疼痛难忍,原来因为赶路,一路颠簸,动了胎气,要早产了。大母熊没有办法,只好找了个地方,生下了小熊,就耽误了这么一点时候,等大母熊再起身往汝河赶时,一声鸡叫,天亮了。大母熊和刚生下来的小熊眨眼间就变地了两座山,一座山大,一座山小。汝州老百姓感念大母熊舍身救人的行动,就把那座大山叫做大熊山,小山叫做小熊山。
后来,有人为了躲避战乱,在两座山上建了石寨,因为山上长着很多枫树,每到秋天满山红叶,就又叫做大红寨和小红寨了。
讲述者:裴万治 54岁 马运周 51岁
整理者:樊忠义
嫘祖养蚕坡
汝州东北的小红寨山上,相传是古代嫘祖养蚕的地方,汝州一带老百姓都把嫘祖叫蚕姑奶奶。
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候,炎帝、黄帝看到人们穿树叶,穿兽皮,大冬天有的冻伤,病死,商议赶紧解决这些人命关天的大事。黄帝觉得妻子嫘祖心灵手巧,就命嫘祖带领部分妇女找个合适的地方在那里教人养蚕制衣。
嫘祖接受旨意,与部下翻山越岭,细心察看。她们发现小红寨南山腰避风向阳水源充足,特别是这里适合养蚕的麻栎、槲树、桑树满山遍野。另外山腰石洞可住人,坡上黄土可以打成土窑,可在窑洞织丝制衣。于是就在山坡林中定居下来。
从此以后,嫘祖领着部下把林中柞蚕一步步训化成家蚕,放养后,出的丝又白又长,嫘祖创造了纺丝车、织丝机,手把手教部下人员纺丝织丝。大家很快学会了纺织本领,人人都穿上了白丝衣,除自己穿戴外,她们还把做的衣裳送给大红寨炎黄二帝,分发给所有人员。
有年深秋,嫘祖率人向大红寨送新衣,走了一里多,出汗了,大家脱掉外衣,挂在黄栌树或栎树上,继续赶路。
嫘祖送衣返回时,又下雨又刮风,她们走到原来挂衣的树前,看到掉在地上的衣服落了几个橡壳。橡壳挨住那点,那点就染成黑色,挨住黄栌树树干的衣服变成一道道黄色,挨住黄栌树红叶的地方变成浅红色。嫘祖从中悟出了道理,她利用树木花草的根、干、果壳、花、叶和五色土作颜料,把丝绸、衣服染得五颜六色。
为了让人们都会养蚕制衣,穿上适合自己的各色衣服,嫘祖广招女徒,把经验全部传给她们,一传十,十传百,这里成了养蚕、织丝、制衣染绸的发祥地。
至今养蚕坡山脚的樊家庄村中央还有一座蚕神庙呢!
讲述者:郑 喜 83岁 王 珍 女 60岁
整理者:樊忠义
三皇桥
老汝州与登封交界的小红寨西坡向西延伸五里后,便转弯起伏南下,直奔十里开外的大峪店。这座处于大红寨和蜜蜡山之间的山叫石人头。此山南部的三大高岭处,有三块三丈多高的巨石,每块巨石都像轿子一般,而且这轿子周围有许多人形石头,有的像在抬轿,有的像是卫士。从远处望去,会隐隐觉得那轿子在向前晃动,好像那些人在抬着轿子向前走呢。这就是传说中神仙送给尧、舜、禹三位圣君的轿子,人称三皇轿,当地人又叫它“石人头”。
传说,从前有位神仙叫原始天尊。他想让天下成为太平盛世,便在嵩山山顶吐出三个圣婴。上元是尧,中元是舜,下元是禹。他还送这三个圣婴草鞋,草帽,草衣,让他们到民间与百姓一道生活,从中悟出治国方略,让百姓过上好生活。
后来,天神们见这三个圣君在凡间治理国家兢兢业业,非常辛苦,就嘱请白云圣母、九莲圣母、玉兰圣母,分别做了三顶轿,又挑选了几十名小仙做轿夫和护卫,把轿送到尧、舜、禹巡访天下时必经的山岗之上,也就是今天的石人头山上,当他们经过之时让他们坐上轿,以减轻旅途之苦。
轿夫和卫士在山上等了上元等中元,等了中元等下元,一直等了好几百年,也没见三位圣君从此经过。他们哪里知道,他们前来送轿的消息早就传到了尧、舜、禹的耳中。为了不脱离百姓,和老百姓同甘共苦,他们经过这里时,不是绕道而过,就是穿上百姓的衣服,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悄然而去。可怜那些轿夫和卫士,因完不成任务不能复命,就在那里等了下去,最后便化做了石头,永远地站立在山中。
后人为了纪念这三位远古圣君,便在石人头山下的大峪店建了三官庙(又叫三皇庙),将这三位圣君供奉在庙中,供人祭典。尧为天官,为民赐福;舜为地官,为人赦罪;禹为水官,解人间洪涝水灾。人们在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前来祭典。逢会之时,方圆十里八乡的民众都前来烧香拜祭,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时间长了,就慢慢变成大峪店的老古刹会,至今仍十分繁盛。
讲述者:王五成,81岁 王福昌,69岁
整理者:樊忠义
姑嫂寨
姑嫂寨建在大红寨南头的一个山头上,它咋叫姑嫂寨呢?传说古时候,大禹听说大红寨山上有许多坚实耐用的古树,就从二十里外的登封阳城来到这座山上,用豹榆、檀木、黄栌和栎树、槲树制作劳动工具,一来种田用,二来治水用。
有年夏天的一天,忽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往下倒,大禹在大红寨山上看到南边的史村庄和田地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大禹急忙放出自己养的一只水鸭,骑在鸭子身上,来到了那片被水淹的地方,把爬在树上和困在高岗上的人一个个救下来,放到鸭子身上,然后送到安全地带。水落之后,大禹组织人马疏通河道,放了那一片汪洋大水,让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有一天,大禹要率治水人马返回大红寨,有位年轻媳妇听说后,带着小姑子拦路跪下磕头,她说公婆被洪水卷走,是大禹从水中救了她们姑嫂性命,为了感谢救命之恩她们愿意跟随大禹到别处治水,要是不答应就跪死在地上。大禹想着女人们跟着男人们风里雨里治水老受罪,就把姑嫂二人安置到大红寨南山头上,给她们盖了茅草房,用石块圈了寨子,安置她们住好后,临走还留下一支水鸭子,让姑嫂用。大禹又带人出去斩蛟治水去了。
此后,姑嫂俩在寨上一面种地,一面纺花织布,做成衣裳鞋帽,绑在水鸭身上,送给大禹,让大禹和治水的人员穿戴。后来,当地人听说水鸭会在大红寨给大禹运送东西,纷纷扛着粮食、衣物,从北天门和南天门进入姑嫂寨,把一袋袋一捆捆东西堆放在姑嫂寨的水鸭子周围,让鸭子抓紧时间给大禹送去。水鸭子也日夜运送,走遍了大禹治水的山山水水。后来,它越驮越多,最后累死在姑嫂寨前。姑嫂二人见水鸭子累死了,悲伤过度,慢慢得病去世了。后来这座寨就叫姑嫂寨了。一直到现在人们在深夜僻静的时候,还能听到纺花洞嗡嗡的纺花声和水鸭嘎嘎嘎嘎的叫唤声哩。
讲述者:张永富,72岁,农民
整理者:樊忠义
韭菜坡
小红寨山上有一片几百亩的坡地里长满了野生韭菜,这些野韭菜韭根很红,辣味很浓,旱不死,割不绝,越割越旺,越割越多。当地人叫它韭菜坡,把山上的韭菜叫老君韭。
传说很早的时候,李老君骑着青牛从鹿邑出发往西去讲经说道,路过小红寨,他看见一群十多岁的孩子们擓着空篮子在山上愁眉苦脸的。老君跳下牛背,问孩子们擓篮子干啥的?孩子们答:采山菜的,转了半天了,啥菜也没有找到。俺篮子现在还空着。老君问:“啥菜好吃?”一个孩子说:“韭菜,韭菜!”老君说:“那好,我在这山上种韭菜,你们过几天情来割了。保证你们割不完。”孩子们说:“当真?”老君说:“谁诓您不算人。”
孩子们走后,老君从自己携带的口袋里找到一大包韭菜籽,放在手掌心里,使劲一吹,韭菜籽立刻撒满山坡。接着,他用棍子在牛跟前的地上用力往下一扎,地上很快冒出一股山泉。老君从牛背上取下水葫芦,灌满水,朝山坡洒去。这样洒到天黑,有韭菜籽的地方都洒到水了。这时,老君才躺在山洞的石板上歇一歇。青牛也卧在山泉附近倒沫了。
第二天清晨,老君到山坡上一看,韭苗根红芽黄,已经露土了。老君浇水、除草、捉虫、松土,一连干了三四天。韭菜一棵挨一棵,一片连一片,一下子长了一拃多高,石坎上、石缝里也长出了韭菜。这时,老君才放心地骑上青牛,继续向西赶路。
那群孩子们擓着空篮子回家后,想着山上碰见的老头是闲说着玩的,他一个人咋会几天能种出满山韭菜,就是神仙也办不到,所以没把老君说的话当回事。后来,还是一个孩子无意中向爷爷说出了在山上剜菜遇到一个骑青牛的老头,他要在山上种韭菜的事。他爷爷听后,吃惊地说:“那骑青牛的肯定是李老君,要是他说几天能在山上种成韭菜,一定能种成,不会有假。”于是他们赶紧把老少集中起来,上山看看老君和他种的韭菜。人们来到山上,看到满山韭菜,望不到边,足有一筷子高了,可是李老君和他的青牛不见了,在韭菜坡里找到了李老君留下的许多脚印,坡顶清泉还有牛蹄印和卧牛坑,石洞里有老君睡觉的身子印。就是找不到老君和他的青牛。后来,人们把老君住过的山洞叫老君洞,把青牛卧泉这一带叫牛铺泉洼,把这里的红根韭菜叫老君韭。越割越旺,取之不尽,人们把这半拉山叫老君韭菜园,简称韭菜洼、韭菜坡。
讲述者:樊楼,男,77岁,农民,小学文化
整理者: 樊忠义
汝瓷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峪这儿方圆几十里都是一片湖水,人们祖祖辈辈都在大湖之畔和山顶辛苦耕作,繁衍生息。一天清晨,忽然从大峪西部登封那儿过来两个老头,他俩赶一头毛驴儿,驴身上搭俩烂筐,下头装黑煤和七彩碎沙,上头盖的是黄土。他俩赶着驴走到湖面上,走着晃着,把筐里的煤、沙和土筛到湖里。俩人从黄窑走到东沟。出湖上岸,煤、沙和黄土就吸干了湖水。方圆几十里的大湖就变成了一片滩地。天晌午了,俩老头也饿了,就到一座茅草庵儿找饭吃。这家就一个老汉,给他俩盛了两木碗儿饭,他俩吃罢饭,挖了几把湖滩上的黄泥和沙子,揉和以后随手捏了几个碗和盘子,又在上面染了色,画了花草鸟虫,从黄土下抓出一块煤核,吹口气,火就着了。他们加上木柴,眨眼功夫,碗呀,盘呀都烧得明光光的,拿手一敲,叮当作响,十分好听。俩老头临走把那些古朴典雅、光彩夺目的盘儿碗儿一块留给老汉,还语重心长地嘱咐说:“只要人勤劳,黑黄泥都是宝,烧吧!”说罢,赶着毛驴驮着剩下的煤和沙土,往东边小禹州那儿去了,传说那送煤送七彩矿沙的是老君,送土的是土神。
俩老头走后,东沟那庄稼老汉也学着烧碗、烧盘,而且越烧越精,相传这就是最早的汝瓷。山上的人见了,也从山上搬下来,边种湖滩地,边跟那老汉学烧汝瓷。这样一辈传一辈,一朝传一朝,大峪一带汝窑越来越多,手艺也越来越精,据说过去大峪遍地都是汝瓷。所以有“东沟到黄窑,七十二盘窑”和从南到北有“大泉到东窑,百步一座窑”的传言。就连海拔1000多米的大红寨山、蜜蜡山等好些山上,也有过不少汝窑,于是“山高窑高”的口头禅一直流传至今。
讲述者:孟坤元,51岁
记录者:樊忠义
一件汝瓷富三家
从前,有个人叫王三荒,家里穷的叮当响。这一年,眼看过年下哩,王三荒家里面没一把,柴没一根。看着别的人家又是杀鸡又是杀猪,喜喜欢欢过年下,王三荒心里不是滋味,心想:不如死了算啦,掂根绳子往村东的“文昌阁”大殿里上吊。
王三荒进了“文昌阁”大殿,刚掏出绳子,还没往梁上撂哩,从神像后边跑出来一个人影儿,丢奔儿①往外蹿。王三荒吓了一跳,那人影儿跑后,掉到地上一件东西,王三荒过去捡起一看,原来是件汝瓷碗。
原来那人影儿是个小偷,刚在一家珠宝店里偷了一个汝瓷碗,躲到“文昌阁”大殿内的神像后,瞅见王三荒进了“文昌阁”,手里掂根绳子,以为是人来逮他哩,失急慌忙往外跑,谁知道把偷的汝瓷碗丢了。
王三荒拾了汝瓷碗,心想:拿这个汝瓷碗到古董店里,赖好换几个钱,凑合着过个年,也中,他就拿着碗进了城,找到至盛德老店。掌柜的一看,王三荒拿着一个“堆脂如釉”的汝瓷买卖,眯着眼一个劲儿的笑。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了这个碗。
第二天,至盛德掌柜的连年下也不过了,找了一个专门贩卖汝瓷的古董商,让他给出个价。汝瓷商一见这个碗,是个罕见的汝瓷天青釉珍品,从前是朝廷里用的东西,价值连城。害怕至盛德掌柜的漫天要价,当即出八百两银子,至盛德掌柜的虽然也懂行,可是他没想到汝瓷商掏这么高的价,心里更高兴了,净赚了七百五十两银子,屁花子似的走了。
汝瓷商得了这只汝瓷碗,和几个同行交易,有人掏三千两银子,有人愿掏五千两银子,汝瓷商懂行,都没有出手。后来,汝瓷商遇到一个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商人,一口出价八千两。汝瓷商这才把汝瓷碗卖了,一下子成了富商。
至盛德掌柜的虽然只赚了几百两银子,可是别人都知道他的店里有好东西,都到他的店里来买东西,至盛德成了远近闻名的古董店,生意从此红火起来,发了大财。
再说那王三荒,得了五十两银子,托人置买了几亩田地,又盖了几间新房。他是个穷人,不怕干活,把自己的地种得好,日子也越过越富裕了。
一个汝瓷碗,富了三家的故事从此也就传开了。
讲述者:郭遂,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①奔跑
成吉思汗与汝瓷
传说元朝皇帝本来有统治中原一百二十年的时间,后来只坐了九十来年,就被朱元璋推翻了。这是为啥呢?
原来,成吉思汗带着他的蒙古铁骑正与金兵恶战,突然接到报告,说他母后病重,要他火速赶回家去,不然连母后的面也见不到了。成吉思汗是个孝子,听说母后病重,就把前方战事交待给手下大将,骑马回到了后方。成吉思汗赶回后方,见了母亲,他母后对他说:"儿呀,我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一座白塔,一个青衣童子对我说:'那白塔里有汝窑青瓷奁形香炉一尊,汝窑鸡心碗神灯一个,只要进塔在香炉里烧上三炷香,在神灯里添上三碗油,你的儿子必得中原,你也可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我正要进塔时,梦就醒了。"成吉思汗急问:"母后,莫非要儿子寻这白塔,替您还愿?"他母后说:"我细想此梦,定是神的指令,你快快派人四处探查,不可大意。"
成吉思汗遵从母后之命,就带着人马四处寻找。这天他们来到汝州地界,在城北的大山深处看到一座高塔,和他母后梦中所见白塔很像。只是这座塔十分破旧,塔身上长满荒草。成吉思汗心里很失望,心想,这样破败的塔内会有啥主贵物品。无奈母后有命,他只好撩衣进塔。进去以后,真的看见塔内摆着两件青瓷,其釉色莹润如玉,造型古朴典雅,隐隐透出一股圣洁通灵之气。成吉思汗早听说汝窑是宋朝宫廷用品,就是还没见过,今天一见,不禁肃然起敬,就亲手燃了三炷香,插入香炉,又在神灯里添了三碗油,垂手低头祷告。
正在这时,忽见青烟缭绕中走出一个青衣童子。走近他的身边,轻声说道:"此品系天子之宝,凡人不得窥见,今既给你见了,此品将随金兵所藏一百二十多件汝窑青瓷归你子孙所有,万望你好好珍存,保你大元坐稳江山。"
成吉思汗闻言大喜,立即传下命令:今后碰到汝窑瓷品,无论多少,一定要妥善保护,不得毁坏。可是他的兵士们都是大老粗,只知道打打杀杀。后来蒙古兵攻进金兵占领的汴京时,把宫中珍藏的一百二十多件汝瓷尽情毁坏,等到大将们传令不准毁坏汝瓷时,只剩了八九十件。因此,元朝皇帝在中原地区也只坐了八九十年。就被朱元璋的队伍推翻了。要是蒙古兵不毁灭汝瓷,说不定元朝也不会垮得那么快呢!
讲述人:郭遂,已故
整理人:常文理
汝瓷暖壶的传说
传说清朝时,汝州城东有个马秀才,他家有祖传的汝瓷壶,这壶圆溜溜的,色如天然翠玉。釉泽浑厚发亮。马家祖传家训,这汝瓷是无价宝,只能妥善珍藏观赏,不可使用。这样以来,谁也不知道这壶“宝贝”有什么用处?
马秀才好奇心大,老想用用这壶,看看有何妙处。一天马秀才用汝瓷壶泡上了香茶,刚要呷茶品尝,妻子慌忙进来告诉他岳父生急病,叫他们速去。马秀才撂下壶就走了。
马秀才一走三天,回来时又累又渴,喉咙里干的难受,他见汝瓷壶还在桌上放着,端起来晃晃。水还在,就不顾冷热,就着壶嘴就喝。一口茶水进肚,他惊呆了,里边的水还烧嘴哩,滋味清醇甘甜,和刚泡的一模一样。这时马秀才才知道,壶能保温,存水不凉,水质不变。他有意把这壶茶水又放了三天,仍是温乎乎的热茶。从此,马秀才知道了壶果真是宝,把他供起来,不准使用。
后来,马秀才家遭劫,汝瓷壶被毁。他十分痛心,看看壶的残片,不忍心扔去。突然,马秀才发现壶身是两层,壶底是三层。三层壶底,一层印着八卦图,一层写着天干地支,一层正中间是个“火”字。他摸着残片,心里赞叹,老祖先们的汝瓷烧制技术太高明了!
宝壶已毁,汝瓷失传,马秀才痛心疾首,他把汝瓷壶的残片保存起来,准备有朝一日传给后人。
讲述者:郭遂,已故
整理者:韩振源
汝瓷和司马光
司马光是朝里的大臣,人很正直,也很有学问。有一年,朝里的奸臣陷害司马光,皇帝就把司马光贬到洛阳去写书了。
司马光骑了头小毛驴,从汴京往洛阳去。这天,司马光赶路错过了住宿的地方,半夜里来到汝州界南山一个小镇里,司马光进了镇,就问镇里有没有客栈可宿。村里人说,镇里没有客栈,村南临河有个烧瓷器的叫严和,他家里经常有贩瓷器的人住,可能有地方住宿。司马光就牵了驴,找到严和家里。严和一见是个读书人来借宿,很高兴,就很热情的招待司马光。
吃饭时,司马光见严和家使用的餐具,茶具都很精致,釉色有豆绿釉,也有天青釉,釉面温润如玉。司马光越看越喜欢,就问严和说:“这就是汝瓷吗?”
严和说:“正是,俺这小镇叫严家店,只有小人祖辈都烧制汝瓷,俺叫严和。”
司马光又问:“严掌柜祖上烧制汝瓷有多少年啦?”
严和说:“传到小人这一代,至少也有二百来年了。”
那天夜里,司马光就住在严和家里。第二天早上,司马光吃过饭后,忽然对严和说:“严掌柜,我想去你家窑场看看。”严和见这个读书人对自己烧的瓷器这么喜欢,心里自然很高兴,就引着司马光去看了作坊、窑场,最后把他引到自家摆放精致瓷器的厅堂。司马光一进厅堂,看见好 几个瓷器架,上边摆满了各色各样的瓷器,有荷叶瓶、有八卦鼎、有盘、有碗。司马光看见这么多好东西,禁不住夸奖说:“自然天成,有大家之风,堪称瓷中珍品。”
严和见司马光喜欢自家的瓷器,临走时赠送司马光一套汝瓷文具,有笔筒、有笔架、有洗。司马光接了这套汝瓷文具,心里很高兴。心里想:如果将这汝瓷推荐给朝廷,皇家一定喜欢,可是当时他正受朝廷排斥,心中虽有想法,口里没有说出来,就离开汝州到洛阳去了。
司马光在洛阳一住就是十几年。后来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新皇帝知道司马光是个忠臣,就颁下一道圣旨,起用司马光到朝里当宰相。司马光掌握了朝中大权,就想起了汝瓷,马上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要宫廷里一律改用汝瓷,还派人到汝州选了一批汝瓷,到汴京让皇帝验看。
谁知道经过了十几年岁月,严和把汝瓷烧制的更好了。他到山上采集了玛瑙石,兑到釉料里,烧出来的汝瓷釉色绿是绿,青是青,非常纯净。原先的釉色明亮是很明亮,但很刺眼,又烧的釉色明亮和以前一样,但很柔和,不刺眼,看着很顺当。
皇帝见了汝瓷,果然比宫廷里原先用的器皿好多了,马上颁了一道圣旨,命令汝瓷为宫廷的御用瓷器,还在汝州派了监造官,专门监造汝瓷,规定汝瓷烧造出来后,先由宫廷选拣,宫廷选剩下的,才能让老百姓使用。
后来越来越严了,皇帝专门在汝州建了御窑,烧出来的瓷器能用的朝廷都调走了,不能用的,就当场摔碎,埋起来,世面上根本见不到汝瓷了。
为啥汝瓷失传后,传世的汝瓷很少呢,就是因为这。
讲述者:郭 遂 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龙泉青瓷
北宋年间,汝州青龙山下有一位非常出名的造瓷工匠,名叫郑铁,郑家祖宗几代都靠烧瓷为业,特别是到了他手里,继承祖传汝瓷工艺,扬长避短,更为精妙。郑铁年近花甲,妻子早亡,只有他和儿子承汝过日子。承汝聪明伶俐,从小就跟着父亲操劳在窑场之间,十二岁上,就成为一个有名的造瓷工匠了。相传,郑家烧的瓷盘、瓷碗等,用它盛菜,可以防腐,也可以辩别有毒无毒,是宋代的珍品。不仅名传天下,就是宋朝皇宫里所用的瓷器,也出自郑家之手。
这年,金兵进犯中原,北宋朝廷,把国都迁到江南。金兵走到哪里,烧杀到哪里。郑老汉害怕金兵糟踏了他的瓷器。便和儿子一起,把他的全部家当都埋在地下。郑铁有个老朋友,名叫严和,专门开个店留宿贩卖瓷器的客商。他身边有个女儿名叫严英,自幼许配给承汝。这一天,郑铁去见严家父女,对严和说:“兄弟,我郑家世代烧瓷为业,积有祖传秘方,说句放肆的话,也算大宋的稀宝吧。如今兵荒马乱,你我都已年迈,承汝虽然年幼,但性格过于刚直,恐怕也要吃亏。眼看祖上的血汗,大宋的珍物怕要失传。我看英女也倒是个聪明人,想把这世传秘方和烧瓷的本事传给她,万一我父子在兵荒马乱中丧命。还可以让她把烧瓷技术传 下去。”严家父女深受感动,立即答应。郑铁当即把祖传秘方和多年的烧瓷经验一一传授给严英。严英刻苦学艺,没过几天就掌握了这套本领。
不久,金兵果然到了汝州。领头的将军叫哈木真,这个人凶狠残忍,纵兵屠杀百姓,汝河两岸,到处都有被他杀害的尸体。青龙山下的烧瓷窑场,也被他糟踏的不像样子。正在这时,哈木真接到金国皇上圣旨,令他把汝瓷炉、瓶、洗、尊四大珍品送进金宫里。他得了这个命令,就让手下人四处搜寻。但搜来搜去不是残缺不全,便是平凡无奇,就是弄不到珍品。这时,一个投降金兵的宋人去向哈木真献殷勤,说只要抓来郑铁,就能得到珍品。
哈木真听罢大喜,急命兵士把郑铁抓来,逼他马上烧瓷。郑铁仰天哈哈大笑:“我大宋庶民,岂能为金人所用!我大宋珍品,岂能为金人所有!”哈木真大怒,正想令兵士痛打郑铁,不料郑铁一个猛身,一头碰死在桌角上。郑承汝听说父亲被害,料想哈木真不肯罢休,就连夜把埋在地下的所有珍品全部毁坏,然后跑了出去,不幸中途又被金兵抓住。
这时,严英随父正在深山里避难,听说老公公已经自尽,丈夫又被金兵拿住,非常悲痛,忙和父亲商量救承汝的办法。严和说:“你一个女孩家,年龄又小,怎能救出他?不如在这儿隐身到金兵走开,再出去烧瓷,传流后世,也不辜负他们的愿望。”严英听父亲说的有理,只得大哭一场作罢。
夜里,严英在梦中忽听郑承汝叫她:“英妹,如今我被金兵抓住,逼我烧瓷。我能为金人所用吗?哈木真把我活活打死。扔在青龙山沟。你要给我报仇呀!”她还要上前和丈夫说话,一觉醒来,原是一场恶梦。天亮了,她把这梦说给父亲。严和一听大惊,知道承汝已经不在人世。严英哭着说:“既然他们父子已死,不如我拼着一条命,为他们父子报仇!”说罢,就要下山。严和咋拉也拉不住,只好放闺女下山了。
严英下了山,果然听到承汝被害的消息。在乡亲们的协助下终于找到郑家父子的尸体,她收殓了尸体,埋在一座悬崖下边,然后抱头痛哭起来。正在她悲伤难抑的时候,忽然一位白发老人来到她身边。老人问:“姑娘为啥痛哭?”严英一看,这老汉面容慈祥,不像个坏人,就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对他说了一遍。老人说:“你可给哈木真烧瓷去。到时捏一龙身,和汝瓷同烧,烧成之后,自然会为你报仇。”说罢,老人不知道哪里去了。严英这才明白是神人指点,擦了眼泪,向金兵元帅大帐走去。
哈木真因金朝皇上催要汝瓷四宝,正急得上窜下跳,听说一个女子能烧制郑家瓷,简直高兴得如疯如狂,忙令这女子赶快动工。严英按照白发老人的指点,暗暗捏了一条青龙放进烧瓷窑内。三天过后,窑已烧成,哈木真听说,亲自领着一群金兵的头目到窑前观看。严英见他们来了,就把窑门打开。不料刚打开窑门,一条青龙张牙舞爪地出来啦。青龙喷出一股水,水越喷越大,霎时间青龙山下,一片汪洋。哈木真和这一群金兵的大小头目,被巨浪卷走,一命鸣呼了。
据传说,当时人们看见严英跨在青龙背上,在青龙山上盘旋一阵,然后,一直向东南方飞去。后来,汝瓷便在东南方一个叫龙泉的地方重新烧制,所以取名叫龙泉青瓷。
讲述者:郭遂,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
孝女祭窑
从前,汝州有个汝瓷监造官,专门管理汝州南北山七十二座汝瓷窑场。
有一年,皇帝做了个梦,梦中看到一种天青色的汝瓷釉色,很好看。梦醒后,皇帝就给汝州下了一道圣旨,说:“雨过天晴云过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命令汝州监造官照“雨过天青”的釉色烧造汝瓷贡品,三个月后烧成送到朝廷,烧不成就杀了监造官和所有窑匠。
监造官接到圣旨后,就领着窑匠们烧起来,可是烧了九九八十一窑,没有烧成一窑一件。窑匠们都说:这种釉色从来没有见过,老难烧呀!都不敢烧啦!监造官不敢违旨,就自己摸索着烧。烧了一窑又一窑,还是烧不出来,眼看朝廷期限快到了。
监造官很发愁,茶不思饭不想,愁眉不展的。监造官有个女儿,年方七岁,长得聪明伶俐,十分可爱。她看见父亲发愁的样子,就抱住父亲的两条腿,问:“爹爹,恁为啥整天唉声叹气的?”监造官摸摸小女儿的头,暗暗心想:“真要是烧不成天青釉汝瓷,有一天我被砍了头,可怜这小小女儿就没人抚养,流落街头了。”想着,禁不住两眼落泪,长叹了一口气。小女儿见父亲两眼落泪,又问:“爹爹,恁有啥难事,就对女儿说说,我可能帮帮您哪!”
监造官见小女儿这样懂事,越来难心了,又叹口气,对小女儿说:“皇上下了圣旨,要爹爹三个月烧成‘雨过天晴’的汝瓷釉色,否则就要杀掉爹爹,可是眼见两个多月过去了,爹爹还没烧成这种汝瓷,一旦爹被杀头,撇下你娘和你,孤儿寡母的,可怎么活呀!”
小女儿说:“爹爹烧了一辈子的汝瓷,难道真的没办法烧出这种瓷吗?”
监造官说:“也不是没有办法,只是要想烧出这种汝瓷,就要出人命哩!”小女儿急问:“咋会烧出人命哩?”
监造官见女儿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只好把藏在心里的话掏出来说:“爹爹听说要想烧出天青釉汝瓷,必得有活人祭窑才可!”
小女儿一听,很害怕,说:“啥叫祭窑?”
监造官说:“就是活人跳进窑中,和瓷器一起烧。乖乖娃呀,你想谁肯舍命祭窑,即使有人愿意,爹爹又怎忍心去做。”
小女儿一听,不吭声走了,边走边想:不如自己跳进窑里,让爹爹烧成汝瓷天青釉,交了皇差。又想:爹爹必不肯让自己祭窑,可自己不去祭窑,爹爹烧不出汝瓷,就会被朝廷杀头,自己怎能忍心看着爹爹被杀头,不去救他。为救爹爹,自己还是舍命祭窑吧!
主意已定,小女儿在第二天穿了平时最喜欢穿的衣服,悄悄溜到窑场。这时,父亲正在窑场和别的窑匠们点火烧窑,眼看着窑火烧了起来,红红的火苗往外直蹿。小女儿乘人不备,跑过去往窑口里“扑通”一声跳了进去。
监造官正在和窑匠们烧窑,不防一个女孩子跑过来跳进了窑里,细认才知道是自己的小女儿。监造官想起自己昨个儿和小女儿说的那番话,明白是小女儿祭窑救自己来了。监造官当时一声惊叫,就昏死过去了。
两天之后,那窑汝瓷住火冷却了。人们打开窑门一看,只见一窑的汝瓷,件件如海水碧玉一般,柔和淡雅。最奇怪的是,每件汝瓷釉面上,隐纹纵横,好像是梨皮蟹爪,又好象是薄冰裂纹,全是上等绝品天青釉汝瓷。
后来,人们都说那冰裂纹是孝女被烧的头发变的。
讲述者:郭遂,已故
整理者:常文理